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华教授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心动科二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全国胎儿协作组成员。于2012年牵头成立全国胎儿心脏网络会诊中心。于20138月牵头成立胎儿心脏母胎医学会诊中心。开展胎儿心脏医疗模式,网络平台及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
    早期5年作为心脏内科医生在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工作,近十年在安贞医院心脏超声科工作。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工作1年。具有丰富的心脏超声的临床与理论基础。近年开展胎儿心脏超声的临床工作并且在美国学习期间短期参观学习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主要科研及临床发展方向为胎儿心脏超声及经食管三维超声。

 

 

 

    中国妇产科在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您及您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这样的平台,先后进行了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网络会诊中心及诊断筛查平台的建设开展胎儿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等项目,为患者提供了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请您谈一下,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如何推广?

    何教授:非常愿意与妇产科医生在胎儿先心病诊断方面进行沟通。“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网络会诊中心及诊断筛查平台”的建立,是针对临床上常见问题孕育而生的。近五年时间,我院心脏超声科收治了许多胎儿疾病的患者,并且接受了北京市及周边城市的胎儿先心病的转诊工作。诊断需求地提升促进了诊断技术整体实力逐步提高,同时在工作中也发现很多问题。

    胎儿心脏病规范化指南尚未进行分层建议,同时,胎儿心脏疾病是一个历经孕期、分娩、生后的自然病程,医疗模式应根据自然病程进行全程观护及其多学科的综合管理。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后,需要进一步讨论解决方案及预后管理,进行多学科的接诊。目前国内开展这项工作在各方面有局限性,临床上操作比较困难,其他科室地对接相对困难,操作流程不便给患者造成不便。对此问题,组成由产前诊断、管理、出生后治疗的综合小组,组建了一支由产前诊断医生、超声医生,妇产科医生,新生儿内、外科医生,遗传学专家构成的学术团队,进行疾病评估性诊断,成立了胎儿心脏病会诊中心,此方案得到院方大力支持。在此医疗模式下,在约定时间进行专家团队会诊。此平台使患者得到很大的收益,我们的团队整体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这是多学科的专业问题,需要多学科参与,同时促进多学科共同成长,最终形成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专业。

这种综合平台数量在国内很少,但国内胎儿心脏的远程医疗是非常必要的,患者需求量大,每个患者都需要进行综合管理,且通过培训很难达到需求。目前在GE公司的协助下,进行了多项科研研发,远程会诊可以使这种综合服务到达基层医院,并在几家试点单位运行,母胎医学的会诊中心,已经相对成熟开展。同时此项技术需要进行项目推广,也需要政府支持。但是远程医疗仍是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完善。

 

    中国妇产科在线:请您谈谈目前您开展的胎儿心脏远程会诊的情况?

    何教授:安贞医院非常重视远程医疗,成立了专门远程医疗会诊小组,尤其对胎儿超声心脏远程会诊更加重视。

    超生诊断的技术要求很高,不仅仅需要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技术手法的传播,比如:远程会诊教学、仪器配备、远程会诊软件、图像调阅等。远程会诊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即:资料会诊后传输和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达到解决患者的疾病和进行当地医院医生培训。随着会诊的不断开展,当地医生医疗技术逐渐提高,逐步缩小医疗差距,让患者得到最大受益。

    胎儿心脏超声,在产前诊断中是唯一有效的诊断方式。胎儿心脏非常小,技术难度大,部分省市尚未开展,市场需求大,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推广此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妇产科在线:请您谈一下如何利用超声技术提高复杂性先心病的检出率?

    何教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后是高致死、高致残性疾病,且发病率最高,所以在临床上应该重视。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尚未完善,首先应该在技术上进行规范。

    目前卫生部联合相关专家进行了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的基本规范:

    首先在产前筛查中对胎儿心脏病进行单病种筛查,筛出后的患者进行转诊、会诊、单向检查。

    第二步进行分级诊断,基层医院的分级诊断要遵循规范进行,即: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等进行规范检查,即完善切面检查,达到60-70%的检出率。诊断中心应该不仅对胎儿心脏病做出诊断,还要对心脏以外的其他疾病做出诊断。单纯进行产前检查的诊断中心,针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预后及生存率等方面的结论相对片面,诊断层面需要规范,需达到更深一层的诊断水准。

    复杂畸形胎儿等转诊,应该在会诊中心进一步诊断 ,通过小儿心内科、小儿心外科、超声诊断科等,对患者现况及预后进行多科室客观评价。会诊中心超生检查需要定量规范,细化到各项指标的诊断。

胎儿期先心病诊断技术及经验目前还不全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通过更多的临床病例、胎儿出生后的随访以及未出生死亡胎儿的分析研究,得到更多的临床资料。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进行以点带面全面的学术推广。

 

    妇产科在线:如何对胎儿的心功能进行完整的评估,如何运用多普勒及解剖M型,STIC-M型等技术提高对胎心的评估?胎儿心脏功能临床上的研究方向如何?

何教授:超声对胎儿心脏评价包括结构诊断、血流动力学评估和功能诊断三方面。胎儿心脏即使没有复杂致死性结构变化,也会因结构变化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引起周身水肿、腹水等症状影响存活率。因此无论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与否,都要进行功能评价。

胎儿期因特殊血液循环状态,功能评价较复杂,需要进行综合评价。此评价非单一指标可以完成。国外仅有个别疾病有评分系统,目前希望通过母胎会诊中心,对更多的疾病推出评分系统,包括出生之后的对照研究、出生即刻对照研究、整个孕期的转归等,系统推出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妇产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依据。系统评分涉及到的指标很多,包括心腔大小,血流频谱状态,外周血流动力学频谱状态等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价。

    STIC-M型超声新技术,可以探索其是否能更好地解决临床上难点问题,其优势在于胎儿三维超声诊断中可以对胎儿整体心脏的立体结构进行全循环扫查,全方位判断心脏功能。

解剖M型超声技术不受角度限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扫查,对胎儿有帮助。但新技术并非绝对优势,对胎儿心脏诊断进行整体评估时,新技术可以作为补充检查。

 

    中国妇产科在线: STIC的临床应用情况,在胎心检查中如何很好地运用这个技术?

何教授:STIC技术在时间、空间等层面进行整合的成像技术,在安贞医院会诊中心应用比较多。其优势在于,对异常复杂、空间较狭窄的结构中,直观、清晰的显示。

STIC技术可以提供在远程会诊中,可以利用探头自动保存心脏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和切割,避免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困难,在远程会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STIC技术在胎儿诊断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