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20日,由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盆底疾病研究中心、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主办的2019年北京大学妇科泌尿与生殖整形学术周系列活动暨第十五届北京大学女性盆底重建与生殖整复研讨会于北京人民医院隆重召开。
2019年10月20日,虽然已至大会议程的最后一日,但学员们热情不减,反响热烈。其中妊娠分娩与物理康复分论坛围绕盆底肌训练、分娩相关的损伤处理与诊治、盆底整复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妇产科在线作为本次大会的媒体支持,为您带来分论坛精彩报道。
学术讲座
Kari Bø教授:女性盆底肌训练的结局
挪威奥斯陆体育学院Kari Bø教授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女性不同年龄盆底障碍的发病率得出怀孕期发病率高,围绕尿失禁的定义、尿失禁与盆底肌肉的关系、肛门失禁的定义、怀孕期间盆底脱垂比例及障碍原因等强调接受盆底肌训练的重要性。随后,荟萃大量文献数据表明:产前接受盆底肌训练的女性孕晚期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降低,同时PFM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不会增加产伤几率,同时可缩短产程,指出个体化训练及大规模的训练同样有效,但是产后接受PFM训练的效果还有待证实。
Ajay Rane教授:分娩相关泌尿生殖道损伤及瘘的预防与诊治策略
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和马特昆士兰州医院Ajay Rane教授就一系列问题为引导,通过图片展示强调分娩期正确的会阴保护,正确的会阴切开方法对于减少生殖道瘘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随后,参照相关文献数据及纸片展示,围绕孕妇分娩姿势及不同生育年龄指出正确的会阴切开术可以预防阴道前壁和肛门的损伤。Ajay Rane教授提出建议:孕妇分娩过程不要过长;产科医生要正确使用会阴切开术,做好孕妇的产前保护。最后,作为FIGO瘘预防项目的主管,表示希望到2030年没有分娩相关泌尿生殖道瘘的发生。
孙松朋教授:与分娩相关会阴部损伤的预防处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孙松朋教授分别从会阴损伤的概念、概况、部位、诊断检查、易感因素、危险因素及时间趋势、分级、检查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指出:会阴损伤的部位包括肛提肌损伤、宫颈撕裂、耻骨损伤等,其中肛提肌损伤会导致阴道裂口增大和盆底脱垂。强调一个充分的诊断检查至少应该包括直肠检查、肛门检查和肛门内超声检查。最后提到会阴按摩在会阴损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女性在怀孕30周后进行温和的会阴按摩。
王鲁文教授:磁电联合技术在盆底术后的康复介入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鲁文教授围绕盆底疾病基础、术后康复流程及磁电联合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到术后康复流程:术后随访,术后评估、诊断,术后康复治疗。其中,术后康复治疗包括电刺激治疗、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等,要根据患者情况联合使用。王教授着重介绍了磁电联合技术在盆底术后的康复介入,医师要根据诊断,制定个体化程序方案,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总结其优势:有效、无痛、无损伤,易于重复及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专题报告会
金岚教授:膨胀纹的临床治疗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金岚教授分别从膨胀纹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外用药及外科治六个方面对膨胀纹的概况进行阐述。其中,就膨胀纹的外科治疗方式,着重介绍了光电仪器治疗,指出其优点:可促进真皮胶原再生,有一定的效果。随后,结合案例分析,金教授简述点阵激光治疗原理是:通过局灶性光热作用及程序式创伤愈合机制,从而重塑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加速皮肤新陈代谢,异常色素细胞向正常细胞移行。
Emanuele Di Ciaccio教授:泌尿妇科康复中的整体姿态康复
意大利物理治疗师和角色扮演Emanuele DiCiaccio教授简述RPG的成立历程,提出:RPG是一种手法治疗方法,基于肌肉的双极化概念,考虑静态和动态肌肉纤维的解剖差异、代谢差异和功能差异。其三个原则包括个体化、因果关系、整体性。首要特性是改善人体“静态功能”。参照两年随访研究结果表明:RPG整体姿态康复已被证实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选择,治疗效果与盆底肌训练效果相当。
孙秀丽教授:盆腹动力诊疗新进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从盆底动力诊疗的概念、功能、康复的措施、诊疗新进展进行阐述。随后,围绕盆腹整体观,简述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盆底功能变化的特点,指出妊娠期盆腹组织受损,将影响盆腔器官的正常活动,从而产生疼痛、功能障碍等状况。提出盆腹动力诊疗原则包含整体观和精准论,要考虑盆底与躯干、肢体的关系,更精准地定位损伤位置。最后,孙教授表示希望盆腹动力诊疗更精准、更整体、更高效。
李环教授:腹直肌分离的物理康复治疗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盆底康复诊治中心李环教授分别从妊娠期腹直肌分离的概念、病理机制、诱因展开阐述,并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强调接受腹直肌分离物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治疗包括循环电刺激、负压振动理疗、康复手法按摩、诊疗后的自主动作训练,一定要遵循个体化诊疗原则。总结道:腹直肌的物理康复治疗参数和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治疗后的维持治疗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表示将为实现规范化治疗而努力。
苏园园教授:女性产后体态智能评估技术
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苏园园教授围绕形体的概述、手法评估的要素、智能评估技术及应用女性产后体态的评估进行阐述。针对不良姿势分别对颈椎、肩部、背部、脊柱、骨盆、下肢进行手法评估。其中,就妊娠与分娩对形体的影响,苏教授提出下交叉综合征是高张力性姿势性肌肉与无力性相位性肌肉,以腰椎为中心呈前后上下的交叉。建议化繁为简,动、静态联合评估,通过智能检测形体姿态,及时评估,从而提高精确度。最后祝愿每个女性都健康、自信!
葛杰教授:孕产期全程运动康复视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葛杰教授首先指出运动康复并非局限于运动锻炼和伤病术后治疗,运动康复针对的运动,是指身体活动必需的运动功能。就孕产期运动提出孕产康复的新特点新需求:高龄化、二(三)孩、需求高、干扰多。随后,围绕孕前与产后腰腿痛的相关性,简述其生物力学改变、生物力学机制及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并强调康复过程中评定的重要性,表示:不评定无康复。总结道:孕产妇康复要以整体功能为抓手,包括体重管理、力量提升、心肺改善及盆底训练。
主持风采
会场掠影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