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办的“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在上海盛大召开。
本届论坛围绕“关注生命全周期,聚焦生殖大健康”这一主题,旨为共同探讨妇产科学科前沿学术热点。论坛共开设7 个分论坛,内容涵盖围产医学、妇科肿瘤、妇科微创、生殖内分泌与遗传免疫、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西医结合、乳腺及支撑学科、医院管理教育培训及医疗联盟等热门学术话题,并邀请到了来自欧美、亚太、中国内地、港台地区的百余位著名学者进行与会交流。会议内容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多学科交叉,为国内外同仁共同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一场妇产科界盛会即将拉开帷幕,让我们畅言妇产科临床实践、科研教学、医院管理中的体会和困惑,让我们在多角度、零距离的互动中感悟和提升,希望本次红房子论坛能为妇产科界的学术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抹亮色。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华克勤教授 主持大会开幕
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华克勤教授主持,华克勤教授首先对莅临大会的领导专家及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为大家介绍了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嘉宾。华克勤教授讲道,自2009年至今,红房子论坛已走过10个年头,论坛以妇产科医疗技术的发展为支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凭借两年一度的学术盛宴,筑起了国际妇产科界技术和学术的交流平台。十年来,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卫健委和复旦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红房子论坛规模日趋壮大,聚焦日趋多元、国内外影响力日趋深远。本次大会更是邀请了200多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瑞典等以及国内妇产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指导授课,我们将在此一睹他们的学术风采,聆听他们的精彩演讲,参与他们的互动,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徐丛剑院长 致辞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院长在开幕式致辞: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蓬勃的季节,感谢大家在这个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的初夏时分来到申城共同迎接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的召开。红房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院于一八八四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妇产科专科医院。一百三十五年来,红房子人继往开来,内外兼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已成为中国最具学术竞争力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妇产科专科医院之一。本次论坛围绕“关注生命全周期,聚焦生殖大健康”这一主题,不仅仅关注女性健康,更是从生命全周期的生命大健康角度来探讨妇产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以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本次论坛邀请了两百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与各位同道共同探讨妇产科前沿学术热点,红房子医院也有信心将红房子论坛发扬光大,并有责任持续搭建这样合作交流平台。百年红房子将在千帆并发的发展浪潮中,不忘初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传承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和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也祝各位上海之行愉快。
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AGL)前主席、田纳西大学 CY Liu教授 大会致辞
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AGL)前主席、田纳西大学的CY Liu教授在本次大会致辞,CY Liu教授表示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上海与大家参加并庆祝“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的召开,希望我们中国妇产人能够在世界妇产科舞台上多发声,让世界可以聆听中国妇产人的有力声音。也希望大家在本次红房子论坛都能有所收获,祝大家生活愉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马丁院士 大会致辞
中国工程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院士在本次大会致辞,马丁院士表示今天非常荣幸与大家一起迎来“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的召开。中国妇产科同道应该团结一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创新、努力做好妇产科临床工作和研究,并学会整合现有资源,努力让世界听到中国妇产科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妇产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努力。最后预祝本次本次红房子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
大会主旨报告
黄荷凤院士:首次剖宫产对再生育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黄荷凤院士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围绕首次剖宫产对再生育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论坛报告中,黄荷凤院士首先介绍了剖宫产的历史,并指出中国的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偏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上升尤为明显。在逐渐开放二胎政策之后,剖宫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分娩人群中经产妇的比例上升,疤痕子宫孕妇也逐年增加。黄院士指出,合适的剖宫产率能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由于剖宫产对母胎近期和远期的不良结局有关,临床决策时应减少无指征剖宫产。黄院士呼吁妇产科医生在进行孕妇临床咨询和决议过程中,要充分告知孕妇剖宫产的近、远期不良影响,权衡利弊,严格控制剖宫产。
马丁院士:医学临床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中国工程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院士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以“医学临床研究的概念与意义”为主旨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论坛报告中,马丁院士首先介绍了医学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基地,并强调了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的重要性。回顾医学临床研究的发展历程,由宋鸿钊院士领导的绒癌病例多中心临床研究是妇科肿瘤领域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研究提出的绒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被FIGO采纳并推荐为国际标准。马丁院士指出,中国在国际临床试验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口多、样本量大,而且有着丰富的研发人才。然而,我国的医学临床研究目前却存在不足:在国际临床诊疗指南制定过程中,来自中国的数据少于5%,并且临床实践中还过度依赖于国际指南。因此,他呼吁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医学临床研究的工作中,鼓励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提供更好的、更适合国人的临床医学决策证据。
Haywood L.Brown教授:不良妊娠结局对女性健康的远期影响
杜克大学妇产科学荣誉教授、南佛罗里达大学妇产科学教授Haywood L. Brown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主旨关于探讨不良妊娠史对女性健康的远期影响。Brown教授提出短期的产前管理有助于改善女性远期的心血管健康,妊娠对于心血管系统而言是一次生理性的“负荷试验”,因此在过程中能够发现与远期心血管事件有关的危险因素。此外,母乳喂养对女性远期健康也有诸多裨益:哺乳3个月以上可以减少约30%的1型糖尿病发生率,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降低至少40%,较长哺乳时间也有助于控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美国心脏协会强调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临床医生须关注妇女的妊娠史,尤其是不良妊娠史。Brown教授也提出,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中,除了乳腺癌或自身免疫疾病史以外,不良妊娠史和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也是女性特有的危险因素,必须在临床中引起警惕。对于具有以上风险的女性,更需要对她们加强宣教、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CY Liu教授:盆腔脏器脱垂(POP)手术的动态解剖概念
田纳西大学的CY Liu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分享了盆腔脏器脱垂(POP)手术的动态解剖概念。在本次论坛报告中,Liu教授提出,女性盆底的动态功能极其精细、复杂,除了提供脏器支持和结构稳定以外,还参与性活动、分娩、外分泌物的储存和排泄等多种功能。目前对POP的病理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的认识尚有欠缺。Liu教授提出,POP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和恢复解剖结构,包括恢复阴道的正常长度和轴向,重建完整的骨盆内筋膜和宫颈环等。在修补过程中,应遵守疝修补术相同的原则,如使用不可吸收缝线,恢复生理解剖结构等。Liu教授通过展示教科书式的手术视频,具体讲解了POP手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Liu教授强调盆底的动态解剖恢复程度,对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都有显著的影响。
Richard H. Finnell教授:神经管畸形(NTD)的基因组结构
美国贝勒医学院的Richard H. Finnell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报告,围绕神经管畸形(NTD)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探讨分享。Finnell教授提出有些出生缺陷是可以进行预防的,例如NTD。研究显示大约有400多种基因突变与小鼠NTD有关,而人类NTD的遗传度在60%-70%之间。虽然其病因尚不明确,但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它是由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在中国,NTD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严重的空气污染、灭虫剂、胎盘内化学物质、重金属、低叶酸饮食等,其中可以对疾病进行预防的一个因素就是叶酸。最后,Finnell教授介绍了目前常见的NTD治疗方法,如体外培养患者自体干细胞进行修复,除此之外宫内手术治疗也在动物模型(羊)中成功开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研究进展运用于临床。
Anil K. Sood教授:战胜肿瘤微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MD安得森癌症中心的Anil K. Sood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就战胜肿瘤微环境的适应性改变进行了探讨分享。报告中,Sood教授主要介绍了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概况,肿瘤微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及其对策,以及最新发现的血管生成靶点。他表示,目前大部分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患者会接受贝伐珠单抗和/或PARPi治疗,也有很多临床研究支持各种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然而,在抗VEGF药物的应用中,肿瘤微环境可出现适应性改变并导致耐药。Sood教授提出,如果发现逃避适应性改变反应的机制,就可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会表达不同的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使单一抗VEGF药物的无法起效。
李奇龍教授:LAP2和LACC临床试验的共同错误
台湾长庚大学医学系的李奇龍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以LAP2和LACC临床试验的共同错误为主旨进行了探讨分享。报告中,李奇龍教授指出在LAP2试验里高达25.8%的腹腔镜中转开腹,主要是由于手术技术不良和设备限制,并非腹腔镜手术术式的问题。而LACC试验结果显示,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对比开腹手术,4.5年生存率分别是86%和96.5%。对此李奇龙教授所在的APAGE组织也发出申明,认为LACC试验得出的结论正确性有待商榷。首先是由于该试验样本量过小,每个中心每年仅提供了2.1个病例,且各中心间无标准化的手术及辅助治疗,对比对比同期的LAP2试验,LACC试验中的腔镜转开放率仅为3.5%。李教授主张应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规范化的腹腔镜手术技能培训,在得到认证的妇科诊疗中心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才能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对于患者也应该对现有的结果进行解释,并告知本单位的研究结论和诊疗方式。
沈铿教授: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样病变的精准诊断及人性化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的沈铿教授认为:在不同筛查方法中,HPV联合细胞学筛查的敏感性最高,漏诊率最低,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目前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筛查方法都不尽相同,中国需要探索适宜自己国情的最佳筛查策略。在沈教授的带领下,协和医院已经开展了针对宫颈癌筛查方法的临床试验,以期找到符合中国国情且节省人力物力的筛查方法: P16/Ki67双染检测和恒温HPV检测,对比传统HPV检测方法,是经济有效、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模式;并且通过细胞学、组织学双染、三染技术进行疾病分流,能够更准确地对疾病发生发展做出判断,提高国家及患者诊疗经济效益,避免过度医疗及资源浪费。最后,沈教授分享了协和医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临床研究及结果,计划未来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3D影像学检查对早期宫颈癌手术的指导作用,开展并实施早期宫颈癌的人性化手术治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
林圣彩教授:葡萄糖的感知机制和意义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林圣彩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葡萄糖代谢调控领域的核心问题:细胞如何实现合成和分解代谢之间的平衡。在细胞代谢过程中,mTOR促进合成,而AMPK则促分解。既往关于AMPK的研究都是在体外进行的,认为营养缺乏导致细胞内AMP水平增加来激活AMPK。而林教授团队的研究揭露了活体内基于溶酶体的、AMP非依赖性的葡萄糖感知通路。最后,林教授总结道,对葡萄糖的探究终将获得有关生物个体健康的新思维范式,比如长期随访研究发现;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能具有更高的死亡率,也引发了对碳水化合物摄入的不同认识。在将来需要通过对不同细胞和组织中的葡萄糖与其他营养物的代谢研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
Jo Kitawaki教授:各生命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管理
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Jo Kitawaki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不同生命阶段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需求都不尽相同,应分别进行管理和治疗。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可以抑制子宫收缩和月经痛,并且在服药期间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但在既往曾经使用者中未得到相同结论。Kitawaki教授还讲到,育龄期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生产科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包括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孕期出血、前置胎盘、流产、异位妊娠、先兆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等。在围绝经期至绝经后患者中,发生妇科肿瘤、心血管事件脑梗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Kitawaki教授在报告最后强调,对内膜异位症患者应该进行长期管理,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防治不同的并发症,总体上改善女性健康。
沈亦平教授:出生缺陷防控与生殖健康的基因组策略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沈亦平教授在报告中讲到,全面性携带者筛查在中国出生缺陷防控中意义重大。目前全球专业协会如ACOG和ACMG推荐进行携带者筛查的病种包括9种,涉及16个基因突变。但是沈教授提出,在国外研究中有94%东亚人群致病变异会漏检。因此,他强调中国要发展自己的拓展性携带者筛查。在沈教授的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地中海贫血筛查,五年间共减少了4995例中间型和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沈教授最后强调,全面性携带者筛查是健康中国国策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控严重遗传病及出生缺陷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全面性携带者筛查能了解中国人群疾病携带率,是未来健康大数据的重要内容。
陈子江教授:生殖医学的挑战与临床研究意义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陈子江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目前全球辅助生殖受者群庞大,给生殖医学临床实践带来了挑战。陈教授提出全胚冷冻策略相较于新鲜周期移植,利于激素水平的恢复和内膜重新生长。既往全胚冷冻应用于OHSS高风险人群、PGD/PGS周期,以及输卵管积水待手术处理、促排卵过程中孕酮升高等其他情况。而选择性全胚冷冻策略的利弊风险、适用人群和影响结局的因素等,都需要临床研究探索。陈教授最后总结道,辅助生殖出生队列为“试管婴儿”的未来提供了最珍贵的证据,因为涵盖了普通出生队列所不具备的孕前暴露、配子与早期胚胎信息,也能为人类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影响因素提供最直接的证据和线索。临床研究既能回答问题,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陈教授呼吁临床医生们有效利用病例资源,提倡多学科深度交叉,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郁琦教授:生殖内分泌的哲学
北京协和医院郁琦教授在本次论坛报告中强调了生殖内分泌学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生殖内分泌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病理状态,还包括围绝经期的管理、控制性促排卵等各种生理状态。郁教授认为疾病的治疗在于控制而非治疗。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例,其病因不明,诊断标准也尚未完全确定,患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病情进展可以导致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不孕症等多种疾病,需要通过减重、心理调节、调整月经、抗雄、促生育等措施进行管理,若是控制得当,可与正常人无异。因此,临床诊疗的重心应该放在控制和预防PCOS可能带来的问题。最后,郁教授现场与大家讨论了绝经相关问题,他认为在老龄化社会,围绝经期的管理意义重大。激素替代疗法的推广应基于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宜的管理方法。
会场掠影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明天的精彩内容,明后天红房子论坛将开设7个精彩分论坛,将为大家带来包括围产医学、妇科肿瘤、妇科微创、生殖内分泌与遗传免疫、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西医结合、乳腺及支撑医学、医院管理教育培训及医疗联盟等多个内容。交流讨论,绽放流光溢彩;思维碰撞,展现妇产风采,大家一起期待哦。
作者:蒋逸雯 程煜
声明:本文由组委会供稿,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