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高达20%~25%的孕妇在妊娠早期可能出现先兆流产的症状,其中近一半出现先兆流产的患者最终流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于此类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继续妊娠的关键。在本期的优秀病例分享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陈晓副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典型案例。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
年龄:31岁
就诊:2024-08-05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病史采集
1、主诉:停经52天,阴道流血2小时。
2、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24-06-14,停经52天。患者4天前在本院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活胎。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量少,深褐色,无血块,无下腹部胀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无便血。
3、既往史:2023-03/2023-04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手术两次。
4、月经史: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天,经期5天,经量中等,稍有痛经,末次月经2024-06-14。
5、生育史:1-0-1-1。2016-10自然妊娠足月平产一女婴,体健;2024-01-08自然妊娠孕8周因“胚胎停育”于外院行清宫术,检查绒毛染色体核型无殊。
6、个人史:无殊。
7、家族史:无殊。
8、体格检查:血压112/68 mmHg,呼吸12次/分,脉搏67次/分,体温36.5°C。
9、专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可见少许深褐色分泌物;宫颈光滑,宫颈口未见妊娠物堵塞,双合诊未查。
10、辅助检查:
性激素检查(2024-08-01):HCG 104429 IU/L,孕酮95.2 nmol/L,雌二醇4190 pmol/L。
经阴道超声检查(2024-08-01):宫腔内见胚囊3.56 cm,内见卵黄囊及胚芽,芽长0.78 cm,可及心搏。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活胎。
经阴道超声检查(2024-08-05):宫腔内见胚囊3.80 cm,内见卵黄囊及胚芽,芽长1.03 cm,可及心搏;宫腔内胚囊外见1.51 cm*1.41 cm*1.31 cm不整形液性暗区,内液欠清。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活胎、宫腔积液。
诊断
1、初步诊断:先兆流产
2、诊断依据:
a病史:有停经史,阴道流血。
b辅助检查:血HCG升高;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宫腔积液。
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原研地屈孕酮片首剂40 mg,之后10 mg tid。
2、生活医嘱: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加强营养,禁止性生活。若有腹痛、阴道出血等不适,及时就诊。
随访
患者使用原研地屈孕酮片3天后症状好转,阴道出血停止,后继续用药33天。
经腹部超声检查(2024-08-30):宫腔内见一胎儿,头臀长4.37 cm,胎心胎动可及,未见宫腔积液。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活胎。
诊疗体会
1、该病例先兆流产的可能原因及机制分析
流产定义为妊娠<28周、胎儿体重<1000 g而终止者,其中妊娠≤12周流产称为早期流产,孕12~28周流产称为晚期流产。先兆流产是指停经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若阴道出血量多,腹痛加剧,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先兆流产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密切关系,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中,黄体功能不足是造成先兆流产的最常见原因。黄体功能不足指排卵后黄体发育不良,分泌孕酮不足或黄体过早退化,致使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足,机体内源性孕激素分泌过少,导致子宫内膜过薄,对受精卵的着床带来不利影响,最终患者可出现先兆流产症状。
2、先兆流产的治疗原则
先兆流产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精准把握适应证、动态监测、多学科协作”的原则。经过治疗,若患者症状消失、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以继续妊娠。若患者临床症状加重,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血hCG持续不升或下降,则提示流产不可避免,应及时终止妊娠。
3、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先兆流产的病因复杂,建议结合患者病史及检验检查结果,“抽丝剥茧”找到最可能引起先兆流产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必要时需多学科协作治疗。地屈孕酮是一种常用的口服孕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松弛子宫平滑肌、改善子宫血液供应等,使子宫为胚胎着床做好准备。先兆流产患者及时使用地屈孕酮,能有效降低先兆流产风险,提高妊娠率。另外,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与宣教,在诊疗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病例提供医生
陈晓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生殖疾病防控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生育力保存联盟委员
金华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不孕症诊疗20余年,熟练掌握辅助生殖的各项技术。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在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