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高达20%~25%的孕妇在妊娠早期可能出现先兆流产的症状,其中近一半出现先兆流产的患者最终流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于此类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继续妊娠的关键。在本期的优秀病例分享中,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林靓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典型案例。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

年龄:24岁

就诊:2024-04-10就诊于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病史采集


1、主诉:停经9周,阴道出血1天多。


2、现病史:末次月经2024-02-07,停经30余天出现早孕反应,停经6周时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停经9周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无腹痛等不适。


3、既往史:无特殊。


4、月经史:平素月经规律,5~7/21~25天,无痛经,末次月经2024-02-07。


5、生育史:0-0-0-0。


6、个人史:否认外伤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7、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8、体格检查:血压102/62 mmHg,呼吸18次/分,脉搏76次/分,体温36.2°C;体重指数(BMI)17.63 kg/m2


9、专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通畅,宫颈正常,其他无异常。


10、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2024-04-10):血象及炎症指标大致正常。


激素检查(2024-04-10):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57996 mlU/ml,孕酮36.7 ng/ml,雌二醇1829.99 pg/ml。


妇科超声检查(2024-04-10):宫内早孕,胚胎存活,宫腔少量积液,范围约19 mm*10 mm*16 mm。


诊断

 

1、初步诊断:宫内早孕、先兆流产、宫腔积液。

     

2、诊断依据:

a病史:停经9周,阴道出血。

b辅助检查:β-HCG升高,超声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宫腔积液。


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叶酸0.4 mg qd,口服原研地屈孕酮10 mg Q8h。


2、生活医嘱:继续补充叶酸,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过度活动;调畅情志,保持心理健康,保证睡眠;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宠物;慎用药物,若必须使用,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阴道出血、腹痛、阴道流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随访


患者使用原研地屈孕酮7天后症状好转,继续口服地屈孕酮10 mg Q8h保胎治疗至停经16+5周停药。


停经12+6周超声检查(2024-05-07):宫内单活胎,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正常,宫腔积液,范围约59 mm*10 mm。

其他实验室检查(2024-05-07):D-二聚体0.12 mg/L,凝血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2024-05-22进一步完善免疫功能检查。自身免疫指标:抗核抗体阳性(1:320),致密颗粒阳性;蛋白S:16.8%;抗β2糖蛋白:10 RU/ml;抗心磷脂抗体:IgG 1.5 GPLU/ml,IgM 1.6 GPLU/ml。遂加用羟氯喹0.2 g bid、达肝素钠5000 IU qd治疗。


停经16+5周中孕期超声检查(2024-06-03):宫腔积液25 mm*6.8 mm。


停经23+1周中孕期超声检查:宫腔积液吸收。


诊疗体会


1、该例患者先兆流产的可能原因及机制

宫腔积液实际上是绒毛膜下出血(血肿),考虑与胎盘边缘血管出血有关,血液积聚在绒毛膜与底蜕膜之间,造成绒毛膜板与其下方的蜕膜之间分离。大多数的绒毛膜下出血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存在自身抗体、使用抗凝药物、子宫畸形、复发性流产病史及宫腔感染有关。


2、对合并宫腔积液的先兆流产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目前绒毛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主要以随访血肿大小及位置、减轻孕妇症状、预防孕妇及胎儿并发症为主。临床医生应根据血肿大小、演变情况、既往流产史以及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孕激素支持:对于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辅助生殖助孕患者,给予孕激素支持既能促进子宫内膜转化,松弛子宫平滑肌,改善子宫血液供应,也能促进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预防胚胎排异反应。


免疫调节:存在自身免疫问题的患者出血风险增加,根据病情调整抗凝药物使用,还可以加用羟氯喹、强的松、免疫球蛋白等。


抗凝治疗:避免滥用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需要明确病因,进行有指征用药。


宫缩抑制剂:绒毛膜下血肿增大可能刺激宫缩,需要适量使用孕激素或间苯三酚,不需要加用太多宫缩抑制剂。


抗感染:注意筛查感染因素,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心理支持:治疗过程中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有些绒毛膜下血肿可能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监测即可。有些有症状的患者非常紧张,故心理治疗非常关键。


其他:预防严重的咳嗽及便秘,禁止同房等。


3、该病例诊疗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全面评估病因

先兆流产的病因具有多样性,涵盖机械性损伤、胎盘发育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与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工作中不能仅关注血肿大小和流产症状,需全面排查可能病因,如进行凝血功能、免疫指标、染色体检查等,以精准找到根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有复发性流产史或辅助生殖助孕的患者,更要警惕血液高凝状态和免疫紊乱导致的可能。


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

对这样的患者,不能盲目止血,要兼顾凝血与免疫功能调节。例如,对于高凝状态下的绒毛膜下血肿孕妇,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以预防微血栓形成,但需注意防止药物过量引起的出血性并发症。


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血肿大小、是否有阴道出血或腹痛等症状、孕周以及患者既往病史等综合判断。如血肿较小且无并发症,以超声随访为主;如症状明显,则需积极药物干预。合理使用药物,孕激素制剂如地屈孕酮不仅有止血效果,还能调节免疫平衡;宫缩抑制剂可以缓解腹痛等宫缩症状。此外,中医中药在化瘀止血、补肾安胎方面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加强监测与护理

超声监测至关重要,可动态观察血肿大小、形态及位置变化,帮助判断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往往因担心流产而焦虑,过度焦虑会影响内分泌等,不利于病情恢复,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叮嘱患者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如剧烈咳嗽及便秘等,防止血肿增大。


微信图片_20250124132417.png

病例提供医生

林靓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妇产儿保医学中心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福建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遗传学会人类与医学遗传专委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妇产健康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控专委会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放射介入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