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全国基层巡讲的推行意义


马堃教授:在大健康环境下,“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尤为重要


第一,习主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职业女性工作压力增大,“生殖健康”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马教授曾经提出 “提倡优生优育,关注不孕不育”的号召。与此同时,很多专家也纷纷指出,出生缺陷发生率增高,增加了个人、家庭以及国家的负担。因此,将这次会议主题“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作为北京站巡讲的内容。


第二,“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全国基层巡讲有利于推进中医药进入妇幼保健机构。不断完善中医医疗体系,将中西医并重,继承及发展中医药,提高从业者诊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的学术交流。 


第三,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法》,促进全国妇幼保健系统中医药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幼健康中的作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在全国妇幼保健系统开展了“中医药进妇幼”和“妇幼健康中医年”等系列活动。作为全国行业协会和国家级中医药研究机构,均有责任利用各自优势,共同为发展我国妇幼保健行业中医药事业做出努力。此次会议也是计划之中的一部分,将临床科研成果普及到基层医务人员,才能提高大家对生殖健康的关注度,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2.“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目前面临的挑战


马堃教授: 自1989年起,我在硕士开始从事无排卵性功血的研究,包括青春期和更年期功血、二胎生育后排卵障碍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中医理论素有“调经种子”之说,我博士开始从事不孕的研究,发现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近30年从生殖、遗传药理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也得到了证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了相关文章,并获得7项省部级奖励。排卵障碍性不孕,包括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黄体功能不全、卵巢功能不全(卵巢功能低下、卵巢功能储备功能下降和卵巢早衰)。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症状分布总趋势相同,同一症状在这6种疾病中肾虚血瘀的病理机制相同,“补肾促卵冲剂”对雌激素、催乳素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生长,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同时,补肾活血中药还可以全面调整机体状态,促进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气旺血充、脏腑调和的协调状态,为受孕做好充分准备。“补肾促卵冲剂”安全无毒副作用,整体疗效优于克罗米芬,在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及中医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成果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色,诠释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卵巢功能不全若未治疗,5-6年后将发展为卵巢早衰,前者病情可逆,后者卵巢早衰不可逆,且治疗难度大。


第一,举办此次会议遇到的瓶颈主要是参会人员的层次不同,首先需考虑问题是,如何组织会议才能让基层医生受益,此次巡讲不是专题讨论会议,怎样才能普及更多的基层医生才是重点。


第二,因为我们跟妇幼保健机构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中医科学院系统跟整个中医系统是直接联系的,我们跟妇幼保健院院长或医生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组织人员时比较困难。


第三,中医药进妇幼保健机构也是难点。此次参会报名约200余人,实际到会少了1/3,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还需要分析一下。首先,中医药人员和西医顶尖人员和基层医生接触很少,基层医生并不知道我们所讲的是不是他们真正所需求的;其次,在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这个计划中, 西医、西药确实有它的优势,但是西医、西药的程序化和中医中药的全面调节、系统分析互补,两者结合确实有很大难度。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作用


马堃教授: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我认为中西医并重意义重大,以我排卵障碍性不孕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明显的优势。比如说,GnRH可以导致骨质疏松、大量的雌激素不足,使用克罗米芬、他莫西芬会造成视力问题,而中医用的药具有减毒增效作用。对于促排卵药的严重副作用会造成卵巢过度刺激征、更甚会出现胸水、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加用中药后,克罗米芬不用加到很大剂量,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减毒增效,提高卵巢、子宫、垂体对西药的敏感性。


4.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病因分析


马堃教授:在女性不孕不育疾病中,排卵障碍性不孕是中医中药治疗优势最明显的疾病,其原因为:内分泌因素占20~40%,持续性不排卵占15~25%,稀发排卵占8~10%,不恰当排卵、多囊卵巢综合症、高泌乳素血症占15~20%,卵巢闭锁占29%,卵巢功能不全占15%。临床上针对此类病症的治疗,一是科学分析病因,二是根据化验指标,三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5.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思路


马堃教授:我主要是根据“肾虚血瘀”这个机制来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 

排卵障碍是影响女性生殖功能、性特征、心理变化及育龄妇女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卵巢内调节功能、甲状腺及肾上腺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病变均可导致排卵障碍而引发不孕。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25%~30%[1-2]。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自9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经验方“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系统研究:实验研究已证实该方对母鼠无急性、慢性毒性反应,无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畸作用,对胎仔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对大鼠卵泡的发育与成熟、黄体的形成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补肾促卵冲剂治疗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异病同治”原则的科学内涵,阐明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第一, 肾虚血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理机制

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重点在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以“七”论述妇女生理变化,强调肾气盛衰是直接影响女性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1.肾虚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决定性因素

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素问?奇病论》曰:“胞络者系于肾”。肾经与冲脉下行支并行,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与督脉同贯脊。肾藏先天之精和生殖之精。肾气旺盛,则精充血足,天癸逐渐成熟乃至,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方可孕育;反之肾气衰弱,精虚血少,冲任枯竭,则致不孕。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肾与人体内分泌腺,如肾上腺、垂体、甲状腺、性腺,存在密切的联系。故肾在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血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一直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血瘀可因外感邪气、七情内伤、五志化火、销铄津液阴血、久病重病、高龄脏虚、生活所伤、跌扑损伤,壅遏脏腑经脉而成,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具有“浓、黏、凝、聚”的特点。《内经》有“恶血”、“血实”、“留血”等论述。经期产后感邪,或房事不节,摄生不当,邪入胞宫致瘀;寒湿或湿热邪毒久恋下焦,日久成瘀,瘀血阻滞,胞脉受阻;气血失和或气虚运行无力,邪入胞宫致瘀,瘀滞冲任、胞宫、胞脉导致不孕。排卵障碍患者,盼子心切,焦虑抑郁,精神高度紧张,既可产生有形的病理产物——瘀血,又是导致无形的瘀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导致不孕。


因此,肾虚血瘀是排卵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肾虚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瘀则是其病理表现,是一直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同时,补肾包括补肝肾、补脾肾、补交通心肾,补肺脾,补肾是大的原则,它可以与五脏之间都有关系,枳壳、泽兰、再配益母草,配伍博大精深。这也要求中医大夫用药笔下要有灵感、悟性,中药用好有奇效。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复杂的病史在问诊过程中才能发现异常,每个患者有每个患者的特点,而中医抓住肾虚血瘀的本质,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最后,马堃教授称,中医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要将老祖宗的精华融入现代社会,能够相通相融,这是我们后辈人要努力完成的事业。


【专家简介】

生殖健康,优生优育

马堃主任医师,中医妇科学博士;中药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任职: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妇科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届);中华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常委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监查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专业委员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卷编委;《中医杂志》审稿专家。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关爱中国女性健康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传统中医中药论坛的特约嘉宾;北京养生堂栏目、CCTV4中华医药专家。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授课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理事会专家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副会长,燕京地域妇科流派研究牵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在妇科生殖内分泌失调及其相关疾病方面的临床作用机理研究,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性血症、高泌乳素性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排卵障碍、卵巢早衰(卵巢功能减退)、不孕不育(胚胎停育)、习惯性流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安全性研究。中医药与针灸对照研究。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90余篇(部),承担国家、省部科研课题22项;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届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一等奖1项。入选F5000论文2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省自然基金项目等评审专家。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