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支原体包括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肺炎支原体、口腔支原体、唾液支原体等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达60% 的妇女均可检出溶脲脲原体(1l。目前认为,支原体是女性生殖道正常茵群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条件致病茵。其中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与泌尿系生殖道疾病关系密切。
1 非孕期支原体的致病性
非淋茵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是指淋病奈瑟茵以外的其他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尿道炎.又称非特异性尿道炎。NGU的病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30% 一50% 的NGU患者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10% ~20% 由溶脲脲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引起。溶脲脲原体在NGU 中的致病作用目前存在争议,生殖支原体在NGU 中的致病作用则日益受到关注。
Taylor—Robinson总结了19项关于急性NGU的研究.发现有19.8% 的急性NGU与8% 的非尿道炎就诊者中检出生殖支原体,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沙眼衣原体阴性的NGU患者中生殖支原体的阳性率为23.5% 。而在沙眼衣原体阴性的非尿道炎者中阳性率为6.0% ,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因此认为,NGU中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独立于沙眼衣原体。在宫颈炎病原体的研究中亦有类似发现[4l。
Cohen等 对115例因盆腔痛就诊的患者用PCR方法检测生殖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并取子宫内膜做组织病理学检查,58例病理学确诊的子宫内膜炎患者中.9例(16%)生殖支原体阳性;57例非子宫内膜炎者中仅1例阳性(2%),两者差别有显著性,提示生殖支原体与子宫内膜炎密切相关。Chaim等将产后子宫内膜炎的患者与无内膜炎者比较,发现两组溶脲脲原体的检出率间无明显差异,但发生子宫内膜炎组培养溶脲脲原体>10 cfu/ml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溶脲脲原体感染的量可能在子宫内膜炎发病中起更重要作用。
Prabhakar等 从盆腔炎组和对照组中检测人型支原体。其比例分别为54.9% 和16.4% ,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周立平等。J用PCR方法对100例盆腔炎患者的官颈分泌物进行溶脲脲原体检测,10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发现盆腔炎组患者溶脲脲原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4%vs13%)。上述研究表明人型支原体与溶脲脲原体在盆腔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孕期支原体的致病性
在产科.Yoon等[ ]发现,羊水中仅培养出溶脲脲原体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培养阴性者。Kafetzis等[10]研究了126例早产与125例足月产的母亲阴道及新生儿喉部溶脲脲原体的检出率,发现溶脲脲原体在早产及足月产母体的检出率相仿,但早产儿喉部的溶脲脲原体检出率显著高于足月儿。并且存在溶脲脲原体感染的早产儿发生慢性肺部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溶脲脲原体感染的早产儿,因此认为溶脲脲原体感染对早产儿发生慢性肺部疾病有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均提示溶脲脲原体在妊娠不良结局中起重要作用.但有相当部分学者不支持该观点,他们列举了大量研究结果来证明.产前下生殖道培养发现溶脲脲原体并不能增加妊娠不良结局[“]。因此,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如何判断哪种类型的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能会上行感染至官腔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并具有挑战性的。
Eschenbach等[12]对1 181例中孕期间无症状但阴道发现溶脲脲原体定植的孕妇分别给予红霉素口服,333 mS/次,3次/d及安慰剂双盲治疗7 d。在治疗结束后4周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再次培养。发现两组患者的溶脲脲原体再检出率无显著差别。且早产等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别,故认为,在下生殖道发现溶脲脲原体存在。不是用红霉素预防早产的指征。虽然有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红霉素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孕期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13].但是。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认为不需要对孕期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
3 支原体的检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支原体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和PCR法两种。
临床上较常见的溶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测方法为采用成品试剂盒进行培养,若肉汤培养基颜色变红则初步提示其中可能含有溶脲脲原体或人型支原体。国内部分研究主要依据肉汤变红判断存在支原体感染[H, ]。但国内、外的规范方法还要求进一步接种至琼脂平板,根据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典型支原体茵落判断支原体阳性。肉汤颜色的变化只是一种提示和初筛,在细菌或真菌污染时,肉汤培养基亦有可能变红。仅凭肉汤变红判断存在支原体感染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16,l7]。
生殖支原体体外分离培养极为困难。PCR是研究Mg最常用的手段。引物设计主要参照iO'a的DNA 编码区和Mgl6SrRNA保守区。溶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亦可应用PCR法进行检测,包括直接PCR法和采用肉汤培养基增茵后提取DNA进行PCR两种方法。溶脲脲原体共分为14个血清型,这14个血清型可分为2种生物型。Parvo生物型由溶脲脲原体血清型1、3、6、14组成;T960生物型则包括溶脲脲原体2、4、5、7、8、9、10、11、12、13血清型。区分溶脲脲原体的两种生物群一般采用PCR法,使用16sRNA的基因序列对两种生物型进行区分[1 9l溶脲脲原体不同生物型致病性的差别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任翊等[1]研究发现在妇科体检人群中主要是溶脲脲原体生物一群(即parvo群)中单一血清型的感染(血清型l、3、6),卖淫妇女中溶脲脲原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体检人群,且卖淫妇女中溶脲脲原体生物二型(即T960群) 的检出率和生物一群多种血清型的混合感染率均较体检妇女显著升高,说明溶脲脲原体的感染与危险性行为有关。
周立平等[0]发现盆腔炎患者溶脲脲原体1960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6%vs3%),Parvo群检出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9%vsl0%)。Abele—Horn等[ 。j对254例经培养发现溶碌脲原体阳性的妇产科患者进行了PCR分型,发现57% 的盆腔炎症性疾病溶脲脲原体为T960型。
鲁悔格等[2 0]研究显示:溶脲脲原体1960型感染组较Par—vo 型感染组和溶脲脲原体阴性组精子活动力明显下降,I960型感染组精子活动率和精子密度略低于Parvo型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以上3个指标是评价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参数,提示男性生育能力与溶脲脲原体感染的生物型别有一定关系。上述研究均提示溶脲脲原体1960型与人类生殖道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Povlsen等[22]对溶脲脲原体的不同血清型进行了研究,发现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早产妇女溶脲脲原体1、96o型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细菌性阴道炎的早产妇女,认为溶脲脲原体1960型在早产中可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Kim等[23]采用PCR法对77例早产患者的羊水进行了溶脲脲原体的检测,发现感染
1960群组与感染parvo群组患者发生早产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羊膜感染的发生率等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溶脲脲原体I960型在早产中的作用还不肯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4 其他支原体的致病性
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致病性支原体。国外研究表明,这3种支原体与艾滋病的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故称为艾滋病相关支原体. 目前已从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成功[ 。任慕兰等[ ]采集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和正常人(各172例)的宫颈分泌物接种在改良的SP4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发现从172例患者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到l株穿通支原体、2株发酵支原体。从172例正常女性的宫颈分泌物中没有分离到相应的菌株。王荷英等[ 6]用培养法和PCR法对72例NGU/黏液脓性宫颈炎(MPC)患者的生殖道(宫颈)及咽部分泌物做了6种支原体的检测.结果示生殖道中检出阳性率分别为生殖支原体23.6% 、穿通支原体12.5% 、梨支原体2.8% 、发酵支原体0、溶脲脲原体26.4%和人型支原体8.5% 。结果表明,在NGU/MPC患者中,常见生殖支原体、溶脲脲原体感染, 支原体新种穿通支原体的检出值得重视。上述研究说明,在生殖道感染中,穿通支原体等少见支原体亦发挥了一定作用,对它们的致病机理和致病性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