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CT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和特点,包括病灶的CT分型及伴随征象(腹腔积液、腹膜转移、远处转移等)。结果36例卵巢恶性肿瘤.双侧病灶28例(占77.8%),单侧病灶7例(占19.4%),1例CT未发现病灶。共65个病灶。CT发现病灶60个.其中I型4个,Ⅱa型12个,Ⅱb型20个,Ⅱc型22个,Ⅲ型2个。术前CT正确诊断57个(占87.7%).误诊3个(占4.6%),漏诊5个(占73%o伴随征象主要为腹腔积液(28/31);腹膜种植,表现为大网膜(18/23)、子宫直肠窝(9,17)、右膈下(3/9)、肠系膜(7/13)、肠道侵犯(6/16)等。远处转移主要表现为肝转移(2/2)或淋巴结肿大(2/3)。结论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定性及定位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笔者收集了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间36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影像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肿瘤36例。年龄33-79岁,平均53.3岁。36例中浆液性囊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8例,黏液性腺癌3例,转移性癌5例,移行细胞癌2例。透明细胞癌2例,小细胞癌1例。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包块、腹胀、腹痛、肛门坠胀及大便形状改变等。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40层螺旋CT机,扫描前口服1.5%-2%泛影葡胺800-1000mL,以充盈肠管,4例行盆腔检查,32例行腹盆腔检查,其中1例平扫,余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腹盆腔扫描上缘为膈顶,盆腔扫描上缘为髂嵴水平,下缘均为耻骨联合。层厚及层距为5mm。
2 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CT表现共性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块。本组36例中,囊实性肿块31例,占86.1%。实性2例,占5.6%,囊性2例,占5.6%,1例CT扫描未发现病灶。35例行增强扫描后,肿瘤的实性部分、囊壁、壁性结节及囊内的分隔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平均CT值增加30 Hu。
36例中双侧病变28例,占78%,单侧7例,占19%。1例CT检查未发现病灶。病灶总数为65个,CT扫描发现病灶60个,漏诊5个。CT分型:60个病灶中,I型(囊型)2例:共4个,均为多房。无壁结节。Ⅱa型(囊实型,囊性成分>2/3)10例:共12个病灶,正确诊断9例共10个病灶。1例2个无伴随征象而误诊为囊腺瘤。12个病灶中单房5个,多房7个,壁内结节8个(其中2个伴有壁外结节),囊内分隔增厚6个,多房,分隔呈不规则增厚伴囊内壁结节(图1)。Ⅱb型(囊实型,实性成分占1/3-2/3)9例:共20个,左侧附件区囊实性肿块;双侧卵巢囊实性肿块,囊性变的壁有强化(图2,3),ⅡC型(囊实型,实性成分>213)12例:共22个,右侧附件区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占多(图4),共2l例42个病灶。术前CT全部诊断正确(其中有4例无伴随征象)。21例中卵巢转移瘤5例,其中2例肿块内见囊件变伴囊壁强化。Ⅲ型(实型)2例:共2个,1例因无伴随征象误诊为卵泡膜纤维瘤,右侧附件区实性肿块,左侧附件区囊实性结节灶,壁结节为囊外结节(图5)。本组腹腔积液31例,CT发现28例,3例漏诊,其中2例因腹腔积液量少于200mL;另1例腹腔积液量虽为1000mL。但CT检查与手术间隔时间太长(2周),腹腔积液可能为新出现的。23例大网膜转移,CT检出18例,表现为结节状(8/18),饼状(7/18),污垢状(3/18),5例因种植灶直径<1.0cm,CT未能显示。子宫直肠窝种植灶有17例,CT检出9例,表现为子宫直肠窝直径约1.0-3.5 cm的结节状肿块;结肠旁沟12例,CT检出3例;右膈下9例,CT检出3例;肝表面12例。CT检出4例;肠系膜表面13例,CT检出7例;肠道侵犯16例,CT检测出乙状结肠受累2例.直肠受累4例,上述各部位CT未检出病灶均为粟粒样小结节,直径<1.0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CT发现2例,1例因淋巴结直径<1.0cm而误诊。肝转移2例CT术前均正确诊断。
3 讨论
卵巢恶性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为囊壁增厚、间隔增厚、囊内乳头状突起或实性成分等,若同时出现伴随征象,则可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在本组36例患者中,手术及病理证实65个病灶,CT扫描检出60个,检出率为92%。根据病灶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解剖关系等CT影像表现,33例诊断正确,诊断正确率92%。较高的检出率、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但在本组36例65个病灶中,CT漏诊5个病灶,1例CT未发现病灶。主要因病灶小,3个为微小腺癌,直径均<1.0 cm;1个为正常卵巢大小被对侧病灶包埋;另1例为一侧卵巢含两种类型肿瘤(囊腺癌伴囊肿),而漏诊囊肿。因而提示我们卵巢肿瘤小,相同卵巢伴随有另一种类型肿瘤,或囊肿破裂及肿瘤包埋在腹膜转移灶中时,CT检查往往易漏诊,超声检查是作出正确诊断的有效补充。
当CT不能显示伴随征象,仅从肿块的囊、实性组成来鉴别卵巢肿块的良恶性,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此时需与以下良性病变进行鉴别。表现为I型时,主要与囊肿鉴别,卵巢囊肿常为单房,边界清晰锐利且壁薄光滑,一般直径<5.0cm,若为生理性囊肿,大小往往可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为多房囊性肿块,占居子宫、直肠与盆腔之间的狭长间隙,可引起急慢性盆腔痛。Ⅱa型主要与卵巢囊腺瘤及盆腔炎性病变(输卵管感染、附件结核、阑尾炎等)鉴别,卵巢囊腺瘤为单房或多房肿块,囊壁厚薄均匀。本组1例误诊为囊腺瘤,主要因病变形态较规则,壁光整。部分囊内分隔厚度约4.0 mm,且无明显伴随征象,又因忽略了CA125临床实验检查,最后导致误诊。盆腔炎症主要表现为病灶与周围脏器界面模糊,可能为炎性浸润引起,通常伴有发热、腹痛、盗汗等临床症状。Ⅱb、Ⅱc型需与宫外孕鉴别,宫外孕有闭经史、腹痛、早孕试验阳性等临床症状,CT表现为宫旁混杂密度肿块,内有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区,为胚囊出血,此为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据文献报道,卵巢原发性与转移性肿瘤均以Ⅱb、Ⅱc型多见,二者术前鉴别有一定的困难。Kim等报道肿块内见囊性变。囊性变的壁有强化为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Ⅲ型主要与卵泡膜纤维瘤、Brenner肿瘤、阔韧带平滑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及淋巴瘤等鉴别。卵泡膜纤维瘤表现为实性肿块,好发于50岁以上,大多发生在绝经后,肿瘤绝大多数为单侧。卵巢肿瘤较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和胸腹腔积液,即梅格(Meig)综合征。本组1例误诊为卵泡膜纤维瘤,主要因过分强调肿块特点为实性,伴有腹腔积液且年龄为58岁,而导致误诊。Brenner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为恶性(移行细胞癌),常侵犯单侧卵巢,良性肿瘤可表现为实性,病灶边缘清楚锐利,可伴有不规则钙化。阔韧带平滑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可表现为强化均匀的实性肿块,与子宫阔韧带或子宫关系密切。卵巢恶性淋巴瘤罕见,常为淋巴瘤全身系统性受侵的一部分,肿块以实性成分较多。CT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缘光整,一般无出血、坏死、钙化,可伴有腹膜后或盆腔淋巴结肿大。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使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大为提升,并成为目前诊断卵巢恶性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当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及肠管表面<1.0 cm种植病灶的检出,CT缺乏足够的分辨率,如何提高多层螺旋CT对微小病变的显示率,是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