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最广泛的避孕方式是口服复方避孕药。然而,与促渗剂和阴道环一样,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埋植避孕剂、长效避孕醋酸甲孕酮针和具药宫内节育器也是可供选择的避孕措施。复合避孕药包含20-50μg的孕酮和乙决雌二酮。诀诺酮是第一种有效应用在口服避孕药中的孕酮,它被划分为第一代孕酮。诀诺孕酮和左诀诺孕酮是第二代孕酮,而去氧孕烯、孕二烯酮和诺孕酮是第三代孕酮。屈螺酮(第四代孕酮)是最新应用于复合避孕药中的成分。复合避孕药通过多种机制生效:负反馈作用减少滤泡生成、黄体生成素水平和排卵。孕酮成分通过影响子宫颈粘液、子宫内膜和输卵管活动性从而实现避孕功能。避孕药依个人体质不同而不同,但是即使效果不显著,它也是最有效的避孕形式。

  静脉血栓的风险

  除了有效避孕,复合口服避孕药还有其他非避孕功能(包括减少失血、减轻痛经、减少囊肿形成和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然而,它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我们很早认识到使用复合避孕药的患者静脉血栓的几率增加。这是由于它的雌激素成分的作用,雌激素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为了减少患静脉血栓的风险,药物中雌激素的含量减少,之后孕酮也被加入到药物中。尽管新加入的孕酮增加了临床效应,但是报告显示孕酮增加静脉血栓风险。有很多因素影响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随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家族史、血液疾病、制动、静脉曲张和怀孕都会影响女性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这些因素需要与激素避孕和复方避孕药影响静脉血栓所鉴别。现在的调查普遍发现复合避孕药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减少决雌醇含量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静脉血栓风险。大多数研究发现三四代复合口服避孕药要比第二代避孕药的风险更高。研究未能发现差异的结论依据是小概率静脉血栓事件。

  文章总结

  Lidegaard和他的同事总结了最新由激素避孕药引起静脉血栓的数据。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与不服用避孕药的患者相比,第一年服用避孕药的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最高(比基线高八倍)。四年后其风险仍旧高三倍。不同国家的基线水平也有区别,服用第二代避孕药的风险高3倍,第三代和第四代要高6—7倍。绝对的风险很小但是不能够忽略。研究人员称第二代口服避孕药由于其低含量的雌激素成为口服避孕药的首选。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改用第三代或者第四代避孕药。有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应该选用单纯孕酮制剂,DMPA注射胡总子宫环。有形成静脉血栓高风险的年长女性也应该选用第二代避孕药。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凝血和出血机制是受控制的,因此二者发生率很低。然而,很多因素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血管问题、遗传因素、缺乏运动、肥胖、激素和口服避孕药都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与第二代避孕药相比,新一代孕酮组成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使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加倍。Lidegaard和他的同事解释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的不同作用。新型雌激素减少其水平,并且影响药物的作用。然而,还有其他的解释。刚使用激素避孕药的人更可能被开处新药。大多数静脉血栓在用药第一年发生,因此新用药者风险更高。新药更安全,因此有患静脉血栓高风险的女性更易被开处新一代避孕药。屈螺酮有抗雄激素的功能,因此常被应用。有高雄激素血症的女性(主要是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容易有血管疾病和患静脉血栓。这篇文献传达的信息是,选择复合避孕药必须谨慎,而且有个体性差异。选择时要考虑到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家族史和其他危险因素。复合避孕药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与其避孕功能相当。患者应该被告知静脉血栓的症状以防止更加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