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是女性朋友圈比较熟知的“明星”词汇,它的中文名称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包含有200余种亚型,其中大约40种可通过生殖道传播,导致生殖系统病变。根据致癌危险性的不同,将其分为低危型HPV和高危型HPV。

 

据统计,80%的女性有一过性HPV感染,但仅1%~4%的感染发展成持续性感染,而造成女性生殖系统病变。其中低危型HPV主要造成生殖道疣及良性病变,一般不进展为恶性病变。高危型HPV可造成外阴、阴道及宫颈部位的上皮内瘤变,甚至生殖道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道癌和宫颈癌。

 

一、HPV亚型分类

 

对于HPV高危型和低危型的鉴定分类,目前有多种说法,较为权威的是2009年16个国家的36位科学家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ARC)探讨时总结的HPV分型鉴定。

 

明确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型。

 

可能高危型HPV:26、53、66、67、70、73、82、30、34、68、69、85、97、5、8型。

 

低危型HPV:6、11、40、42、43、44、54、61、72、81、89型。

 

研究表明,HPV 5、8型可能导致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发展为皮肤癌。

 

二、HPV传播途径

 

HPV主要通过皮肤与皮肤接触传播,生殖器HPV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但也可通过污染物完成非性传播,如长时间暴露于受HPV污染的污物上。经阴道分娩的母婴传播也可发生,垂直传播率可达20%~30%。HPV对70%的乙醇敏感,对干燥及热有一定抵抗力,56℃下可存活1小时,但高压灭菌可完全灭活HPV。

 

z1.png

 

三、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1)性活跃年龄段(18~30岁)

HPV感染在性活跃年龄段(18~30岁)高发,而在30岁之后,HPV感染率呈急速下降趋势,而宫颈癌大多发生在女性35岁之后,此提示HPV长期持续的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2)性伴侣数量多

当前或既往拥有过多个性伴侣是感染HPV的高危因素。此外,男性伴侣感染有HPV或男性伴侣的其他女性伴侣感染有HPV,均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指出,性伴侣数量中,一个性伴侣最好,无性伴侣或2个以上性伴侣者感染HPV的危险均增加。支持一夫一妻!

 

(3)初始性交年龄早

初始性交年龄早(20岁以下)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4)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或阴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衣原体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病、滴虫病、外阴疣等均可增加HPV感染的风险。此外,有研究指出,患有结肠炎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高于正常者。

 

(5)吸烟

吸烟者感染HPV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倍,且吸烟者更不易清除体内的HPV,感染HPV后发生宫颈病变的风险也更高。可喜的是,戒烟后感染HPV的风险与无吸烟史者相当。

 

(6)口交性行为

有口交史者感染HPV的风险是无口交史者的6倍。

 

(7)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可增加感染HPV的风险。

 

(8)孕产史

多次足月妊娠及多次经阴道分娩均是感染HPV的高危因素,前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妊娠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HPV感染的易感性,后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阴道分娩时宫颈裂伤为感染HPV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HPV感染预防措施

 

第一,针对上述感染HPV的高危因素,采取措施可减低风险,例如保持良好的性生活习惯、适龄婚育、计划妊娠、戒烟,及时发现并治疗生殖道感染等,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方法。

 

第二,及时接种HPV疫苗。疫苗接种对预防女性生殖道HPV感染是有效的。HPV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如下表。

 

z2.png

 

五、HPV感染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HPV感染治疗性药物是干扰素,其他的药物治疗方法还包括中药、抗HPV生物蛋白敷料等。

 

(2)手术及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如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物理治疗,如微波治疗、激光治疗及冷冻治疗等,均可用于治疗宫颈糜烂或宫颈病变,但不是治疗HPV感染的手段。

 

(3)HPV治疗性疫苗

HPV治疗性疫苗目前正在研究中。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均表明,其在治疗HPV持续性感染及宫颈病变患者中的作用较为明确。

 

总体来讲,目前尚没有有效根除HPV感染的治疗方法,最有效且简便的手段是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达到HPV感染自行消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ouvard V, Baan R, Straif K, et al.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Part B: biological agents. Lancet Oncol. 2009. 10 (4): 321-2.

2. Roden RB, Lowy DR, Schiller JT. Papillomavirus is resistant to desiccation. J Infect Dis. 1997. 176 (4): 1076-9.

3. Burk RD, Kelly P, Feldman J, et al. Declining prevalence of cervicovagin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with age is independent of other risk factors. Sex Transm Dis. 1996. 23 (4): 333-41.

4. Hariri S, Unger ER, Sternberg M, et al. Prevalence of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among fema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3-2006. J Infect Dis. 2011. 204 (4): 566-73.

5. Erickson BK, Alvarez RD, Huh WK. Human papillomavirus: what every provider should know. Am J Obstet Gynecol. 2013. 208 (3): 169-75.

6. Shi N, Lu Q, Zhang J, et 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ersistent infection of asymptomatic women with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7. 13 (6): 1-7.

7. Zhang R, Shi TY, Ren Y, et al. Risk factors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Shanghai suburb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with 10,000 women. J Clin Virol. 2013. 58 (1): 144-8.

 

作者简介

朱远航.jpg

朱远航 住院医师

朱远航,住院医师,妇产科临床博士在读,师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任琛琛教授。主要从事宫颈癌早期筛查的临床研究及HPV致癌机制的基础研究,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毕业生、郑州大学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并参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核心论文1篇,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