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png

北京时间3月9日凌晨5点,第14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第三日的线上会议拉开帷幕。天还没有亮,但学者们的热情不减。第三日的内容同样非常精彩,共设有个2专题论坛+特邀报告,2场主旨发言,4场口头交流。


专题论坛+特邀报告


01 论坛一: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特邀报告: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Leslie Farland医生的演讲题目为“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内异症的流行病学主要包括危险因素、发病率、诊断、病情进展以及长期健康结局。了解危险因素有助于内异症的预防。目前已知的与内异症相关的健康问题主要包括肿瘤(如卵巢癌)、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内异症的异质性和症状的复杂性,内异症的发病率可能远高于现有的统计。而内异症复杂的病情进展和诊断的延迟,也使得这个疾病更为神秘。Leslie Farland认为,内异症的异质性是内异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大阻碍。如果按照以上几个关键要素设计研究,并按照内异症不同亚型进行分析,相信未来内异症流行病学的研究会有更大的进展。


640.png


除特邀报告外,还有4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Oskari Heikinheimo教授演讲主题为“手术诊断的内异症妇女患非卵巢透明细胞癌的风险——一项对49956名妇女的登记研究”。通过该研究,讲者得出结论,卵巢内膜样囊肿是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而内异症并不增加腹腔其他部位非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发生。


来自美国的Holly Harris医生为我们带来题为“血糖指数、血糖负荷、纤维和谷蛋白摄入量与内异症风险”的演讲。他们通过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血糖指数、某些类型的纤维如蔬菜纤维和十字花科蔬菜(西蓝花和卷心菜)纤维、水果纤维和谷物纤维,以及谷蛋白的摄入与内异症诊断的高风险相关,但碳水总量、血糖负荷和总纤维量的摄入与之无相关性。


来自芬兰奥卢大学的Roosa Manninen医生为我们介绍了“芬兰1966年和1986年出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进展:一项纵向出生队列研究”。他们研究得出结论,1986年出生的女性更早被首次诊断为内异症,说明内异症的诊断有所提高。而这组队列也更少接受手术治疗,说明越来越多的保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症状。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Nina Shigesi医生为我们分享了题为“解开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的演讲。她发现免疫性疾病与内异症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并且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关联分析和基因分析,发现内异症和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存在因果关系。


最后,由来自荷兰的Marjolein Hermens医生和我们分享了题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癌预后:一项对32419名妇女的回顾性全国队列研究”的演讲。他们得出结论,罹患卵巢肿瘤合并内异症的患者较不合并内异症的患者,总体的预后更好。


640 (1).png


会后,几位发言者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交流环节。会后,大家达成一致共识,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但伴随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将更好地认识、管理和防治这个疾病。


02   论坛二:疼痛和疼痛机制

 

特邀报告: 疼痛及疼痛的机制

加拿大的Paul Yong教授首先对疼痛以及疼痛的机制进行了概述。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尽管经过治疗,疼痛仍常持续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多种机制包括痛觉、炎症以及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处理的改变。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疼痛通常与心理困扰和疲劳有关,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加剧疼痛。人们希望,在未来,根据潜在的疼痛机制对妇女进行分型的方法将得到发展,可能结合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批判性评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如果一个人的特定疼痛机制被确定并得到适当的解决,那么她就更有可能获得最佳的疼痛缓解。这些方法也可以改善临床试验患者的选择,潜在地增加了许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新治疗方法的可能性,因为这些患者无法获得可接受的镇痛效果。


640.webp.jpg


该论坛还有五位学者也分享了自己在内异症疼痛方面的研究成果。


来自英国的Lydia Coxon教授团队介绍到她的团队研究后发现,神经影像学显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神经性疼痛与激发的脑干活动有关。


来自美国的Katie Terry教授的演讲主题是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疼痛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发现,脂质代谢的调控对于判断年轻的内异症患者术后症状的影响很重要,尤其是导致孕激素合成上调代谢会加重症状。


来自澳大利亚的Joel Castro,他向我们分享了识别参与生殖道疼痛钙离子通道。他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阴道内使用某些Naγ通道来控制其开放,传导疼痛感觉,他还谈到了今后用于内异症研究的打算。


来自英国的Andrew Horne医生介绍了一项加巴喷丁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得出结论,加巴喷丁对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没有效果。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澳大利亚的Susan Evans,她为我们带来的演讲主题是:痛经患者的雄激素水平以及每月痛经天数。他们发现痛经患者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与其每月痛经天数成反相关。因此,联合使用雄激素治疗痛经的效果更佳。


在会议的最后,几位演讲者对发言过程中的提问进行了回答。并围绕着疼痛以及疼痛的机制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几位专家认为,作为内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给内异症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对疼痛机制探索的加深,将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这一症状。


640 (2).png


主旨发言


1.外科随机对照试验是否可行?


由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Jason Abbott教授为我们带来本次世界内异症大会的第四个主旨演讲,主题为:外科随机对照试验是否可行?


Abbott教授认为,在内异症手术的临床试验中,手术是否降低内异症患者的症状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内异症手术的临床试验应当包括疼痛的变化(VAS)、最明显症状的变化、生活质量(QOL)评估、副作用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诸多复杂因素会影响外科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首先是双盲。Jason Abbott教授认为,双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问题关键在于,双盲要持续多久。理想状况下,研究者应当对招募人员进行无限期的随访,但那是不现实且不道德的。其次,病人应当是第一次手术,不应当是再次手术或药物治疗失败后进行手术,那样会存在较大偏倚。其他复杂因素还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异症、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并发症、不同的手术医生等等。


在内异症合并不孕症的手术治疗中,医生常常面临是手术还是进行IVF的问题。Abbott教授认为想解决这个问题,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难度很大,需要依靠别的方法来解决。而在缓解疼痛的手术治疗中,尽管目前还没有比较手术和药物治疗对于内异症疼痛的优越性的报道,他们正在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或许将在未来提供解答。


最后, Abbott教授总结道,我们想从内异症手术的临床试验中获取的内容包括:支持(或否定)手术在内异症治疗中的意义、手术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与其他治疗的花费比较以及手术在内异症合并不孕症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外科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当困难,但我们必须尽力做好它们。


640 (3).png


2.全球合作:数字的力量


美国的Stacey Missmer教授带来了本届WCE大会的第五个主旨发言,主题是:“全球合作:数字的力量。”


内异症的异质性,决定了该疾病是目前科学和临床进步上的一个巨大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力量来攻克这一难题。因此,内异症表型和生物库协调项目(EPHect)、IMI-疼痛关怀、EndoSearch等涵盖了内异症诊断、治疗、手术操作、临床表现、表型等不同方面的大数据项目在多国家、多中心的共同合作下正在建立起来。这些项目有望为内异症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为内异症研究者获得更有效的信息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准确的信息。


口头交流


1.实验模型


大会第三日,“实验模型”主题论坛由Louise Hull教授主持,共有5位学者进行了精彩演讲。


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rin Greaves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四种不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的生物荧光成像、组织学和GNRH拮抗剂治疗,揭示了不同模型中内异症病灶的自然史。四种模型是:DO(月经期内膜移植入卵巢去势的受体小鼠),DI(月经期内膜移植入未去势的受体小鼠),NI(正常内膜移植入未去势的受体小鼠),MI(子宫全层移植入未去势的受体小鼠)。结果发现MI组的异位内膜组织最多,但疼痛似乎不是最强。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Rogers医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内异症相关疼痛的非手术小鼠模型研究。Rogers医生团队通过非手术方式将分离的子宫角注射到受体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模型可用于对临床活性药物反应的研究,以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的Katherine Burns医生为我们讲解了环境毒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阶段的影响。该团队的研究探索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对内异症的影响,发现DEHP可能通过IL-6介导的炎症反应信号,促进内异症病灶的早期形成,而环境毒物双酚A(BPA)和双酚AF(BPAF)可能在促进病灶的晚期发展中起作用。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黄圣惠医生分享了中药提取物“川芎嗪”(TMP)延缓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的研究。他们通过小鼠实验发现TMP治疗显著降低了病灶重量和病灶纤维化程度,一定程度改善了内异症相关疼痛,而这很可能是通过减少病灶内血小板聚集和病灶内EMT、FMT和纤维形成标志物的表达所致。


来自荷兰的Andrea Romano医生就培养者改如何认识内异症细胞培养中的污染和可靠性做了演讲。他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质量控制渠道,以确保生殖生物学和内异症领域的体外研究具有足够的质量。


640 (7).png

 

2.生育


该会场由来自美国的David Adamson教授主持,主题为“生育”。共有4位学者做精彩演讲。


来自巴西的Rosa Maria Neme教授分享了一项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肠段切除术后的生育结局的研究。


来自德国的Mohamed Gamal Ibrahim教授带来了有关子宫内异症患者的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的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复习。他认为目前有关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的评估尚缺乏统一的量表,需要更多循证医学的研究。


来自荷兰的Anneke Schreurs教授,介绍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VF/ICSI治疗前的子宫灌洗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辅助生殖术进行子宫灌洗并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反而会增加内异症患者的疼痛,因而并不推荐。


比利时的Celine Blank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在同等质量的胚胎移植下,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同相对的男性生育力低下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与痛经的关系。


如何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育能力一直是内异症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会后学者们就手术方式,辅助生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期待未来可进一步提高内异症患者的生育能力。


640 (4).png


3.微生态


该会场由Khaleque Khan教授与来自中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王国云教授共同主持,主题为“微生态”。该论坛有2位学者做精彩演讲。


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Ramakrishna Kommagani教授,介绍了一种肠道微生态的代谢产物Butyrate,可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损伤。进一步研究Butyrate提示GPR43与GPR109A抑制内异症病灶的增殖。


来自日本京都府大学的Khan教授,带来了广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及GnRH激动剂治疗在内异症患者中的研究。Khan教授认为广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单药或与GnRH激动剂联合治疗可能通过抑制内异症患者中微生物定植、组织炎症、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宫内感染的发生。


肠道微环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的研究热点。讲者们会后就未来研究的方向,动物模型建立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640 (5).png


4.疼痛


该会场由Pamela Stratton教授主持,主题为“疼痛”,共有5位学者做精彩演讲。


首先,瑞典的Miriam Szabo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伴有内异症相关疼痛(EAP)的妇女的动态变化的脑容量”。她的研究发现, ACC作为疼痛调节系统的关键区域,其大小是会受到EAP的影响的,并且这些改变是动态的。这意味着对EAP妇女进行疼痛管理是必要的。


牛津大学的Katy Vincent教授介绍的主题是“骨盆疼痛转化研究(TRiPP):对内异症相关疼痛(EAP)机制的更好的解释。”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AP与其他慢性疼痛之间存在相似性。TRiPP主要指在慢性疼痛的背景下,集中于EAP和膀胱疼痛综合征(BPS)重新评估盆腔疼痛,从而对其进行深度表型分析。


英国的Danielle Perro教授介绍了“在英国生物样本库中探索慢性疼痛诊断和不良生殖结果之间的联系”。在一个小型观察性研究中她们发现,伴有EAP的内异症患者随着疼痛部位的扩散增加,其活产及自然怀孕的概率均下降。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探究慢性疼痛诊断和不良生殖结果之间的联系。


美国的Sawsan As-Sanie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全身性炎症与术前盆腔疼痛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及子宫切除术后骨盆疼痛妇女的疼痛改善”的报告。As-Sanie教授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低级别全身炎症(MIP1-α水平)与盆腔疼痛相关,并可能有助于确定最可能通过治疗盆腔疼痛受益的经历子宫切除术的女性。


最后汇报的是美国NIH的Stratton教授,她讲解的主题是“广泛的肌筋膜功能障碍和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慢性盆腔痛的妇女的痛觉敏感”。Pamela教授证明伴有内异症相关慢性盆腔疼痛的妇女有广泛的肌筋膜功能障碍和盆腔病灶以外的痛觉敏感。她认为广泛的肌筋膜功能障碍和痛觉敏感应该被纳入疼痛管理的考虑范围中。


640 (6).png


每个会场的交流提问环节,大家都踊跃发言提问,学者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程过半,每日都在延续精彩。敬请期待接下来的会议内容。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优秀团队整理撰写。

审稿:郭孙伟,刘惜时,易晓芳

撰稿:郑涵曦,王茜,严丁旻,包灵洁,董静,龙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