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起源之输卵管上皮细胞说

郑文新教授

个人简介:

  郑文新,男,世界著名的顶尖妇产科及妇产科病理学家。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Mark and Jane Gibson冠名荣誉教授,学科带头人,妇产科病理系主任。兼任美国亚利桑那医学中心妇产科及妇产科病理终身教授,荣誉教授,荣获“全美百名顶尖医生”称号。

  

  郑教授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生殖医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医院完成病理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布朗大学妇女儿童医院完成妇产科病理专科培训。先后供职于南加州大学(助教)及耶鲁大学(副教授)妇产科病理系。2005年5月至2015年6月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分子病理及妇产科病理系主任。2015年7月就职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终身教授,Mark and Jane Gibson冠名荣誉教授,学科带头人,妇产科病理系主任。

  

  迄今为止郑教授在专业领域影响较大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著有权威专著《妇产科病理学》等五部。现在CAP、USCAP、GOG、IGCS、ASCCP等国外多个权威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中国国家自然基金特约评审专家、长江学者及特聘教授评审专家,教育部百名海外名师,被中国多家重点医学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美国妇产科临床与实验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bstetrics & Gynecology )主编,在多家SCI收录杂志任编委。

  

  郑教授在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宫颈癌)的发病及防治研究上均有重要贡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郑教授对生物行为更为恶劣的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已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20年间一直致力于研究“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癌前病变的界定及其致癌作用”,他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已经得到世界妇产科病理界的广泛认可。90年代后期,郑教授开始着手于研究“激素对于散发型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并且提出促性腺激素FSH联系输卵管粘膜及卵巢上皮的直接证据。这一发现拓展了输卵管与浆液性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近来郑教授与他的团队鉴定识别了“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起源于输卵管上皮细胞”它是通过输卵管分泌细胞扩增过程实现的。除了发现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大多来源于输卵管外,他还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鉴于郑教授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治及干预策略的深刻理解,提出了诸多创新理念并逐步致力于宫颈癌的防治及规范筛查的研究和实践。

  

  郑教授还作为妇产科病理世界级的资深专家和顾问,会诊及咨询范围覆盖全美国、中国及其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


1.妇产科在线:尊敬的郑教授(Wenxin Zheng)您好,感谢您接受妇产科在线的采访,您作为世界著名的妇产科及妇产科病理学家,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上做了深入的研究,率先提出:“卵巢内异症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这个概念,请您谈一谈最近您的工作有哪些新的研究和进展?

  

郑文新教授:我们的研究团队自2005年始致力于卵巢内异症机制研究,表明其至少部分源于输卵管。研究小组最初在卵巢内发现他们称之为初始内膜异位的病灶(initial endometriosis),这种病灶显示从输卵管样上皮到内膜样上皮明确的移行过程,或者腺体一半呈输卵管粘膜上皮,另一半呈宫内膜样上皮。起初认为此种卵巢输卵管内膜异位(也称卵巢上皮包涵体囊肿)很可能通过卵巢生发上皮(间皮)经过化生转化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又发现:绝大多数的卵巢上皮包涵体不仅在组织形态,而且免疫表型上都不同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却与输卵管粘膜上皮相同,故认为病灶中的上皮应该是直接来源于输卵管而非卵巢生发上皮,因此建议使用早期定义的“输卵管内膜异位”一词。紧接着,我们团队又发现大部分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也起源于输卵管粘膜上皮而非卵巢表面生发上皮,进一步支持了输卵管起源理论。输卵管上皮能形成内膜样组织的现象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常见在行输卵管结扎术的组织标本的近宫腔侧的输卵管管腔中发现输卵管粘膜的宫内膜样化。因此我们研究小组大胆推测输卵管粘膜上皮参与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 最终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输卵管粘膜上皮和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基因,筛出FM03基因在输卵粘膜中显著高于子宫内膜4倍—423倍,而另一基因DMBT在子宫内膜中显著高于输卵管粘膜5倍—456倍,说明FMO3和DMBT可分别作为输卵管粘膜上皮和子宫内膜的特异性标记。并最终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得到了部分证实。

  

2.妇产科在线:随着医学进展,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会恶变,请问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卵巢内异症的恶性变情况及相应的研究进展?

  

郑文新教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起源于卵巢内异症,与内膜异位症关系密切,因此这两种癌症也被称为内异症相关卵巢癌。 目前认为50%或者更多的透明细胞癌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灶,有大约2/3的透明细胞癌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内膜样癌伴同侧卵巢或盆腔内膜异位的比率可高达42%。另外, 不典型内异症目前被认为是内异症相关卵巢癌的癌前病变。这个结论主要来自于近来的研究发现: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内膜样癌的发生与ARID1A基因突变有关,ARID1A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编码修复染色体的蛋白,50%的透明细胞癌及30%的内膜样癌病人中发现ARID1A基因突变;同时发现ARID1A基因突变存在于非典型内异症病灶中,在内异症相关卵巢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输卵管,大多数卵巢内膜样癌及透明细胞癌来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至少部分内异症相关卵巢癌来源于输卵管。

  

3.妇产科在线:“卵巢内膜异位症及内异症相关卵巢癌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这个发现什么有何临床意义,或者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郑文新教授:卵巢高级别、低级别浆液性癌均主要来源于输卵管,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主要来源于输卵管,有鉴于此,预防性输卵管切除及机会性输卵管切除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可能有效预防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上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病理、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4.妇产科在线:听您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盆腔炎密切相关,那么防治盆腔炎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是吗?

  

郑文新教授:是的。在大量临床病理实践观察中常发现输卵管黏附于卵巢表面,部分输卵管上皮移行覆盖于卵巢表面形成所谓的“卵巢表面生发上皮”,然后由于排卵或卵巢间质活动等促使“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凹陷进入卵巢皮质形成输卵管内膜异位灶,后者在某种因素影响下转化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灶。由此我们推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盆腔炎关系密切,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在持续进行。

  

5.妇产科在线:输卵管至少作为部分卵巢内异症、卵巢透明细胞癌、内膜样癌及低级别浆液性癌的部分来源,这一重要性发现,必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热点。您作为领域内的领军人物,能具体谈谈吗?

  

郑文新教授:这些新的发现势必会带来相关疾病研究的新视点新方向,具体而言:(1)输卵管来源的相关疾病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处于比较粗浅阶段,还需要不同的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证实;(2)粘附于卵巢内输卵管上皮的转归及其内在机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输卵管上皮粘附在卵巢内,大多都具有活性,但只有少部分形成异位灶,是什么因素或机制启动了该过程?(3)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可能的干细胞来源:输卵管上皮中那些细胞群可能具有分化潜能或类干细胞作用?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分泌细胞扩增在卵巢浆液性癌的发生发展中不可或缺,起重要作用,我们推测:是否这些分泌细胞具有类干细胞作用,在内异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盆腔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卵巢肿瘤的发生与盆腔炎有关,可能炎症的反复刺激、粘连使得输卵管上皮发生病变等,由此我们假设盆腔炎与内异症之间也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专访,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