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带来6月4日红房子论坛暨第四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分论坛和妇科肿瘤分论坛的精彩内容。


内膜异位症论坛


陈子江-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辅助生殖

陈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片分享了最新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症的可能机制,主要基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导致腹腔微环境改变的角度。陈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内异症不孕患者的治疗策略。药物治疗方面,他指出腹腔镜保守型手术后联合GnRHa能够降低疼痛复发率,但不能提高妊娠率;手术治疗方面,提醒手术医生应注重自身技巧的提高,并建议术中同时进行输卵管通液术或宫腔镜检查,了解输卵管的通畅情况和宫腔情况。

最后陈教授就内异症不孕的辅助助孕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她表示ART治疗是被普遍接受的治疗方式,妊娠率高,具体包括OI、COH、IUI、IVF等方法。年轻、不孕年限短、男方正常的轻型内异症患者可选择COH和IUI、COH并试孕1年或生育指导同时试孕1年。但对于严重内异症患者,IUI并无显著作用。轻中度内异症患者在使用GnRHa后进行COH和IUI,妊娠率为25%-37%。陈教授强调手术切除OMA或抽吸并不改善IVF结局,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并IVF时首选超长方案。最后陈教授分享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和子宫腺肌症不孕的相关指南和处理流程,并强调中国研究者应注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新分类,结合自身经验,持续改进。


段华教授:子宫腺肌病病理生理与病因机制研究进展

段华教授以“子宫腺肌病病理生理与病因机制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子宫腺肌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子宫内膜与肌层交界EMI(endometrial-myometria interface)的结构异常和收缩异常及EMI异常收缩的调控因素。众所周知腺肌病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段教授发现ER-α在子宫腺肌病EMI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失去周期性,呈持续高水平表达;E2通过细胞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引起EMI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快速升高及刺激RhoA、ROCK及收缩蛋白的表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效应,进而使EMI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强度逐渐增强并且失去周期性改变;E2通过RhoA/ROCK通路影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调控EMI平滑肌细胞增殖。由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其特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及促发因素,随着各项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深入,EMI结构或功能异常及局部微环境调控在腺肌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必将对腺肌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新的指导依据。


金莉萍-雌激素通过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自噬调节异位灶微环境NK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金教授介绍了雌激素通过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自噬调节异位灶微环境NK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内异症中ESC自噬水平下降,雌激素引起的内异症的自噬抑制是依靠CXCL12/CXCR4的相互作用,部分通过 NF-κB信号通路。在自噬中,ESC中下降的Hck引起IL-8 and IL-23 水平增高,证实了ESCs的Hck-IL-8/IL-23轴调控CD16-CD56+ NK细胞分化。自噬/Hck/miR-1185-1-3p信号的下调引起NK细胞的COX-2水平。抑制自噬/Hck/miR-1185-1-3p信号引起 CD16-CD56+NK细胞的增加。最后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CD16-CD56+ NK 细胞引起ESCs低水平自噬,促进内异症病灶生长。金教授结合当前世界的自噬热点,为内异症的研究提供了微观的新视野,为今后内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林俊:卵巢内异症手术中能量设备的选择与卵巢功能保护的相关性

林教授从分析卵巢内异症手术过程中影响卵巢功能的相关因素讲起,层层递进,强调了术中卵巢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合理的能量设备的选择在减少不可预知的电热损伤,保护卵巢功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切割和凝固中的重要作用。紧接着,林教授介绍了手术中两种主要能量类型,电磁能和机械能在手术中应用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指出在止血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单极电凝、双极电凝和缝合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依次下降。林教授同时分享了手术过程中卵巢功能保护的原则和策略。原则包括保护正常卵巢组织,避免卵巢皮质修剪过多;尽量减少对卵巢门组织的损伤;在达到止血效果的同时用电凝方式止血。策略上,应注重手术切口的选择、囊肿剥离的技巧、创面出血的处理、盆腔黏连的分离以及巨大囊肿的问题。最后,林教授分享了内异症手术中能量设备的选择与卵巢功能保护的相关性的研究,研究提示目前仅为中等程度证据支持腹腔镜内异囊肿剔除术中其他止血方法(凝血材料及缝合)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优于双极电凝,所以不建议作为替代双极电凝的止血方法,建议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中尽量避免双极电凝的使用,更多证据支持有待更多RCT研究。林教授的分享为临床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加强患者卵巢功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乔杰教授:内异症辅助生殖治疗的结局

乔杰教授从内异症和腺肌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着眼,分析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对内异症合并不孕患者妊娠率及卵巢反应的影响。他从影响内异症/腺肌症合并不孕患者IVF-ET(试管婴儿)结局的因素出发,提出了内异症/腺肌症合并不孕患者推荐的治疗流程,并提出内异症/腺肌症合并不孕患者治疗的三个“重视”:重视内异症/腺肌症与不孕的关系;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强调其可能的不良结局,建议内异症/腺肌症不孕患者夫妻双方进行心理咨询来提高妊娠成功率;术前重视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价以及术中注意卵巢功能的保护。他建议积极尽早行IVF-ET,IVF-ET前是否行卵巢剥除手术要综合权衡。


王丹波-不同年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预测

王教授介绍了不同年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预测,因为子宫内膜异位存在临床异质性,所以在不同时期,对内异症的干预不同。青少年内异症主要是控制持续进展以免继发不良后果;生育期内异症,要关注不孕、疼痛、包块、复发、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术前肾功能的检查,最主要关注的是妊娠问题,此外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围绝经期内异症不能忽视,主要风险是恶变,且恶变与年龄密切相关,有日本文献报道,患者年龄超过50岁以后恶变率超过20%,所以即使小的包块也要进行动态监测,半年病灶没有缩小的患者就要医疗干预。不同年龄组关注不同风险,避免不当医疗干预增加医源风险,这为我们临床更好的管理不同年龄的内异症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徐丛剑:关于内异症药物治疗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徐教授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和与会者分享了关于内异症药物治疗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开场徐院长便指出内异症的治疗需要在综合考量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生育要求、既往治疗、患者意愿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他强调治疗时尊重患者意愿的重要性。对于症状不明显和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期待治疗,同时分享了对于未手术确诊患者经验性治疗的国内外指南建议,包括对无明显包块及不孕痛经患者,可以选择经验性药物治疗,若患者对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则建议进行腹腔镜手术以明确诊断;治疗上一线用药为NSAIDs、口服避孕药和孕激素,在等待腹腔镜手术期间或一线药物不佳时可以考虑二线药物如GnRHa联合反向添加。在预防痛经复发上,不可忽视NSAIDs,预防病灶复发,建议术后选择GnRHa治疗3-6个月。同时徐教授强调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的影响。GnRHa应避免用于16岁以下患者,达那唑长期使用应注意致恶变的可能,口服避孕药则应注意避免血栓形成等问题。最后,作为本届红房子论坛的主席,徐教授感谢大家对于此次大会的支持,同时作为2020年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的主席,他向与会者发出了盛情邀请。


朱晓勇:内异症不孕的免疫失衡机制

朱教授首先分享了近期发表在自然和新英格兰杂志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这表明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在逐步提高,相关的研究质量也在提高。紧接着朱教授简明扼要地解释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免疫学机制。腹膜炎症微环境的与激素失衡的相互作用引起氧化应激,从而出现卵子质量下降,胚胎毒性,种植失败等,导致了不明原因的不孕。同时朱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免疫失调基础研究中的一些矛盾和困惑。例如,虽然基础实验显示TNT-α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动物模型中,抗TNF-α抗体未能提高内异症组的生育力,临床实验中抗TNF-α抗体未能改善内异症患者的盆腔疼痛症状。最后朱教授表达了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未来治疗的愿景,包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愈而非抑制、同时处理疼痛与生育力、发展可接受的安全且可负担的长期疗法等,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未来的研究方向给了很好的提示。


妇科肿瘤论坛


Anil K. SOOD:卵巢癌化疗新进展

Anil K. SOOD为大家讲述了“卵巢癌化疗新进展”,详细讲述了卵巢癌初期疗法、腹腔内化疗方案及维持疗法。根据卵巢癌的自然病史,患者进行第一次手术或首次化疗反应率高,两年内复发风险超过50%;而第二阶段手术或多次化疗的现状是几乎所有患者死于疾病进展期,此时可增加抗血管药物和PARP抑制剂的选择。那么III C期和IV期卵巢癌初期疗法是选择新辅助化疗还是手术方案更有利于患者呢?临床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但在总生存率方面与手术方案并无区别。

接下来Sood教授又介绍了静脉全身化疗和腹腔内化疗疗效的差异,尤其是腹腔内热灌注化疗(HIPEC)方案可使腹腔内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顺铂等药物稳定性好,更具治疗优势。然而III期临床试验显示多种或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并无明显优势,也并不意味是更好的选择;而进一步改善策略是剂量强度疗法,改进腹腔内化疗,以及两盒生物制品,如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等等。最后,Sood教授简要介绍了维持疗法治疗方案,令与会者受益匪浅。


Donna ZHANG:Nrf2在肿瘤中的双重作用

基础研究向来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Nrf2更是一个在基础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因子。来自美国Arizona大学的Donna教授将为我们精彩绝伦地演绎Nrf2在肿瘤中的双重角色。

Nrf2是细胞中氧化应激表达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其产生的氧化应激能够抵抗很多毒性物质或者病原体对稀薄的损伤,对人类多种器官系统产生保护效应;但其持续激活将会导致细胞恶性转化、耐药性增强,随着细胞代谢率提高,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和临床很多担任着双重作用的细胞因子一样,保护作用能够预防肿瘤的发生,而“坏”的一面又会增加风险,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应用于临床治疗是医学致力所向。

Nrf2的表达与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均相关,正常干细胞基因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随机突变也是其产生的一种重要途径。不同因素最终产生的效应不同,若仅有环境因素影响,没有遗传因素参与,Nrf2可以充分体现其保护机制,反之,这一优势将难以发挥。对于存在Nrf2遗传致病因素的肿瘤案例,可以采用相关药物来辅助治疗,例如:抗糖尿病药物能够增加Nrf2的表达活性从而导致肿瘤代谢性增强,鸦胆苦醇可以增加铂类药物的敏感性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等。

综上,Nrf2虽然在人类机体中存在着保护和破坏双重作用,但何种作用占据主导、如何利用这种矛盾关系更好的辩证思治,需视情况而定:研究发现,在环境因素所致肿瘤存在保护价值,能够减少肿瘤的发生,但并不能有效改善已经存在有遗传改变的个体发生肿瘤的结局,更不能逆转发生基因突变后的肿瘤进展,临床可辅以药物增加治疗疗效。


妇科肿瘤分论坛-崔恒-子宫肉瘤的诊治和2017 NCCN指南

崔恒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子宫肉瘤2017年NCCN指南及诊治研究现状的演讲。子宫肉瘤较为少见,但恶性程度高,大多数预后极差,有时病理诊断很困难。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术后治疗主要依靠手术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决定。子宫平滑肌肉瘤占子宫肉瘤的63%,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

随后,崔教授介绍了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占占子宫肉瘤的21%,激素敏感性肿瘤病程进展较慢,预后相对于其他肉瘤类型好;NCCN指南中增加了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分类,较少见,预后差,CD10、ER、PR常为阴性。未分化子宫肉瘤有明显的病理性核分裂相。

接下来崔教授详细介绍了子宫肉瘤的TNM分期 和 FIGO分期,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最后崔教授介绍了激素治疗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上存在的争议问题,比如淋巴结切除问题、卵巢保留问题等,这些均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孔北华:卵巢分子分型研究

孔北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卵巢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由于卵巢癌的传统分型基于组织结构特征,缺乏重复性和预后意义,而二元分型则主要用于浆液性癌,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上皮性癌,因此迫切地需要更准确和细致的分类以指导卵巢癌的临床诊疗工作。近年来随着TCGA工作的完成和相关数据的挖掘,基于基因突变和分子水平的卵巢癌精准分类和治疗逐渐开展。对于发病率最高的上皮性卵巢癌,通过整合基因突变、染色体拷贝数、mRNA表达谱、miRNA表达谱等数据,将卵巢癌分为分化型、免疫反应型、间质型和增殖型4类,其中前两类预后较好,间质型预后最差,多项生存研究和蛋白质谱研究亦佐证了该分类。卵巢癌分子分型的应用已初步见诸临床,如仅间质型对贝伐单抗有效,而BRCA突变的患者可以从奥拉帕尼的治疗中获益更多。孔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卵巢癌蛋白质分子网络与临床信息集成”863项目的重要成果:我国已建立包含2200例卵巢癌病理的标本库;发现PAX8等4个分子组合可用于判断肿瘤起源;癌基因Rad50与卵巢癌耐药与预后相关,是潜在的治疗靶点。最后教授简要介绍了与卵巢透明细胞癌、内膜样癌和粘液性癌相关的重要分子突变,全基因组测序/表达谱芯片的工作仍在进行中。随着研究的进行,卵巢的分子分型将日益精准完善,为卵巢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妇科肿瘤分论坛-吴小华-宫颈癌保育ART手术复旦经验

吴小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宫颈癌保育ART手术复旦经验分享。为宫颈癌病人保留生育功能一直是临床的热点、难点。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宫颈切除术(RT)已成为年轻宫颈癌患者标准治疗之一。多大的肿瘤可以做保育功能手术?如何保证宫颈肿瘤的安全性?如何确定上切缘?子宫动脉需要保留吗?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是什么?如何防止宫颈管黏连?如何增加妊娠率?吴教授对ART相关的各个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总体来讲,为了确保肿瘤安全性,宫颈各韧带切除范围与RH相同,保证上切缘1cm安全距离,子宫动脉可以切除,可由卵巢血管代偿供血。为了提高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的妊娠率,可采用粘膜外翻缝合、尾丝IUD等方式来防止宫颈黏连,若患者合并输卵管阻塞,则建议直接做试管。吴小华教授提出的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ART扩大了保育手术的受益人群,ART复旦标准已被NCCN推荐。


向阳:滋养细胞肿瘤诊治更新及相关进展

向阳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滋养细胞疾病(GTD)的最新诊疗更新及相关进展。GTD是一组与异常妊娠相关的不常见疾病,亚洲发病率为2/1000次妊娠,是欧美国家的2倍。GTD具有多种分型,可通过不同的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标记物鉴别不同亚型。临床上可通过临床表现、HCG水平、影像学、病理学等多种手段诊断GTD及转移情况。向阳教授介绍了新版FIGO诊断标准中的修订内容,如葡萄胎强调病理诊断,对于葡萄胎后GTN则取消了肺部X线的诊断标准;最后介绍了GTD的治疗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GTN疾病中化疗方法选择和手术治疗的指征。在化疗方法上,向教授总结了目前利用FIGO预后评分系统及其他高危因素对甄别化疗耐受病人所作出的探索和争议;手术治疗则在高危耐药与复发患者中具有治疗地位,并强调如何确定并定位耐药病灶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谢幸:宫颈腺癌的诊断与处理

谢幸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宫颈腺癌的诊断与处理。宫颈腺癌临床特点与鳞癌相似,但预后更差。筛查和诊断方面常采用三阶梯步骤,HPV初筛→阴道镜检查→细胞学检查。若临床上已有病变,无需初筛,直接行组织学检查。HPV初筛敏感度高于细胞学,也适用于宫颈腺癌,94%呈现阳性。其中HPV18若阳性,则若干年后发展为腺癌的风险高于其他分型。细胞学初筛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腺癌。宫颈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鳞癌,可侵犯宫体,淋巴结转移,卵巢转移等。对于原位腺癌,无生育要求者首选全子宫切除术,有生育要求的可推荐锥形切除术。原位腺癌锥切推荐锥形高度应该在25mm以上。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可适用于早期腺癌,除外胃型腺癌和恶性腺癌。保留卵巢,约1/3的腺癌发生在40岁之前,保留卵巢比鳞癌更迫切。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深间质侵犯,宫体受累,腺管间隙受累,大体积。对于腺癌,放疗的敏感性低于鳞癌,对腺癌亚分层分析,根治性子宫切除优于根治性放疗。对于腺癌,化疗敏感性不如鳞癌,特殊类型浆液性腺癌需要化疗。综上,宫颈腺癌发生率呈升高趋势,绝大多数与HPV18感染相关;浸润性腺癌对于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低于鳞癌,除外胃型腺癌和恶性腺癌,IB期可以实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尧良清:上腹部转移性卵巢癌的处理

尧良清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上腹部转移性卵巢癌的处理。晚期卵巢癌伴随上腹部转移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以肿瘤减灭术+术后铂类联合紫杉醇为化疗的主要方案,其中满意的肿瘤减灭术式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提高减灭术的满意减瘤比例仍是治疗晚期卵巢癌中的难题和研究热点。新辅助化疗是实现满意减灭术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评估CA125、影像学表现、腹水及腹腔镜评估以筛选适合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尧教授接着介绍了上腹部转移病灶的定位,包括膈肌转移灶、腹腔脏器转移灶和上腹部淋巴结,及相应的肿瘤灶减灭术式及其适应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等。研究与探索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


陈晓军: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可否保留生育功能?

陈晓军教授一直致力于子宫内膜癌诊治和基础研究,尤其是保留生育能力的临床治疗方面。今天她为大家带来了“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可否保留生育功能?”的演讲。陈教授从临床病例入手,提出临床问题“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可否保留生育功能?”。根据NCCN指南共识,肌层浸润不建议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原因在于孕激素的有效治疗基于彻底清除病灶;肌层浸润无法确切判断完全切除;病灶残留可能造成疾病进展。激素治疗中孕激素是“抑癌剂”不是“杀癌剂”,只能抑制抑制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诱导基底层细胞向正常腺上皮生长分化;联合宫腔镜治疗有利于充分去除内膜病灶。然而,有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病灶能否完全清除很难评估。大面积肌层浸润病灶切除导致基底层损伤,而病灶残留可能伴有肿瘤进展。因此,在不能充分清除病灶的前提下,通过孕激素来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较高。虽然影像学、宫腔镜、病理学等在判断肌层浸润位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但陈教授提出多学科团结协作有利于充分评估患者保育治疗风险:如超声确定透明带完整性,引导宫腔镜检查;MRI联合增强/ADC信号,注意诊刮肌层基底层缺损和肌层浸润;宫腔镜少用电切,充分保护基底层,并加强与病理科沟通。对于局限性肌层浸润,病理证实病灶完全切除者,可尝试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但要进行充分风险评估和告知。


狄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

狄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妇科肿瘤分论坛-狄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的演讲。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在子宫恶性肿瘤中占0.2%-1%,在子宫肉瘤中占20%。接着,他详细介绍了低/高恶性和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理学特征、分子学表型和血行、淋巴和腹膜转移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然而,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治疗方面,专家们尚未达成共识,争议主要表现在双附件是否切除?淋巴结是否切除?能否保留子宫?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狄文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些争议考虑的问题和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生活治疗策略的建议,如激素替代、饮食均衡、定期随访等等。狄教授的演讲使大家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


丰有吉:II型子宫内膜癌的认识

丰有吉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II型内膜癌的流行病学、分子机制、组织学类型及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缺乏对于内膜癌分类的正式定义,临床上常根据有无内分泌及代谢失衡将内膜癌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I型内膜癌通常没有内分泌及代谢失衡,组织学分型包括浆液癌和透明细胞癌等,90%以上的患者伴随P53突变。内膜癌中II型占10%,但复发率达50%,预后显著差于I型内膜癌。II型内膜癌中浆液癌和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子事件及对化疗的敏感性有所区别。II型内膜癌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术后治疗由于缺少病例尚无优先推荐疗法,目前的证据提示术后放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最后丰教授总结了对于不同期别的II型内膜癌患者,可行手术分期、瘤体减灭术,并结合不同的术后放化疗,以减少复发、延长生存。


冯炜炜: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确诊策略

冯炜炜教授讲述了“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确诊策略”。冯教授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概念、MMR缺陷/Lynch综合征在内膜癌中的分布模式和临床意义和家系病例分享三方面进行了介绍。遗传性子宫内膜癌(Lynch综合征)发病率占子宫内膜癌的2%,有家族聚集倾向,主要病因是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引起,MMR基因包括hMLH1,hMSH2, hMSH6和hPMS2,MMR蛋白表达缺失后DNA精准修复失败和微卫星不稳定性。遗传学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较散发性内膜癌提前。与2016年NCCN指南相比,2017 NCCN 推荐的意见是:对所有内膜癌患者都应进行MMR蛋白检测筛查。接下来冯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MMR蛋白缺陷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发生率和模式,研究发现与同行发表的文献报道的数据相似。令人惊喜的是,FDA批准PD-1治疗MMR蛋白缺陷的实体瘤,这也预示着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对免疫治疗有良好的反应性。


王育:前哨淋巴结结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常规子宫内膜癌治疗需进行全面分期手术,除了子宫双附件的切除外,明确淋巴结是否转移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也纳入其内。完整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盆腔和腹主动脉淋巴结范围,这里王育教授强调了正规清扫的范围。要达到如此完整的清扫,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清扫方式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而对早期内膜癌进行淋巴结清扫亦存在获益与风险难以平衡的问题。对此,王育教授提出是否有两全之策?——前哨淋巴结清扫或许能够对此问题提供指导价值。通过显影剂将前哨淋巴结进行显影,术中清除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诊断,评估手术分期,指导后手术范围,有所获益。2014年NCCN第一次将前哨淋巴结显影写入内膜样腺癌诊疗原则,提出在没有影像学转移证据、术中未见宫外病变、病灶局限于子宫的内膜癌分期手术中推荐前哨淋巴结清扫。另外,王育教授指出,荧光显影的新方法较传统显影剂相比,存在可控、视野清晰的优点,值得推荐。


滕银成:子宫内膜癌孕激素耐药的机制与对策

滕银成教授从药物发展史出发,从孕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治疗后内膜变化安全性的角度介绍了内膜癌的孕激素疗法。作为内膜癌的保留生育治疗,孕激素疗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孕激素耐受是治疗难点。滕教授全面概括了涉及孕激素受体下调、高雄激素、高胰岛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MMR功能缺陷和Lynch综合征在内的孕激素耐受分子机制,提出EGFR、脂类代谢基因(ACLY、DHCR24等)是改善子宫内膜孕激素敏感性的潜在靶点,并介绍了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GnRHa、达英-35、帕比司他、EGFR拮抗剂吉非替尼等药物都是可能的孕激素耐药的对策,开阔了诊疗思路。最后滕教授提出了三个在内膜癌孕激素耐受领域尚待研究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万小平: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万小平院长风趣幽默地为我们举例讲解了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以毛主席,郎景和院士的名言开篇,万院长首先简单介绍了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病率为0.57%,死亡率3.3/10万,发生原因主要与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经验技术及盆腹腔复杂解剖结构密切相关。随后,万院长充分分析了腹腔镜术中并发症(包括穿刺并发症、大血管损伤、肠管损伤及泌尿系统损伤在内)和术后并发症(包括肠管损伤和膀胱输尿管术后延迟损伤)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处理方法,用日常实际的手术病理带给大家更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