中医妇科于世界医学来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90年郭志强教授在接受苏联妇女杂志的访问时表示就妇科学而言,中医妇科学在盆腔炎(尤其是慢性盆腔炎)、不孕症、月经不调等很多方面远远优于世界其他医学。中医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并不仅仅从生殖系统考虑,故中医在这些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郭老认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病理特点可以总结为湿和瘀。病机大多为血瘀湿阻寒凝,故立温经活血,消症散结,祛湿止带之法。慢性盆腔炎迁延难愈,呈现虚实夹杂,气血失调,寒湿瘀结之证,以致病情复杂,症状繁多。很多患者起初表现为湿热型,后来寒湿型较多,而瘀症是大家共有的。

  中医学理论认为,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而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诸病源候论》进一步指出“带下者,由劳倦过度,冲任虚损,风冷据于胞络,此病所由生也。”慢性盆腔炎的病机以血瘀、湿阻、寒凝为主,其中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实质。湿、热、瘀也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之一。

  妇人阴常不足,阳非有余

  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正邪交争剧烈,以湿热瘀结之证居多。而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势缠绵,或起病缓慢,寒湿瘀结者颇多。手足不温,其他尚有带下量多质清稀、月经色暗有块、舌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等全身症状,临床表现以寒象比较突出。寒凝乃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之一,其寒之形成,原因有三:一是经行产后摄生不慎,外感寒邪入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与血瘀亦能阻遏阳气而致寒。寒性凝滞,血遇寒则凝泣,湿非温不得化,寒凝则难以瘀祛湿化,三{NextPage}者相引,病势缠绵。二是过用苦寒之品。急性期盆腔炎以湿热蕴毒为主,若过用苦寒清热之品,则易损伤阳气,且“热易清而湿难除”,日久正虚邪恋而成慢性。临床无论急、慢性炎症,一味清热解毒以消炎,忽视了慢性盆腔炎病程、病机的特点,重辨病而忽视辨证,致阳气受损而阴寒内盛。三是现代女性工作生活负担均重,劳倦伤气,兼嗜冷饮者逐渐增多,且形寒而不欲厚衣,虽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而阳非有余。虽朱丹溪--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曾总结“妇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可是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妇女并不是阳有余,而是阳亦不足。故郭志强教授在临床治疗妇科疾病过程中并不是一味追求古人的思维方式,而主张辩证施治。

  湿浊之邪损伤任带乃慢性盆腔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盆腔位居下焦,最易遭受湿邪侵袭而为病。至于感受寒、热之邪,亦多挟湿为患。或脾肾阳虚,或肝郁脾虚,水湿内停,流于下焦而为病。

  湿浊之邪损伤任带二脉,二脉失于约束,“津液涌而溢,发为带下”.带下量多是慢性盆腔炎的主症之一,也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诊时的主诉。湿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等于湿热。故郭志强教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从温通化湿的方法来,并不是以清热利湿为主。中医理论认为带下病系湿邪为患,有“诸带不离乎湿”的说法。《傅青主女科》亦云:“夫带下俱是湿症。”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盆腔炎都会有湿,但未必有热。凡是盆腔炎白带多的皆为有湿,带下即是湿症,此乃中医的基本理论。古人对带下的论述也颇似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说明了湿浊之邪与慢性盆腔炎发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湿浊之邪损伤任带是慢性盆腔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实质

  首先,从女性生理特点来看,妇女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妇人经行、产后,血室正开,冲任空虚,易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及房劳所伤,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久而成瘀为患。其次,从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来看,慢性盆腔炎的特点亦多血瘀之象:(1)痛有定处,疼痛拒按。临证多见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妇科检查时触及病变的子宫、输卵管、卵巢或宫旁结缔组织、韧带时,患者常出现局部压痛,拒按,皆属血瘀之证。如《医林改错》所言“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2)有形可征。通过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及盆腔结缔组织增厚,骶韧带增粗,或有包块,推揉不散等有形之征,部分患者结缔组织增生呈类冰冻样骨盆。属于中医“症瘕”范畴。(3)舌质淡暗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亦为血瘀之象。(4)本病病程冗长,迁延难愈。正如《妇人良方大全》所云:“妇人腹中瘀血……久而不消,则为症瘕矣。”其三,腹腔镜技术提供了慢性盆腔炎的镜下表现:输卵管慢性充血、水中、增粗、梗阻、积液、伞端闭锁、扭曲或被覆小白点和/或周围组织粘连,子宫浆膜充血,活动受限,直肠窝有炎症渗液或粘连,宫旁组织充血等,有利佐证了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实质这一观点。其四,现代实验研究也正是:久痛患者,其全血粘度、血球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等显着高于正常值,呈“浓、粘、凝、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