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威胁生命,且目前对其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在手术治疗中,曾长期以广泛、整块切除为原则,即将肿瘤的原发灶及其周围组织连同区域性淋巴组织完整切除。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子宫广泛切除+ 盆腔淋巴清扫术即子宫颈癌根治术是这一原则的典型体现。
     早期子宫颈癌(临床Ⅱa 期以前) 行淋巴清扫术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早期子宫颈癌手术标本检查的结果显示,70 %~90 %的患者无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不仅经历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同时承受着因行系统淋巴清扫术而可能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及淋巴囊肿、下肢浮肿、感染等病痛,此外,尚有难以估计的免疫系统的损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肿瘤治疗愈来愈强调个体化原则,避免过度治疗,重视生活质量。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因此受到了挑战,如何恰如其分地实施淋巴结清扫术,成了肿瘤治疗的突出问题。前哨淋巴 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 的研究由此成了临床的一个热点。
     前哨淋巴结是指最早接受肿瘤淋巴引流的淋巴结,也是最早发生转移的淋巴结[1 ] 。理论上,若前哨淋巴结未发生转移,则其他淋巴结也不存在转移,故可根据前哨淋巴结的检测结果来决定淋巴清扫术实施与否。20 世纪末,这一概念在一些肿瘤如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中进行了研究,但有关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
     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需要良好的检测方法、高水平的手术及病理检查技术才能得到科学的、可信赖的结果。本期杂志发表的来自北京[2 ] 、上海[3 ] 、济南[4 ]的3 篇有关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临床研究的论文,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他们的研究方法虽彼此不同,但均为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方法[5 ] 。其中,示踪剂的选择:北京采用99m Tc 同位素、上海采用染料、济南多数病例采用染料与同位素联合;寻找前哨淋巴结的方法:北京采用γ探测仪对切除的离体淋巴结进行检测;上海为术中寻找蓝染的淋巴结;济南则为两者联合,但γ探测仪为在术中进行体内测量。但为防漏诊,建议术后应采用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目前,国内、外检测方法均是在肿瘤或肿瘤周围组织注射染料或同位素,有人建议增加染料的数量以增加前哨淋巴结的检测率,应该提醒的是,对肿瘤局部的加压注射,历来被肿瘤工作者所忌讳。
     子宫颈癌的根治术已有百年历史,手术方式有一定改变。前哨淋巴结的研究结果应结合以往子宫颈癌根治术中关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定位的研究来考虑。理论上,前哨淋巴结是淋巴转移的第一站。从解剖而言,宫颈旁淋巴结离宫颈最近。有报道,宫颈旁淋巴结转移率高达30 %[6 ,7 ] ,此部位淋巴结位于主韧带及膀胱子宫韧带内,手术中随广泛切除的子宫标本切下,很易被临床及病理医师所忽略。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中,此部位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不高。另外,淋巴结的定位及名称也可能对前哨淋巴结的定位产生影响,如闭孔淋巴结被归为髂内组淋巴结,深鼠蹊淋巴结可能与髂外淋巴结混同,宫颈旁淋巴结又常被包括在宫旁淋巴结中。从以上的研究中,可联想到宫颈癌的淋巴转移不仅具有双侧性,而且是非单一的“链式”引流,可能是多方向引流,即可由宫颈向宫颈旁→闭孔→髂内、外→髂总淋巴结方向引流,又可由宫颈直达闭孔,髂内、外淋巴结,同时可能有多部位转移。提示,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可能不是固定于某一部位的特定淋巴结。这增加了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临床应用的复杂性。
      有关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存在着假阴性,有的淋巴结微转移不能由上述方法检测到,需借助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才能诊断,所以不能忽视假阴性问题。对研究病例的长期随诊仍很重要,有的结论也许几年后才能进一步评价。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目前还不能以此作为是否进行淋巴清扫术的依据,研究结果仍是初步的。

参考文献
1   Cabanas RM. An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enile carcinoma.Cancer , 1977 ,39 :4562466.
2   李斌,章文华,刘琳,等. 前哨淋巴结检测对预测早期子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价值.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 ,39 :426.
3   王华英,孙建民,汤洁. 子宫颈癌根治术中的淋巴显影和前哨淋巴结识别.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 ,39 :729.
4    盛修贵,李大鹏,刘乃富,等. 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 ,39 :10213.
5    Disaia PJ , Morrow CP , Townsend DE. Synopsis of gynecologic onc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5 ,46247.
6    Benedetti2Panici P ,Maneschi F ,Scambia G,et al. Lymphatic spread of cervical cancer : an anatom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y based on 225 radical hysterectomies with systematic pelvic and aortic lymphadenectomy. Gynecol Oncol , 1996 ,62 :19224.
7    Malur S ,Krause N , KÊhler C ,et al. Sentinel lymph node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Gynecol Oncol , 2001 ,80 :254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