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院2004年5月~2007年6月住院产妇出血160例采用了各种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方法,无1例因产后出血而死亡。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可由单一因素所致,也可相互影响并存。

    加强计划生育及避孕措施的宣传工作:减少多胎产和人流术,从而避免和减少产妇发生子宫内膜损伤及炎症。对避孕失败而需要进行人流术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术后发生感染,加强产前保健工作及时治疗妊娠并发症,消除导致产后出血的潜在因素。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产后出血的70%~80%,可由产妇的全身因素,也可由产妇的单一因素所致[1]。分娩开始以后:医护工作人员若发现产妇精神差,情绪不稳定,常需提出剖宫产结束分娩的要求,应密切观察产程延长及停滞的原因。如确系宫缩乏力者,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产妇让其精神松弛,向其介绍分娩的相关知识,消除其对分娩过程的恐惧和焦虑。同时给予输液补充营养,并缓慢静脉推注安定10mg。静注后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避免发生急产。静注安定2~3小时,仍无宫缩者可视宫口开大程度适当给予催产素。

    临产时,特别对潜伏期较长、加速期延长的产妇,除加强各项护理之外,严格要求正确接产和处理第三产程。当胎头娩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剥离面是否完整或异常,消除因胎盘粘连、嵌入子宫内膜、或胎盘剥离不完全而致的子宫出血。在正常情况下常规给予催产素10U静脉缓注;娩出胎盘后再加注催产素10U,并按摩子宫,作为防治产后出血的主要措施。对有多次流产史者,产妇多有宫缩乏力、胎盘剥离慢和出血量多的特点应缩短第三产程,以减少产时的出血量,当胎头娩出后及早宫壁注入催产素20U,可加强子宫收缩,加快胎盘剥离,从而使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

    产后出血量的测量及观察

    准确测量、计数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由于对失血量的估计不足往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胎儿娩出后立即置弯盘于产妇臀下至产后2小时取出,直接测量弯盘中的血量;以称重法计算血染纱布及血染床单上的血量;回病房后至产后24小时以会阴垫集血,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上述出血量综合为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NextPage}

    做好产后出血的护理

    让产妇平卧,头部抬高10°,双下肢抬高15°~20°,头偏向一侧,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路,保持输液管和尿管的通畅以利治疗。并做好输血等急救的准备工作。

    对因子宫乏力所致的出血,应规律地按摩子宫,按医嘱给宫缩剂,使宫缩加强;对软产道损伤所致的出血,应及时修补、缝合裂伤可有效的止血;对应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血。严密观察宫缩、宫底升高情况,阴道流血量及流出血是否凝聚。
   
  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产妇的血压、脉搏及呼吸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作用血压可无明显下降,而首先出现脉搏的改变。应3~5分钟测脉搏1次,每次测1分钟,并注意其节律、速率、强度,如血压上升、脉搏减慢且有力说明病情好转。如收缩压虽超过90mmHg但脉压小,脉搏细速则提示血容量不足,组织灌注不足,应采取措施。由于血容量减少,肺泡的血流量锐减,影响气体的弥散交换,使脉搏变快而浅、呼吸费力、出现紫绀等严重缺氧症状,重度缺氧时应给氧气4~6L/分,中度缺氧2~4L/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低血容量休克时,产妇早期可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发凉、脉搏细数,继而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直至昏迷,所以应特别注意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肾功能观察:常规静滴5%碳酸氢钠200~300ml,既防酸中毒又可扩容。在休克早期,肾血流量逐渐下降,尿量减少是肾组织灌注不足的标志之一,因此要记录尿量。50ml/小时说明血容量已补足,若休克症状改善尿量在30ml以下,可快速静脉推注20%甘露醇100~150ml;若尿量仍不增加则有发生急性肾衰之可能。如扩容不足,应快速加大补液量。

    输血输液的护理:休克产妇应保持2~3条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及静脉给药,紧急情况下作静脉切开,最好输给鲜血,严重休克产妇,输入量应为失血量的3~4倍,才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动力学。在大量输入非胶体溶液时,易发生肺水肿及心衰,所以在输液过程中,为防止高血容量症,每5分钟测脉搏、血压、呼吸各1次。出血停止后,仍需密切观察,随时注意宫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