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国际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慢性盆腔疼痛和妇科微创诊疗热点问题研讨会在杭州举办,妇产科在线在会议间隙采访到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信美教授,他与我们分享了《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策略》,并就慢性盆腔痛的发病情况、主要因素、子宫腺肌病的诊治进展等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


慢性盆腔痛的发病原因


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CPP)是育龄妇女经常遭受的一种不适症状。国内尚无慢性盆腔痛治疗的正规指南,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一般将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定义为CPP,也有一些研究将超过3个月的盆腔持续疼痛定义为CPP。引起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确诊呢?


慢性盆腔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及骨骼肌肉系统等都有可能引起慢性盆腔痛,来源于生殖系统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只占1/3, 一些病人可以找到诸如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病变,但也有许多病人仅有轻微的病理变化或无器质性改变,腹腔镜检查也找不到明确原因。对于这类病人可以从社会-心理方面得到一些解释。综合起来看,与妇科密切相关的慢性盆腔痛主要涉及到三个系统:

①泌尿系统—膀胱炎;

②消化系统—肠易激惹综合征;

③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淤积综合征。而外阴的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目前较为热门的话题,但其比例相对较少。


慢性盆腔痛的诊断需采用排除法


对于慢性盆腔痛的诊断需采用排除法,在排除其他系统的疾病之后,才应考虑与妇科相关的疾病。生殖系统最常见的引起慢性盆腔痛的病变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盆腔淤积综合征等一系列良性疾病,但不能排除肿瘤的可能性。然后结合影像学检查(超声波、X线、CT和MPI)、内镜检查(膀胱镜、结肠镜)、腹腔镜等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策略


子宫腺肌病作为妇科疾病导致慢性盆腔痛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缺乏非创伤性诊断手段和特效药,成为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中,治疗的关键是对子宫腺肌病进行确诊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分型诊断应该是治疗的第一步。先予以磁共振联合的诊断,再进行三维判定,鉴别该子宫腺肌病是弥漫性还是局限性,是内在性抑或是外在性,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保守性治疗。在临床上,较少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行子宫切除,大多采用保守性治疗。保守性治疗需按年龄对患者进行分段,并充分考虑患者是否有生育需求,基于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保守性药物治疗无效后,方可选用手术和其他治疗方式。手术治疗主要为切除病灶,一般不作子宫切除,病灶切除虽可进行腹腔镜手术及剖腹手术两种方法,但开腹手术要比腹腔镜好;,对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在手术期间要采取诸如巧克力囊肿剔除、分离粘连等相应的手术进行治疗。


非手术技术治疗。非手术病灶切除主要为高强度超声聚焦与介入治疗。若患者血管较为丰富且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病,在明确患者无生育需求的情况下,且年龄相对大,则可进行介入治疗。


一般而言,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再行其他治疗方法。由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多为弥漫性,无法彻底清除,在手术治疗或者介入治疗之后仍需考虑药物的长期管理,以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子宫腺肌症》新书问世



历经一年多的筹备撰写,《子宫腺肌症》新书正式在本次会中发布,由人卫出版社出版。本书由石一复教授精心策划并担任主审,由张信美教授、黄秀峰教授、郝敏教授共同担任主编,40多位子宫腺肌症领域专家、学者倾力打造的学术著作。本书约60万字,围绕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影像检查、分型、以及保守性手术疗效评价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系统、全面的讲述。本书对子宫腺肌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都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专家简介

张信美,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普通妇科副主任兼妇二科病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房)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盆底与盆腔疼痛学组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妇科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成员,华东地区妇科内镜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内镜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微创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微创分会委员,中国及亚太地区微创妇科肿瘤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专家委员会妇科内镜微创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通讯编委、Journal of Endometriosis and Pelvic Pain Disorders 编委、Obstetrics&Cynecology(中文版)副主编以及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系列教材的编委等。共发表国内外论文超过100篇,其中SCI源期刊发表超过50篇。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疾病学》、《外阴阴道疾病》和《异位妊娠》等专著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