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最新发表的《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女性肿瘤新增病例8,400,000例,死亡病例4,200,000例;其中,宫颈癌占女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6.6%和7.5%1。在我国,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达13.15万,死亡人数5.3万,约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4%2,宫颈癌防治形势严峻,仍需引起更多重视。


近日,在2019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暨第十四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管世鹤教授就妇科肿瘤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分享与探讨,他表示:“近年来,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与随访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应重视并充分利用肿瘤标志物检测,为临床提升宫颈癌的诊疗水平提供新思路。”


SCC抗原是宫颈鳞状细胞癌首选生物标志物


根据组织学分型,宫颈癌可分为鳞状细胞癌(SCC)、腺癌、SCC/腺癌混合组织学类型。其中,SCC最为最常见,约占所有宫颈癌病例的90%。SCC抗原(SCC-Ag)是一种特异性好且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可鉴别宫颈癌与妇科良性疾病。


临床研究证实,SCC-Ag升高主要见于宫颈鳞癌,而非腺癌,因此,SCC-Ag检测可应用于宫颈鳞癌的鉴别诊断(如图1);此外,SCC-Ag检测值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鳞癌分期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性(如图2),宫颈鳞状上皮癌细胞分期越晚,SCC-Ag水平越高,因此SCC-Ag检测对临床处理疾病分期、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3


   


管世鹤教授指出:“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导致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SCC抗原是宫颈鳞癌的首选生物标志物,临床上有可能先于症状和体征出现,一旦出现SCC水平异常升高,就要警惕发生宫颈鳞癌的风险。”


SCC抗原检测指导宫颈鳞癌全程管理


除鉴别诊断和肿瘤分期外,SCC-Ag血清水平与宫颈癌治疗后残余肿瘤、复发或进展、及生存率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SCC-Ag检测可辅助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淋巴结转移。一项纳入17组数据和3,98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SCC-Ag升高与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存在正相关。4


根据99例局部晚期宫颈癌(FIGO II-IVA期)患者接受放射治疗(RT)或同步放化疗(CCRT)案例研究发现,SCC-Ag水平与无进展生存期(DFS)显著相关。患者SCC-Ag水平越高,DFS越短,因此,临床上放化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变化是一个有效且可靠的评估放化疗反应的指标,可以预测放化疗疗效。


一项研究纳入304名宫颈鳞状细胞癌(FIGO I-IVA期)患者采用明确放化疗(CRT)和腔内放疗(ICR)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6.5个月。SCC-Ag≥4 ng/mL 的患者三年复发生存率(RFS)和总体生存率(OS)为56.6%和72.1%,显著低于SCC-Ag<4 ng/mL的患者(80.2%、86.8%)。SCC-Ag≥4ng/mL 的患者3年局部复发率(17.6%)、远处转移率(20.4%)和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9.4%)也显著高于SCC-Ag<4ng/mL患者(7.0%、6.9%、2.1%)。5


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研究院(NACB)指南明确推荐SCC-Ag可用于宫颈鳞癌的筛查及诊断、高淋巴结转移风险患者治疗前识别、预后预测、疾病及复发监测。我国最新发布的《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也推荐 SCC-Ag用于宫颈鳞癌常规检查。6


管世鹤教授总结道:“SCC抗原检测对宫颈鳞癌诊疗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能够帮助临床及时、准确地早期诊断与治疗,对SCC抗原进行持续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进程和疗效,还能预测复发及转移风险。通过血清肿瘤标志物对癌症进行辅助诊断可能是最经济适用的一种方式,综合利用各种指标评估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大。”


大多数SCC-Ag检测所提供的参考范围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的人群研究结果,参考范围对中国人群不具备特异性。罗氏诊断采用ElecsysSCC抗原检测纳入146份中国表观健康人群(55名男性,91名女性,年龄为20-70岁)样本,及153份高加索表观健康人群(75 名男性,78名女性,年龄为20-79岁)样本,得到中国健康人群参考范围:2.2-3.3ng/mL,区别于高加索健康人群范围:1.9-3.8 ng/mL(如图3),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优化中国宫颈鳞癌患者的诊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CA Cancer J Clin. 2018 Nov;68(6):394-424.

2.刘萍,中国大陆13年宫颈癌临床流行病学大数据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8,34(1):41-45.

3. 罗氏报告“性能评估Elecsys SCC数(研究编号RD001604).

4. PLoS One. 2017 Dec 11;12(12):e0186165.

5.J Gynecol Oncol. 2019 Jan;30(1):e1.

6.《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8年6期613-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