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高达20%~25%的孕妇在妊娠早期可能出现先兆流产的症状,其中近一半出现先兆流产的患者最终流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于此类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继续妊娠的关键。在本期的优秀病例分享中,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朱文君主治医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典型案例。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
年龄:33岁
就诊:2024-08-14就诊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病史采集
1、主诉:胚胎移植后下腹痛2天。
2、现病史:2024-06-24移植两枚解冻囊胚,2024-07-19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下腹痛2天。
3、既往史:2021-04-27查抗心磷脂抗体ACA-IgG阳性,非典型抗磷脂抗体升高(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抗膜联蛋白A2抗体、抗膜联蛋白A5抗体),“乙肝大三阳”病史,现口服阿法骨化醇0.5 μg qd、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25 mg qd、硫酸羟氯喹0.2g bid治疗,2024-06-18查乙肝病毒DNA阴性。
4、月经史:月经规律,5~7/28-30天,末次月经2024-05-02。
5、婚育史:孕0产0,2010年初婚,2012年离异,2014年再婚至今。
6、个人史:乙肝病史,口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25 mg qd治疗。
7、家族史:祖母有高血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治疗。
8、体格检查:血压134/81 mmHg,呼吸20次/分,脉搏58次/分,体温36.6°C。
9、专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及宫颈未见异常。
10、辅助检查
性激素检查(2024-07-1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5215 mIU/ml,雌二醇1224 pg/ml,孕酮34.7 ng/ml。
凝血功能检查(2024-08-14):D-二聚体0.06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0.88 μg/ml,抗凝血酶III:92%。
尿液检查(2024-08-14):酮体(+),蛋白(+)。
超声检查(2024-08-14):子宫前位,宫内见胎体,头臀径33 mm,见胎心搏动,孕囊周边见液性暗区20 mm*8 mm,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宫腔积液。
诊断
1、初步诊断:胚胎移植后妊娠状态、抗磷脂综合征、先兆流产、宫腔积液。
2、诊断依据:
a病史:胚胎移植后下腹痛2天,抗磷脂抗体升高病史。
b辅助检查:血HCG升高,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宫腔积液。
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原研地屈孕酮片20 mg bid,口服硫酸羟氯喹0.2 g bid,皮下注射贝米肝素2500 IU qd。
2、生活医嘱: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调畅情志,避免性生活,定期复查;如有腹痛、阴道出血等不适,及时就诊。
随访
患者使用原研地屈孕酮片7天后病情好转,后继续用药29天。
超声检查(2024-08-21):宫内见胎儿,头臀径59 mm,颈后透明层厚度0.9 mm,羊水最大深度33 mm,胎盘厚度16 mm,胎盘后壁,见胎心,胎儿心率164次/分;左侧子宫动脉RI:0.63,PI:1.06;右侧子宫动脉RI:0.63,PI:1.05。早孕期胎儿大体结构筛查,胎儿颅骨光环显示,脑中线居中,双侧脉络丛对称,腹壁未见明显连续性中断,四肢部分可见。
诊疗体会
该病例妊娠后下腹痛及超声提示绒毛膜下血肿,可能存在早孕期病理性子宫收缩的情况。导致该病例出现病理性宫缩的原因包括黄体支持缺乏、抗磷脂综合征(APS)、过度劳累等。
治疗药物选择
(1)孕激素类药物:如口服地屈孕酮、阴道用黄体酮栓剂或肌注黄体酮。
(2)抗磷脂综合征治疗:抗磷脂综合征相关先兆流产的治疗目标是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胎盘血流并抑制免疫损伤,常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免疫调节治疗(如羟氯喹)。
小结
早孕期病理性子宫收缩及超声提示绒毛膜下血肿,先嘱患者多休息,避免过度紧张及劳累。适当增加黄体支持治疗,有助于缓解子宫张力,减少隐匿性宫缩,维持妊娠,黄体支持推荐口服制剂,如地屈孕酮。
APS导致绒毛膜下血肿的核心机制是“血栓形成-血管损伤-炎症-结构破坏”的恶性循环。治疗需在抗凝(如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结合免疫调节(如羟氯喹)以阻断这一病理过程,同时密切监测胎盘血流及血肿变化,治疗需个体化联合抗凝与免疫调节,也需密切监测胎盘血流(如超声多普勒检查)及凝血功能。
病例提供医生
朱文君 主治医师
硕士,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治医师。
201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从事辅助生殖专业8年,擅长不孕不育、试管婴儿、女性内分泌、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诊疗及辅助生殖相关临床技术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