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2日,2018年全球宫腔镜大会亚太区域会议(IHC2018)在印度·古尔冈盛大召开。妇产科在线现场采访广东省人民医院刘木彪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王海琳教授。两位教授从宫腔镜技术操作、推广培训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所得、所感!

IHC2018系列专访】择其善者而从之_副本.jpg

   

直击采访现场,WIFI状态下观看更流畅!

1.妇产科在线:刘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妇产科在线的采访,IHC2018全球宫腔镜大会亚太区域会议在印度古尔冈召开。段华教授作为大会共同主席,带领中国团队参加此次全球盛会。您在此次中国专场中作大会发言,请您谈一下您此次分享课程的主要内容。


刘木彪教授:我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够参加IHC2018全球宫腔镜大会亚太区域会议。能够出国学习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能够在国外会议上发言,对我们而言更是一次非常难得、非常珍贵的经历。因此,非常感谢段华教授。


我在本次会议中国专场所进行的发言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种新型的宫颈锥切术术式。对于这种术式,我们医院已经积累了10年之久的经验与数据,且国内外一些妇科专家也已开始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手术方法主要是应用宫腔镜电切技术去实施宫颈锥切。当然,从严格理论上来讲,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宫颈锥切,而是宫颈转化区粘膜覆盖区域的更为合理的切除方法,能够比较完整的切除宫颈转化区,达到减少假阴性结果。因为这种手术方式可以深入宫颈管的深处甚至宫腔,可以看到潜在的病灶,所以,更加有助于实现精准切除。该手术的特点是:能更全面的识别病灶,更精准的切除病灶。


2.妇产科在线:好,谢谢刘教授的介绍!接下来,请王海琳教授谈下,您参加此次会议的感受。


王海琳教授:此次有幸跟随段华教授来到印度参加IHC2018全球宫腔镜大会亚太区域会议,个人感觉非常荣幸,且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我主要在祖国西部从事医疗工作,很少有出国学习的机会。跟以往所参加过的国际大会学习经验相比,此次收获非常大。尤其是国内专家、同道共同用中国专场的形式,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宫腔镜技术的开展情况。


总的来说,这次印度之行收获很多:首先,从整体而言,通过在本次国际会议上的交流、沟通、学习,通过深层次的参与,我在技术和学术方面很有收获,相信这些对以后的工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能够与刘木彪教授一起接受妇产科在线的采访更使我倍感荣幸。刘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分会妇科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的主委,本人为副主委。多年来,刘教授多次来到甘肃地区帮助、支持我们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内心也是充满感激。此次会议在印度召开,能够走出国门后,再次听到和学习刘教授如此系统的讲座讲解,我心里的高兴,无法言表,同时还能向刘教授进一步近距离请教,也受益匪浅!


3.妇产科在线:刘教授,您在中国专场分享的讲座内容,中外医生都非常感兴趣,能分享下您此次的参会感受和收获吗?


刘木彪教授:总体来讲,虽然在国内的多个会议上分享过这个讲座的内容,但是在国外做讲座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由于不是母语讲述,语言成为很大的障碍,不能非常充分的、非常完美的展示、呈现讲座内容,但是术式的核心内容基本能够讲解清楚。参会的国内外同行对这一术式都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认可,讲座结束后提出很多问题,我们进行了很多的交流,探讨其中的具体细节。我想这是一次非常棒的机会,是我们走向国际舞台的开始!


此次参会的具体感受有三点:

(1)国内同行强化语言训练十分必要。很多优秀的国内专家都有各自好的临床经验、技术和创意,但是因为语言沟通障碍,很少展示到国际平台上来,很少能得到全球大范围的传播。而此次在印度,虽然印度的医生们英语发音不是很完美,但是他们的语言非常流利,可以用英语思维,跟国际专家同步交流。所以我想, 如果,我们中国也能达到这种状态,我相信中国专家所提出的好的理念、所拥有的好的技术和中国专家的实力能更好的在国际上呈现。


(2)本次会上的很多手术演示,展示了许多新型手术设备和器械,短时间内给我们很大的信息量,也给我们在未来开展相关技术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因为,更多的选择意味着可以有更恰当的治疗措施。当然,也许大家会想,限于我国国情,我们能否实现?我相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引进这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应该会很快。我对此很有信心。


(3)本次会议的许多组织、展现、学术交流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首先,专家讲课时主持人可以随时与专家进行互动,这样的形式能使专家讲述的知识点得以更充分的表达,也能使大家对专家的授课内容得以更加充分的理解。这与国内学术会议的讲座形式完全不同,在国内,学术讲座一般20-30分钟,专家匆匆来匆匆走,参会同仁的很多疑惑点、争议点都没有时间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和真正理解讲座内容。而此次印度会议的这种学术讲座形式,正好弥补了我们的不足,不知道未来我国的学术交流会议是否也能借鉴。在这次会议上,我也就这个问题,和薛翔教授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国人相对比较含蓄,虽然这是我们的文化特点,但是为了更好的学术交流,未来可以尝试。


最后,我认为通过此次出国学习,很多的内容都可以带回国内,相信在未来国内宫腔镜技术的教育、培训和开展方面将是全新的体验。


在本次会议的第一天,我本来要代替段华教授作为导师去参加一个关于宫腔镜电切技术的培训,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环节被取消了。不过,我还是对这次培训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和了解。我看到,其培训体系非常完整,组织非常有序,每个讲者都非常专业,每个接受培训的小组人员也非常精干,每组3-5人,相当于对单一技术的手把手培训,短期内获得较好的培训效果。我看到,他们的培训体系非常完整,从检查到电切,再到旋切器、激光等一系列配套的整个宫腔镜技术,都有相应的训练设备和器材,这对于我国培训而言,是需要去提高和改善的。我在国内培训时,一直苦于没有相应的培训设施,只是局限于简单的模拟培训系统的简单培训状态,如果能够引进如此完整的宫腔镜培训体系,我想这对我国宫腔镜技术的开展和推广会起到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4.妇产科在线:谢谢刘教授的全面讲述,接下来请王教授就这次会议的感兴趣的学术话题,进行解读。


王海琳教授:对于刚才刘教授的参会体会的分享,我深有同感。宫腔镜作为一种临床诊疗技术,应用方便,诊疗精准,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地处偏远的甘肃地区,我们的宫腔镜技术发展远远滞后于我国其他发达省市地区,在很多方面也无法与腹腔镜相比较。我专门参观了本次会议的workshop环节,感觉到印度在宫腔镜培训方面做的很完善。与目前经常开展的腹腔镜培训相比,我们在宫腔镜培训方面同样存在没有相应的培训模型和设备的苦恼,没有能够让学员在培训现场掌握宫腔镜技术的环境。我在这方面很有体会。


第二方面,国际专家在讲座中很是注重讲座过程中问题的深入、全面的探讨,现场所提出的问题都很具体。国内会议中,讲座时长一般较短,普遍为20-30分钟,有些问题讨论也较为宽泛,不够具体深入,而这次的国际交流大会给予现场交流的时间都比较长。此外,国内专家在本次大会上讲座展现形式非常好,专家们事先将讲课内容录制成视频,很严谨的将讲座主题叙述完毕,然后在会议期间进行口头交流,以这样的形式遵循国际交流惯例表述个人观点,也是需要我们借鉴、学习的。我也希望,在以后的国际交流大会上,争取个人展示的机会,以此带动祖国西部地区的学术交流走向国际。


此次会议后,我也开始思考以后再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的时候要如何制造现场环境、如何设置会议框架和学术板块的问题。在2016年,刘教授与我提到他正在做一个基层培训工作,即“相约省医”,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可以在省医系统中共同做学术推广、技术培训的工作,便也参与进来。两年来获益和反响都很好。在今年的甘肃省“相约省医”主题大会上,主要开展了很多医疗技术培训和医学基础知识传播的工作。而在学员和专家交流方面,与本次2018年全球宫腔镜大会亚太区域会议(IHC2018)相比有所欠缺。本次大会上,现场的观众旁边放有麦克,专供学员随时提问,使学员-专家交流非常便利。从这些细节方面,便能感受到,这个会议是完完全全、特别方便学员学习的、方便学员与专家在讲授课程中进行互动、探讨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宫腔镜下冷刀系统的使用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学术内容。很多宫腔疾病患者,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冷刀的使用对于患者子宫内膜的保护、生育力的保存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普及应用却比较欠缺。我希望回国后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应用和推广。


5.妇产科在线:再请刘教授就这次会议的感兴趣的、特别关注的学术话题,进行解读和分享。


刘木彪教授:2018年全球宫腔镜大会亚太区域会议(IHC2018)中的宫腔镜技术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1)微型化。无论是检查镜、操作镜还是电切镜,均体现微型化趋势,并推崇无创化,不使用窥阴器,不扩张宫颈,均使用微型器械,直接经阴道、宫颈进入宫腔,实现宫腔镜查、诊断和治疗。如此一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可广泛开展到日间手术。(2)无能量化。如“冷刀”系统的应用,尽量减少能量对子宫内膜、对患者未来生育力的影响。这是让我感受颇深的两个方面。


但是,我们也从这些手术视频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各种各样的手术方式和诊疗技术在应用和推广时,都存在其适应症和局限性,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尽量不要为了做手术而做手术,一定是针对不同的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比如,在手术演示过程中,在手术的开始,都是准备选择微型、无能量的操作器械,但在手术中,因为一些必要的原因,而中转为传统的电切镜进行宫腔镜手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操作技术。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