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

【专家简介】刘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点研究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及女性生殖道发育畸形临床综合治疗及新式手术治疗,完成国内首例盆底重建手术的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及阴道骶骨固定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4项;曾获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一项及黑龙江省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刘娟教授:单孔腹腔镜技术其实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一部分国内医学者使用,之所以在当时没有得到广泛推行,主要是当时的多孔传统腹腔镜技术尚未达到完全成熟,在此基础上开展单孔技术较为困难。近年来,单孔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10年的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始,单孔腹腔镜技术日益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3方面有关:1.科技的进步:如机器人单孔、多种摄像系统、入路途径、多种多样能量平台等应用于临床;2.微无创理念的概念;3.医生个人腹腔镜技术的提高。我们也都能感受到,多孔腹腔镜于今天无论在疾病的运用上还是技术的实施上、患者的预后上都已达顶峰,而单孔腹腔镜无疤痕或只有一个腹壁入路孔、利于患者康复、符合快速康复理论,对于患者来说利大于弊,对于医生而言可能刚开始接触时较多孔相比有难度,但通过一定学习曲线,多能掌握其中的技巧,操作起来可与多孔无异。目前,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我国妇科领域的发展形势犹如遍地开花,尤其在今年的国际妇科经自然腔道手术大会之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关小明教授的帮助下,大家利用现代科技,时常围绕单孔腹腔镜技术进行群交流。


2.单孔腹腔镜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刘娟教授:到现在为止,单孔腹腔镜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有3个建议与大家分享:1.患者有进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需求;2.患者的疾病适合于单孔腹腔镜手术;3.医生的自身能力能够胜任该手术,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增加临床安全。说到单孔腹腔镜更多适应症和禁忌症, 早年我国有相关的专家共识;然而,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单孔腹腔镜的适应症、禁忌症,与传统腹腔镜几乎无差别,除外除卵巢癌晚期,其他妇科良性和恶性疾病都可用单孔腹腔镜进行治疗,前提是施术者技术过关、患者有此需求。


我个人擅长用单孔腹腔镜进行盆底重建术、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和用于生殖领域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非常贴合无瘤观念,同时国内很多技术水平精湛的妇科医生也将单孔腹腔镜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如早期卵巢癌的分期、评分,内膜癌分期手术,宫颈癌根治手术等。他们有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熊樱教授、西南医院的王延洲主任、陈功立医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宗峰医生等。因此不是疾病限制了手术方式的选择,而是医生的个人技术水平。


3.单孔腹腔镜的未来发展前景


刘娟教授:单孔腹腔镜作为一种手术方式,增加了患者的选择。单孔腹腔镜只有脐上一个入路孔,术后无疤痕,对于年轻、爱美的女性,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任何新技术、新发现、新理念诞生的初期总会受到争议,会得到赞同、会得到反对,也会有人中立,就目前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孔腹腔镜的发展前景应该会可观。尤其是摄影镜头的更进,如目前开始逐步应用3D成像系统,图像清晰,术野比开腹更开阔且无死角。随着技术的发展、器械的改进、新技术引用、平台的建立,医生要将自身技术与新科技结合起来,使新式手术继续开展下去,使其发扬光大,造福患者。


4.2017年的收获及工作感想


刘娟教授:我接触单孔腹腔镜是从2013年开始的,最近一年,准确的说是在2016年9月份从美国贝勒医学院学习归来后,便越来越多实施此项手术。由于我个人前期腹腔镜手术基础较为扎实,经过一定周期的曲线学习和实际操作,从妇科良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到盆腔肿瘤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逐步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我主要从事的专业是妇科盆底、泌尿领域疾病的诊治,其中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大家都知道实施盆底重建术不同于恶性肿瘤手术,它有以下几点要求:1.减少患者损伤,2.以最小的损伤解决最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之所以会选择单孔腹腔镜进行盆底重建术的主要原因。如果每当患者询问是否需要开腹手术时,与他们解释无需开刀,只需于肚脐处置一小洞,术后无疤痕,患者从内心得到较大安慰。此外,近一年,我们从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发症等角度60余位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单孔腹腔镜与其它手术方式无异,但患者的满意度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这一年我们先后共进行了400余台单孔手术,除卵巢癌晚期外,几乎所有的妇科疾病都已尝试,且无一例重大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顺利。另外,我们还举办了三期单孔腹腔镜技术培训班,推广该技术规范和共识,让有腔镜经验与技术基础的医生们运用规范的方法,学习和应用单孔技术,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