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丛剑简介】1966年出生,医学博士,妇产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妇科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介入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妇产科介入治疗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兼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等职务。
    徐丛剑教授长期从事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妇科、妇产科介入治疗等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863、"十一五"等十余项科研课题。近5年获3项国家授权专利,主编著作5本。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 SCI收录18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各1项。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医苑新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称号


编者按: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徐教授一直是在谈医院的发展、教学的不断改进,对目前的医疗状况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抱怨。让我们体会着一个胸怀患者、学生的医者情怀,他传递给我们的是对医学的信心和坚持,有了这份坚持,红房子妇产科医院一定会走出更多的、为民众所需要的“大医”,医学环境一定会逐渐好转。

 

 

妇产科在线: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迎来了130周年庆典,发展中人才辈出,近年来在您的领导下医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多次举办“红房子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外妇产科领域的专家参与。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贵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吗?

徐教授:这些年我院随着院区的扩大,患者数量不断的增多,医疗质量、手术技能、以及治疗的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升,研究也不断的深入。从医、教、研三个中心和一个平台来说起,即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疑难患者的诊治中心、妇产科人才培训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
    医疗上,我们的业务量在不断扩展,手术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如妇科腔镜下广泛的手术已经有几千例。医院拥有将近二十位市级腔镜手术资质的医生,这些医生手术能力都比较全面,开展了更多的高难度手术。比如去年华克勤书记领衔的团队,为妊娠18周6天的宫颈癌患者,进行宫颈广泛切除,保留宫体,术后继续妊娠,在近足月剖宫产,然后再将子宫切除掉,手术非常成功。在产科方面为双胎妊娠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孕妇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治疗,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服务方面,增加了日间病房,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科研方面,2013年我院获得国家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有21项,我院医生发表了106篇被SEI收录的文章,在国内是名列前茅的。
    教学上,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每星期二晚上针对研究生、进修生和住院医师的讲座,一年大概安排45次左右,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最近了两年将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对大家的帮助会更大。我院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和博士,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国际交流平台上,我们着重建设的一个平台是每两年一次的“红房子论坛”,会邀请国外的一些专家、教授来沪杭交流。在2010年,我们发起并主办的第一届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会和大会,当时有四百多人参加,有三十多位境外专家与会。

 

妇产科在线:您在妇科肿瘤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整合态HPV病毒检测用于早期宫颈癌筛查的观点,子宫内膜异位症干细胞的起源,卵巢癌FSH介导靶向治疗的研究等等。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逐年增多,而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只能获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并不能有效的阻止病程的进展。您的研究成果能给子宫内膜炎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能带来哪些可喜的转变,请您简单谈一谈。
徐教授:
现在谈可喜的转变还为时过早,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非常复杂。过去我们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最主要的病因是种植学说或经血逆流学说,但是在更多思考中,我们及很多国外学者认为,其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不一定全都来源于子宫内膜的种植。一方面,经血脱落的内膜基本上是功能层的子宫内膜,成熟细胞的种植会在细胞脱落之后,病灶不会扩大。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之所以在一次次的月经周期中能够繁殖下来,这说明种植的细胞有自我更新和不断增殖的功能,所以它不是功能层细胞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而自我更新和不断增殖的功能,是典型的干细胞的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早在2003年前后就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起源于干细胞。当时查阅文献的时候,只是国外有一位德国学者发布的文章提到了此观点,德国病理学家提出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至2004年,美国有些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学说,。当时最经典的一篇文章是在加纳发表的,把不同基因型妇女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另外一位妇女体内,在受体妇女的子宫内膜部位发现了供体的细胞,证明骨髓干细胞已经转化为子宫内膜细胞,说明干细胞可以在一定条件的诱导下转化为子宫内膜。我个人与这篇文章的作者进行过交流,我们认为证据还不够足,有可能子宫内膜细胞漂移入血,也可能在它收住的细胞中已经有了子宫内膜细胞,即可能它本身就是子宫内膜细胞。

    针对宫颈持续性的HPV感染,将来考虑将HPV阳性的患者进行细分,可能用“整合态”HPV病毒的监测来加强对某一部分患者进一步的随访。

 

妇产科在线:近10多年来,为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创伤越来越小,化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介导靶向治疗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就您的研究,您能给我们描述其发展前景吗?

徐教授:我所研究的靶向,是利用内分泌受体和配体结合的规律,来实现化疗药物集中达到病灶部位的靶向治疗研究。该研究目前还是处于临床前的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临床。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借助于纳米作为载体,而纳米作为载体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目前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妇产科在线:在患者面前,您是医者;在医院,您是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您是备受学生敬佩的老师。以您的三重身份,面对我国目前紧张的医患现状,您会给医学生和医生怎样的建议?
徐教授:
现在学医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也是年轻人的悲哀。其实医学本身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医学都应该是年轻人争取去学习的一个专业。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医学对人类本身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以偏废这门行业的,整个社会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年轻人不要畏惧目前所处的这些困境,这些困难我相信都是暂时的。导致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作为医生要特别注意,多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的义务是促进整个社会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把这样的矛盾愈演愈烈,我们比社会上其他人更有责任来化解这些矛盾。除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医生的权益包括医学生的权益,比如实习、见习的权益,需要据理力争,寻找各种途径向社会表达,希望社会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所做的应该是这些工作,而不是很偏激的去抱怨,甚至去躲避。从未来角度来看,大家要共同努力,医生和医学生更有责任去促进这些问题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