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带来6月4日红房子论坛暨第四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中母胎分论坛、生殖免疫分论坛及超声分论坛的精彩内容。


母胎论坛


赵扬玉教授:产后出血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赵扬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常务副主任、产科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优生协会出生缺陷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促进自然分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早发副主任委员。

会上,赵教授讲授了产后出血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回顾学习了产后出血、难治性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的定义,血液循环、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等基础理论,指出产后出血早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结局,并且强调临床医生需要具备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他表示,产科出血与外科出血的不同原因,在初期即表现为脏器缺氧或凝血功能已近失代偿,着重强调了产后出血早期容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临床实践中针对不同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液体复苏思路。

在随后的演讲中,赵教授指出了目前液体复苏存在的问题,如出血量严重估计不足、过多输入出现肺水肿或心衰并发症等。讲解了如何根据实验室检查进行液体复苏,以及如何应用晶体、胶体、血浆、血小板等进行液体复苏,推荐尽早使用氨甲环酸的优点。最后,赵教授警示各位产科医生“二孩儿开放,高龄孕妇集中,医生任重而道远”。


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产时管理

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全国产科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常务委员,国际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OHaD)学会理事,中国DOHaD联盟共同主席,世界卫生组织(WHO)GDM诊断标准制定专家组专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妇幼临床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199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5月~2002年2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Brigham & Women医院任访问学者并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涉及妊娠期糖尿病领域。

会上,她指出孕妇孕前知晓自己是高血糖的病人很少,现今二胎政策放开后,糖尿病患者比例有明显增加,另外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均有较大影响,孕期高血糖对产后也有一定影响,这类产妇易患2型糖尿病。孕期管理中各种食物均能通过胎盘,酮体产生和孕妇肥胖都有重要影响。另外,妊娠期高血糖管理中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药物和规律监测均对孕妇有不同作用。

杨教授指出,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3-5天不达标,可予以药物治疗。格列苯脲及二甲双胍在孕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起始剂量500mg/天,最大剂量不超过1000-2500mg/天,单用胰岛素无效时可以加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治疗不可怕,只要剂量得当,监测及时就不担心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注意夜间血糖及早晨空腹血糖,区分胰岛素应用不足还是黎明现象,准确把握胰岛素剂量和时间。

杨教授在演讲最后强调,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得当,对母儿结局均有较大及重要影响。


刘兴会:严重产后出血的输血输液治疗-指南与案例分享

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主任、博导、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委、产科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同时兼任《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八家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常务编委等。

会上,刘教授讲述了严重PPH输液输血管理规范的目的即恢复血容量,保证组织氧供,纠正凝血异常,维持内环境稳定;方法上需要多学科协作管理,准确评估和严密监测,早期快速补液,尽早输注血制品,评估指标包括是生命体征、血液指标和电解质。我国2012年大量输血指南推荐:选用晶体液与胶体液同时输注,一般两者比例为2(或3):1,晶体液以平衡盐液为好,恢复血容量。我国2014年产后出血指南推荐:止血复苏时“晶体液不超过2000ml,胶体液不超过1500ml”,防止“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限制性的液体复苏;输红细胞指证:Hb<60-70g/L,凶险性出血可放宽至70-100g/L,如有条件,可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输注凝血因子指证:通常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输注。

刘教授强调准确评估出血量很关键,病程早期Hb和HCT不能反映失血量。产后大输血流程包括呼救、液体通道、止血、输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动态检测凝血功能。那么,到底怎么输呢?刘教授强调早期积极输注血浆及血小板,建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以1:1:1的比例输注。最后刘教授总结了产后大出血急救“四早”原则:1.团队作战原则(早呼救),2.止血措施多样化(早止血)3.尽早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早复苏)4.永远提早一步,该出手时就出手(早评估)。


漆洪波教授:预防剖宫产术后并发症:15个推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和重庆市胎儿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加拿大-新西兰联合母胎医学实验室”主任漆洪波教授,在此次精彩的演讲中提示了各位临床医生关注剖宫产术后4个并发症:子宫内膜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术后血栓性静脉炎。虽然推荐的方法简单,但是这15个推荐是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忽略的。并且此15个推荐涵盖了术前、术中、术后各个方面,其中多数为“A”级循证医学推荐,并在各个杂志中发表。

15个推荐这些具体内容包括:皮肤准备(建议剪去毛发);皮肤消毒(氯己定醇优于碘伏);推荐切开皮肤前应用广谱抗生素(推荐剖宫产开始60分钟前);肥胖孕妇最好选用横切口;钝性延长子宫切口;牵拉脐带胎盘娩出,不要手剝胎盘;两层缝合子宫切口优于单层;关闭腹膜以减少粘连;如皮下脂肪层>2cm,推荐缝合;血栓风险产妇,术后给予血栓压力泵或肝素预防;重视围手术期血糖监测;规范围手术期的氧疗;缝合切口前聚维酮碘水溶液冲洗切口以预防SSI,生理盐水尚无证据支持,抗生素不推荐;术后延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SSI;对清洁-污染,污染和污秽的腹部手术切口,考虑使用切口保护套降低SSI。感谢漆洪波教授的精彩分享。


王谢桐:遗传性易栓症的抗凝治疗评价

王谢桐,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山东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执行理事,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常务副主任兼产科主任,国家卫计委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

会上,王教授就易栓症即血栓前状态进行了讲解,他表示易栓症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 (VTE),可能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易栓症可分为两类:遗传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其中凝血因子V Leiden(FVL)突变在西方最常见,蛋白S(PS)缺乏在国人多见 。遗传性易栓症会增加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最主要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至于是否导致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尚存争议 ,现有的证据表明遗传性易栓症对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影响轻微,绝对风险增加并不显著,是协同促成因素,而不是主要原因 。筛查易栓症是有争议的。对于妊娠期女性,不推荐进行遗传性易栓症的常规筛查。在妊娠期间,蛋白S活性值是否具有诊断意义不确定,但是在中期和晚期妊娠分别可以使用小于30%、小于24%做为游离蛋白S的截断值。基于易栓缺陷的实验室证据,对具有不良妊娠结局史女性,尤其是复发性流产和前次不明原因死胎者,产科医生尝试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LMWH治疗必须在早期妊娠开始,最好是妊娠6周内,在初级滋养层侵袭完成之前,治疗在滋养细胞侵袭肌层的第二阶段完成前(18周妊娠)依然有益。在没有产科并发症,例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或胎儿生长受限的情况下,建议39周妊娠分娩。


陈敦金教授:产科急救—产科医师的培养—5+X的模式—我的一点认识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产科主任、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围产医学会常委、广州市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围产保健组副主任委员、广州市计划生育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陈敦金教授,他以幽默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讲。

会上,他首先讲述了作为产科的“五个基本”,产科是最能体现法制的地方,论述了相关法律法规。产科是最容易见“红”的科室,2016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19.6/10万,美国孕产妇死亡率14.5/10万,同时分析了国内外孕死亡的现状等等。其次在演讲中分析了新旧产程的差别,强调了新产程中更注重产科医生对产程的监测。同时也要注重产科医生的内科、ICU医师思维的培养。加强产科医生的“行为培训”也可以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并且在演讲中以实例告诫大家,实际工作中注重多学科的合作,注意与兄弟科室的相处艺术。加强产科重症病房建设,注重分级管理,建立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并在团队建设中加强模拟实训演练。


刘建蒙:中国剖宫产的历史与现状

刘建蒙,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主任,兼世界卫生组织孕期营养指南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二审专家、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副主编等。

会上,刘教授提出临床的不必要剖宫产会消耗资源,可能影响子代健康,值得高度重视。从全球来看,2009年之前剖宫产率持续增长,2009年后总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而中国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后,2012年-2014年总剖宫产率渐趋稳定,但地域差异很大,相关政策初见效果,部分地区高剖宫产率得到控制,甚至开始下降,但部分地区仍处较高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剖宫产率上升,提示产科服务能力增强。在6所医院的调研结果显示,随生育限制逐渐放开,经产妇增多,总剖宫产率仍呈缓慢下降趋势。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逐渐退居二位,瘢痕子宫逐渐上升并成为首位,瘢痕子宫成为阻碍经产妇剖宫产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

最后,针对目前情况张教授建议开展健康教育,协调医患关系,推进助产技术应对剖宫产指征变化。另外指出继续控制剖宫产率较高地区,巩固剖宫产率得到控制地区的效果,提升剖宫产率较低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防止过度上升。最后希望开展剖宫产潜在影响研究,差异化政策研究,差异化适宜水平研究(不同地区、生育政策调整)来改善剖宫产现状。


程蔚蔚教授:疤痕子宫妊娠期管理及分娩方式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程蔚蔚教授, 与我们分享了疤痕子宫妊娠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

“二胎”政策开放,面临这高龄、高危、疤痕子宫孕妇增多,这是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妊娠可能面临疤痕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子宫破裂等风险,并且指出了上述风险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疤痕子宫孕妇孕期管理,她首先强调了孕前的咨询与评估,了解子宫瘢痕的连续性,如有缺损必须了解缺损处肌层厚度和子宫浆膜层的连续性。其次,重视疤痕子宫孕妇早孕期的评估,特别提到了疤痕妊娠的超声诊断标准以及相关治疗。然后,强调妊娠中晚期应进行严格的孕期检查,尤其是前置胎盘,要警惕胎盘植入的可能,需要定期监测子宫下段有无压痛,超声监测子宫下段厚度。最后着重讲解了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选择,必须严格把握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终止妊娠的时机;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在手术前必须准备抢救预案,强调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程蔚蔚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为在做的产科医生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令在座的医生受益良多。


生殖免疫论坛


Heyu Ni教授:流产与出血性疾病:人体和动物免疫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启发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圣迈克医院血液学、肿瘤及免疫疾病研究平台中心主任Heyu Ni教授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这一视角,独特阐述了血小板免疫学在自然流产等疾病的研究。

Ni教授首先介绍了血小板的多功能性,提出血小板在炎症/免疫中的作用,并以形象的动画向我们展示了血小板在止血、凝聚及参与炎症发应中的动态形态变化。血小板质膜糖蛋白GP1bα及整合素β3在血小板聚集中发挥重要通路传导作用,因此Ni教授据此提出如有抗体靶向这两种受体将会导致自身免疫性及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比如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NAIT)。

FNAIT有一定自然流产率,但其导致颅内出血的机制不明。Ni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成功构建了敲除整合素β3、GPIbα或FcRn的FNAIT小鼠模型,通过进一步深入挖掘,发现母体抗胎儿GP1bα导致非典型FNAIT如自然流产等,掩盖了anti-GP1bα相关性FNAIT的发生率,为揭示FNAIT相关自然流产提供了新观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及anti-FcRn能够阻止母体抗胎儿GP1bα导致的自然流产,这为其治疗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而FNAIT颅内出血则与anti-整合素β3相关。

Heyu Ni教授的精彩演讲层层递进,深化了大家对血小板免疫学的理解,并为生殖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Xingxing Zang教授:聚焦新型免疫卡控点

免疫卡控点(immune checkpoint)是免疫学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热点。来自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Xingxing Zang教授就这一研究热点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Zang教授首先介绍了T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共刺激/共抑制信号通路,讲述了几组介导免疫调节的重要分子:B7及CD28家族分子B7-1/B7-2/CD28/CTLA-4、B7h/ICOS以及PD-L1/PD-1等,它们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及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以此为靶点的阻断治疗也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卓著疗效。同时,组织局部表达的免疫卡控点具有组织特异性作用,可能是导致靶向卡控点治疗产生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B7家族共有13种成员,Zang教授实验室发现了其中3种。随后,Zang教授重点讲解其发现的新型B7x通路,B7x在人体13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而靶向B7x也为此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策略。Zang教授同时介绍了B7家族最新发现的成员HHLA2(B7y)以及另一免疫卡控点Tim-3。

免疫卡控点的发现为寻找新的生物标记及免疫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Zang教授也指出,挖掘新的免疫卡控点将进一步为免疫相关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紊乱及移植排斥等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


李大金教授:母胎免疫耐受机制

母胎免疫调节是国际生殖免疫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973首席科学家、美洲生殖免疫学研究杰出成就奖获得者李大金教授,就母胎免疫耐受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进行了详细讲解。

会上,李大金教授首先介绍了母胎界面功能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协调作用,形成有利于正常妊娠的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环境。而滋养细胞在这一界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训导母胎耐受。滋养细胞能够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XCL12、CXCL16及TSLP等募集外周免疫细胞到达蜕膜局部,并同时调控免疫细胞功能,上调免疫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最终形成母胎耐受微环境,证明了滋养细胞训导母胎耐受的关键作用。

李教授讲解深入细致,语言幽默,用一个个生动的比喻讲述复杂的基础研究,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李教授同时指出,母胎界面耐受机制的研究不仅为妇产科领域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常见疾病发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平台和切入点,还将为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魏海明教授:蜕膜免疫微环境NK细胞促进胚胎发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魏海明教授为我们阐释了蜕膜局部NK细胞在母胎界面的关键作用。魏教授以最新研究发现的不同组织驻留NK细胞的组织特异性表型及功能为开场,重点介绍了其发现的蜕膜局部CD49a+ Eomes+ NK细胞亚群在早孕期母胎界面的微环境中维持并促进胚胎发育及胎儿生长的调节作用。魏教授发现蜕膜局部存在的CD49a+ Eomes+ NK细胞亚群具有分泌促生长因子(GPF)的能力,包括多效生长因子、骨胶原和骨桥蛋白等。这种分泌GPF的NK细胞亚群如出现数目减少或功能异常,将不利于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相关的转录因子Nfil3能够影响这群蜕膜NK细胞亚群的功能和数量。HLA-G-ILT2-KIR2DL4轴可增强该NK亚群的功能,促进其分泌促生长因子。

魏教授的研究发现了蜕膜局部NK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新功能,通过转输这类NK细胞亚群达到逆转受损的胚胎生长并重建适当的局部微环境的作用,这为早期妊娠微环境的维持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王雁玲教授:蜕膜NK细胞与滋养细胞互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生殖病理研究组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雁玲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胎盘发育及妊娠适应性调控的分子机理,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子痫前期和复发性流产等重大妊娠疾病的相关发病机制。

在生殖免疫分论坛上,王雁玲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蜕膜NK细胞滋养细胞互作研究”的研究进展。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母胎的多层次对话,强调了胎盘参与母胎对话的重要作用。接着从母胎界面的免疫细胞类型、母胎界面多细胞动态互作等方面进行前沿知识的介绍。随后着重介绍了蜕膜NK细胞(dNK)特性、蜕膜NK细胞与滋养细胞的互作,强调蜕膜NK细胞在母胎对话中的重要作用。王雁玲教授团队发现蜕膜NK细胞可通过IL-8和HGF调控滋养细胞的侵袭。此外,其研究团队通过建立人滋养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三维互作模型,发现蜕膜NK细胞通过VEGF-C和HGF调控滋养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互作,并诱导滋养细胞向血管内皮型分化。这些研究成果为未来深入解析妊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妊娠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杜美蓉教授:外周血Tim-3+ NK细胞介导母胎免疫耐受,预防妊娠失败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杜美蓉教授主要从事母-胎免疫调节机制相关研究。杜教授进行了以“Peripheral Tim-3+ NK Cells Induce Maternal-Fetal Immune Tolerance and Prevent Pregnancy Loss”为题的学术汇报。

杜美蓉教授首先介绍维持正常妊娠母胎耐受的四个重要方面:1)胚胎来源的滋养细胞表达非经典的MHC分子,传达抑制信号;2)妊娠过程中TH1/2-Th17/Treg平衡的维持;3)蜕膜免疫细胞独特表型特征;4)母胎局部免疫调控作用。随后介绍了Tim-3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介绍Tim-3+ NK细胞在早期妊娠过程中的研究发现。其课题组发现Tim-3+ NK细胞在早孕期比例较高,通过比较外周NK细胞和蜕膜NK细胞中Tim-3表达的差异、研究Tim-3对外周NK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发现Gal-9/Tim-3下游信号通路对外周NK细胞的调控作用,发现Tim-3+ NK细胞在维持正常妊娠起到重要作用。随后其课题组发现与正常NK细胞相比,复发性流产患者的Tim-3+ NK细胞杀伤功能受损,而其Tim-3- NK细胞则无差异。而在体内研究中,阻断Tim-3可引起小鼠妊娠失败,并抑制NK细胞的成熟。这些精彩的研究成果对临床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新的思维,这一领域仍待深入研究。


超声论坛


Simch Yagel教授:关于胎儿心前静脉系统你所要知道的

以色列Hadassah-Hebrew 大学医学中心妇产科主任,1992年建立该大学医学中心妇产科超声部并担任主任至今,1994年成立以色列妇产科研究实验室,创立超声协会以及以色列胎盘研究协会并曾担任主席。在Lancet,Science, Nature Medicine, JCI等前沿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并著有《胎儿心脏学》。Simch Yagel教授作为妇产科超声专场的开场嘉宾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超声检查胎儿静脉系统常用的三个切面以及四种静脉系统异常:主静脉系统异常、脐静脉系统异常、卵黄静脉系统异常和肺静脉系统异常中的前三种。Simch Yagel教授认为静脉系统的大多数异常是罕见的,一些为孤立的异常,如持续性右脐静脉可能无症状。然而,异常静脉解剖可能具有严重的后遗症,例如静脉导管发育不全或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在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情况下,需要彻底评估静脉系统以排除相关病变;在子宫内生长受限(IUGR)或其他胎儿窘迫的情况下,静脉系统的脉冲多普勒成像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Simch Yagel教授首先从胎儿静脉系统的胚胎学理论讲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静脉系统正常和畸形的胚胎学成因以及相应的超声图像表现。Simch Yagel教授提出胎儿静脉系统扫查的三个切面包括:a,腹部横切面显示门静脉的各分支;b,腹部横切面显示肝静脉三分支的“三叉戟征”以及c,显示动脉导管的纵切面。当在这些切面发现异常时,配合使用四维高分辨率能量多普勒成像(HDPFD)将有利于直观全面地检查出相应的静脉系统畸形。Simch Yagel教授强调,虽然该三个平面并没有纳入中孕期胎儿畸形筛查的部分,但是对于妇产科超声医师特别是附属医院的医师来讲是应该了解并掌握的一部分。


陈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及围产期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围产期先心病诊治中心陈笋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CHD)及围产期管理。陈教授主要从胎儿CHD诊断的价值、诊治现状、高危因素、诊断方法、随访和围产期管理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陈教授重点介绍了胎儿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畸形和全面功能评估的作用,并指出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的必要性,时间和频率由特定畸形的严重性、宫内进展、是否伴发胎儿心力衰竭等决定。陈教授还介绍了胎儿CHD的产前咨询及围产期管理,并分享了相应病例及处理方案。陈教授认为须对参与胎儿CHD筛查工作的医师进行CHD专业知识强化训练,建立胎儿心脏病诊疗咨询中心,多学科协作完成产前CHD诊断和咨询,科学规范对CHD分级处理,已实现胎儿CHD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


任芸芸--法洛四联症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复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超声医学专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及妇产科学组组长任芸芸在此次论坛为大家带来法洛四联症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精彩讲座。

众所周知,胎儿心脏超声一直是产前超声诊断的重点和难点。而法洛氏四联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其中约1/3合并心外畸形和染色体异常,预后主要取决于有无合并染色体异常(常合并T13, T18, T21, DiGeorge综合征)及肺动脉管径的粗细。诊断要点为: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以及严重程度、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骑。针对诊断中的难点,任主任以生动的示意图及多个病例为大家解读了法洛氏四联症的诊断技巧及诊断思路。肺动脉瓣环内径小于主动脉瓣环50%或出现动脉导管反流,出生后会导致严重缺氧。针对法洛四联症可以呈进行性发展的情况,她着重指出了在胎儿心脏超声中随访法洛氏四联症的重要性。另外她还强调:四腔心切面对于法洛四联症的筛查意义有限。因为除非室间隔缺损很大,否则超声下四腔心切面可能完全正常。由于部分法洛四联症具有异常征象不明显这一特点,造成即使是技术熟练的超声医师在产前超声诊断中也极易漏诊,所以在产前诊断中,探寻法洛四联症漏诊的原因非常重要。


吴青青教授:胎儿超声异常与胎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吴青青教授从控制出生缺陷讲起,作为妇产科超声医师都知道胎儿畸形种类繁多、机制复杂,可伴有遗传物质的改变。胎儿结构的异常往往伴随这染色体风险率明显增高。针对21-三体、18-三体以及13-单体的NIPT的应用提高了染色体筛查的灵敏性,大大减少了有创产前诊断的假阳性人数。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检测出非整倍体,但是对于染色体基因组发生重排而导致基因组大片段拷贝数增加或减的微缺失和微重复却无法诊断,对染色体全基因组进行检测的微阵列(CMV)能检测除微小片段缺失或扩增(片段长度>300Kb),被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和美国母胎医学学会推荐适用于产前超声检查异常的胎儿。


以上内容由姜婷、张姣、段忠亮、侯新新、魏春燕、赵凡桂、章艺群、吴淑道整理,特此感谢各位老师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