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妇女健康与生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本次论坛包含第十九届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学习班、第十一届危重疑难母胎疾病诊治研讨会、妇科肿瘤与病理-基于新进展与争议问题的临床病理及病例讨论实践学习班、临床助产实践研讨班、辅助生殖技术护理管理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等精彩学术内容,旨在与广大妇产领域同道分享成果,交流经验,推进中国妇女健康与生育安全的发展。

妇产科在线现场为大家带来精彩内容拾撷。以下是会议首日各分会场的精彩学术内容。


危重疑难母胎疾病诊治分会场

赵扬玉教授:《产后大出血与多脏器功能损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首先为大家带了《产后大出血与多脏器功能损害》,赵教授首先就产后出血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包括产后出血、难治性产后出血和严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等继而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需要对于产后出血早识别、早诊断。出血速度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赵教授指出,积极治疗后则能好转,最后赵教授表示,二孩政策开放后高龄产妇增多多,我们应不断拓展知识,提高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水平。


刘彩霞教授:《多学科合作在胎儿医学中的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彩霞教授分享了《多学科合作在胎儿医学中的应用》,刘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胎儿医学发展的历史及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胎儿医学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如减胎涉及到医学伦理学,孕期抑郁症涉及医学心理学,遗传病的预防、产前咨询涉及医学遗传学。刘教授介绍了产前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和遗传学方法,包括超声、X光、MRI、胎儿镜、核型、FISH、MLPA、PCR、芯片、测序等,这些对于胎儿结构异常的发现非常有意义。胎儿治疗的方法包括开放式胎儿手术、胎儿镜、射频消融、宫内介入治疗、产时胎儿手术、药物治疗、干细胞、基因编辑等,刘教授指出,在对于胎儿的诊断治疗中,多学科专家会诊的意见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规避一定的风险。


马润玫教授:《高龄妇女与生殖健康》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马润玫教授就《高龄妇女与生殖健康》发表主题报告,马教授表示,2016年是产科非常艰难的一年,二胎政策开放,高龄产妇分娩率增加,仅昆明五华区的年分娩数就高达2.5万,但值得高兴的是辖区户籍0死亡。马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两例高龄凶险性前置胎盘病例的救治经验,介绍了高龄妊娠的特点:心理和社会压力更大、出生缺陷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增加、胎死宫内风险、产科并发症风险增加。随着年龄增加,不孕症发生率增加,辅助生殖需求也开始增加。马教授强调,在辅助生殖之前应仔细评估患者情况,因高龄、辅助生殖本身均有妊娠风险,而寻求辅助生殖的高龄妇女又增加了辅助生殖妊娠的风险。


刘俊涛教授:《妊娠合并SLE母婴不良结局监测》

北京协和医院刘俊涛教授分享了《妊娠合并SLE母婴不良结局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育龄妇女。虽然近年来对SLE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许多SLE患者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但妊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因此仍然将妊娠合并SLE划为高危妊娠。


杨孜教授:《硫酸镁在真实世界临床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杨孜教授分享了《硫酸镁在真实世界临床中的应用》,硫酸镁最早用于子痫抗惊厥药物之一,1906年始见报道,目前研究显示治疗和预防惊厥及预防惊厥复发疗效优于其他镇静药。杨教授指出硫酸镁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包括临床如何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方法及剂量等。硫酸镁可提高母体及胎儿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加子宫胎盘流血量,改善胎儿-胎盘功能,但杨教授表示,硫酸镁临床应用其应警惕其副作用,她强调防副作用是根本,如何用是关键。


刘建蒙教授:《产科临床研究中的流行病学方法》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建蒙教授分享了《产科临床研究中的流行病学方法》,刘教授介绍了产科临床研究的优劣势,科研设计的核心知识,他指出应全面了解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并阐述意义,引出目的,使科学性与可行性对立统一。并表示研究的设计、实施、整理分析与总结三个阶段非常重要。


刘凯波教授:《北京市出生缺陷现况及防控情况》

北京妇幼保健院刘凯波教授分享了《北京市出生缺陷现况及防控情况》,刘教授首先讲解了中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现状,2012年《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指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6%,2014年全国活产数为1684万,出生缺陷发生总数约为95万。并对北京市目前对于出生缺陷作出三级防控工作进行了介绍。


王伽略教授:《子痫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选择及复发抽搐预防和处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伽略教授分享了《子痫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选择及复发抽搐预防和处理》,子痫每次发作都是对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沉重打击,各国指南均提倡一旦发生子痫,应尽早终止妊娠。对于远离足月的产前子痫,在促胎肺成熟与立即终止妊娠的选择上,王教授以实际病例为例进行讲解,她认为病情平稳早发的产前子痫可以延迟分娩。


孙路明教授:《胎儿医学咨询的科学和艺术》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孙路明教授分享了《胎儿医学咨询的科学和艺术》,胎儿医学咨询的定义为个体或家庭面对可能或已存在的胎儿疾病时,为他们提供相关专业信息,帮助他们达成共识,在生育选择上做出恰当的知情决策的过程。孙教授认为,“科学”的咨询包括全面的基础核心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能够解读文献的能力。在对患者的咨询过程中应遵循非引导性原则,尊重患者自主权。


孙丽洲教授:《胎儿水肿的分析思路与临床处理》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丽洲教授分享了《胎儿水肿的分析思路与临床处理》,孙教授介绍了胎儿水肿的定义、分类及非免疫性水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评估、产科并发症及预后。胎儿水肿是胎儿体内一种病理性液体聚积状态,可通过孕期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超声发现胎儿体内至少两处的异常液体积聚可诊断胎儿水肿,包括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胎儿全身性皮肤水肿( 皮肤厚度>5mm) 。胎儿水肿分为免疫性与非免疫性两种,非免疫性的发病机制包括,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血浆渗透压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静脉回流受阻。但孙教授指出,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的病因复杂,临床处理和预后均取决于病因。病因可治疗的胎儿预后较好,如胎儿心律失常、微小病毒B19感染。在24周前诊断的胎儿水肿大约一半有染色体异常,预后很差。


陈倩教授:《超声在胎儿医学中应用的新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分享了《超声在胎儿医学中应用的新进展》,超声检查作为无创性辅助检查方法是围产保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其价值得到了专业人士和孕妇的共同认可。在产科方面,主要是利用超声进行胎儿状态的评估,不仅是结构性扫查,而且对胎儿血流、胎儿附属物以及孕妇血流都可以进行动态的评估。通过定期动态的超声检查提高围产保健的质量。近年来胎儿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陈教授就超声在胎儿医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超声目前主要是关注胎儿结构异常的检出、进一步产前诊断、预后评估以及宫内治疗,并尽力趋向超声诊断及评估的前移。在胎儿结构评估方面,介绍了妊娠11-14周早期超声筛查的重要性,对于重要器官系统进一步超声评估规范更提高了胎儿结构异常的检出率。胎儿预后的评估,主要应用在肺囊腺瘤、膈疝、心功能异常、骶尾部畸胎瘤等。双胎妊娠的临床管理,主要是建立在超声检查对绒毛膜性、羊膜性的判定评估的基础上。此外,超声在介入性产前诊断及治疗中具备引导定位及随访的功能。


陈敦金教授:《新的产科质控体系——借鉴与“中国制造”——我的一点思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分享了《新的产科质控体系——借鉴与“中国制造”——我的一点思考》,国家卫计委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仍然较高,孕产妇死亡率地区差异较大,死因顺序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肺炎等。对此,陈教授表示,基于这些情况应对产科医院建立产科质控体系并进行分级管理。


余艳红教授:《高龄妊娠对母儿健康影响及孕期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

南方医科大学余艳红教授分享了《高龄妊娠对母儿健康影响及孕期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余教授根据广州市三甲医院的大数据分析了,高龄妊娠对母儿健康影响,对妊娠期并发症病种及发病率分析得出,胎膜早破、GDM、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子痫前期是最常见5大妊娠期并发症,而GDM、多胎妊娠、巨大儿、胎盘相关并发症在高龄组显著高于适龄组。


王雁玲教授:《胎盘相关疾病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分享了《胎盘相关疾病的研究》,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特有的临时性器官,对母体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14年6月美国NIH启动为期10年甚至更长期的“人类胎盘研究计划”,迄今人们对小鼠胎盘滋养层细胞谱系分化调节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并成功建立了小鼠滋养层干细胞,但依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难题。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对生理和病理状况下胎盘结构、发育、功能进行实时动态描述,如何通过胎盘相关的研究,鉴定妊娠疾病早期预测和诊断的分子标志、发展靶向胎盘的妊娠疾病干预策略,这些方面的研究布局对全面提高人类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乃至终生的健康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杨慧霞教授:《瘢痕子宫妊娠的相关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分享了《瘢痕子宫妊娠的相关问题》,瘢痕子宫再妊娠后存在瘢痕部位妊娠(CSP),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病率增高,子宫破裂率高。因此对于瘢痕子宫,我们应从孕前及孕期系统化管理,包括对于孕前剖宫产切口憩室诊治,瘢痕部妊娠早诊断及处理,子宫破裂早识别与处理及建立VABC评估体系及应急措施和流程。杨教授介绍了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超声诊断特点。对于瘢痕子宫的治疗,杨教授分享了多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总结经验,停经7周内CSP患者,MTX治疗后超声引导下清宫不增加术中出血;清宫术中发生活动性出血,可行Foley导尿管行腹腔下段水囊压迫止血或立即行UAE。在CSP预防方面,强调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尽量降低剖宫产率,尤其无医疗指征剖宫产。剖宫产手术技巧和术式选择非常重要,术中认真缝合子宫下段切口,保证子宫峡部内膜层连续防止子宫内膜缺陷愈合,为减少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发生,提倡子宫下段双层缝合。同时、介绍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诊断及临床处理;如何结合术前影像学特征,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最后结合临床及文献介绍了子宫破裂的预防及早期识别和处理。



临床助产实践与能力提高分会场



漆洪波教授:《2016年阴道手术产的指南解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分享了《2016年阴道手术产的指南解读》,2016年8月,新的阴道手术产指南发布,过去20年,剖宫产率上升,阴道手术产率下降,其原因为针对产钳助产的诉讼增加、针对产钳不好的宣传、剖宫产安全性提升、接受产钳助产训练的医护人员减少。漆教授对于新指南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包括阴道手术产的适应症、相对禁忌证、注意事项手术助产准备等,第二产程延长:4-3-3-2小时,胎儿窘迫,母体因素需缩短第二产程是阴道手术产的适应症,胎头位置不佳,需旋转胎头大于45?方能行助产,中位产钳或胎头吸引,早产儿为相对禁忌症。而需要注意的是大的产瘤形成及胎头变形,有时很难确定胎头位置,当确定胎先露位置较困难时,“低位产钳” 可能是 “中位产钳” ,随时准备紧急剖宫产,分娩镇痛的重要性。


刘兴会教授:《严重产后出血的输液输血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教授分享了《严重产后出血的输液输血管理》,刘教授表示,制定严重PPH输液输血管理规范的目的在于恢复血容量、保证组织氧供、纠正凝血异常、维持内环境稳定。其方法在于多学科协作管理(麻醉和重症专科医生主导)、准确评估和严密监测、早期快速补液,尽早输注血制品。评价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呼吸、尿量、体温等、血液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指标(PT/APTT/Fg)及电解质。关于严重PPH时液体应如何复苏,刘教授列举了我国大量输血指南及英国RCOG201年产后大出血管理指南中推荐的内容及产后出血输液方案,建立快速有效的液体复苏静脉通路可防止患者发生因血容量不足而导致致命性的多器官衰竭。刘教授强调,早呼救、早评估、早复苏、早止血的“四早方案”是避免孕产妇死亡关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李葆华主任分享了《发展护理专业、保障临床安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分享了《产后出血液体复苏》,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陆虹教授分享了《中国助产专业建设与国际化发展》,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熊永芳教授分享了《产时非药物镇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子莲教授分享了《未足月异常胎心监护的判读与处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朴梅花教授分享了《新生儿症状早期识别》,浙江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徐鑫芬教授分享了《助产质量控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马彦彦教授分享了《剖宫产争论焦点的探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蔺莉教授分享了《产科栓塞性疾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护理部罗碧如主任带来了《科学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长刘鹭燕带来了《助产士规范化培训项目经验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长倪胜莲带来了《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最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伽略教授进行了《新生儿复苏团队演练》。




妇科肿瘤与病理分会场



梁华茂副主任医师主持妇科肿瘤与病理分会场开幕式

 

林仲秋教授:2017 NCCN 子宫内膜癌指南解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林仲秋教授为大家讲述了“2017 NCCN 子宫内膜癌指南解读”。林教授首先从非保留生育功能、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两方面分别解读了影像学检查和随访原则。然后,林教授解读了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及评估原则,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或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指征和原则,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和术后治疗原则,晚期、复发患者的激素治疗、化疗原则等方面内容,并从肿瘤局限于子宫、肿瘤侵犯宫颈、肿瘤超出子宫外三方面讲述了不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的初始治疗及术后补充治疗。其中,I期患者术后处理结合分期、组织分级和高危因素,术后放疗要尽早开始,最好不要超过术后12周;II期患者术后处理需要结合手术方式和组织分级,但不需考虑高危因素。最后,林教授对如下目前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存在的争议问题:术前如何评估肿瘤侵犯宫颈及处理、分期手术中淋巴结切除的指征、术后是否激素替代等进行了解析。

 

王玉湘主治医师: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意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王玉湘主治医师讲述的是“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意义”。首先,王医师为大家介绍 了SIL、“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表面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具体含义。然后,王医师讲述了FIGO、SGO分别对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定义、治疗差异、生长方式、“深度”和“宽度”的测量、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病理报告形式。其中,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生长方式包括出芽、迷芽和融合性(不被SGO计入)。王医师还指出,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报告要包括合理使用准确测量、详尽描述、仔细辨认、认真查看、同时关注六大方面,尽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刘岩主治医师:宫颈腺癌治疗及预后的精准分流-相关病理参数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刘岩主治医师讲述的是“宫颈腺癌治疗及预后的精准分流-相关病理参数进展”。刘医师首先分析了浸润性宫颈腺癌的组织学分类(WHO)、FIGO分期和预后,然后结合图像形象的解说了浸润性宫颈腺癌的Silva分型、Silva分型与早期宫颈腺癌的分流、Silva分型与FIGO分型的异同点等内容。

 

吴小华教授: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证据与争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讲述了“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证据与争议”。吴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研究显著的文献。由此可见新辅助化疗有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方便手术治疗,局限淋巴结转移,降低术后的危险因素等优势,同时,新辅助化疗能否改善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动脉介入化疗效果好还是静脉化疗好等方面亦存在争议。且现在大家还有很多疑惑,如术前新辅助化疗的适用人群?最佳化疗方案?反应评价标准?如何判定术后肿瘤的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如何选择?如何达到经济效益?等。吴教授结合大量研究文献为大家讲解了上述问题的困惑及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作用。

 

向阳教授:妊娠期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诊断与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阳教授带来的讲座是“妊娠期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诊断与处理”。随着宫颈癌的年轻化,妊娠合并子宫颈病变成为妇产科关注热点。向教授主要从妊娠期宫颈病变诊断中的问题、妊娠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处理、妊娠期子宫颈癌的处理及妊娠期宫颈癌延迟治疗问题等3方面展开讲解。其中,向教授指出决定妊娠期宫颈癌治疗的因素包括肿瘤分期(大小)、淋巴结状态、病理分型、妊娠孕周、孕妇本人意愿,并需要分析对于母亲(化疗失败导致疾病的进展或者转移的风险)和胎儿的风险(早产,目前缺乏对于化疗药物安全的强有力的证据),并让患者了解目前存在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耿力教授:阴道镜检查的陷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耿力教授讲述了“阴道镜检查的陷阱”。耿教授结合3个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了阴道镜检查中存在的三大陷阱和应对方案:宫颈管内病变漏诊可行阴道镜+HPV+ECC联合检查;对于阴道镜检查不满意的,完整暴露并重点检查转化区;联合ECC检查有助于避免腺上皮病变漏诊。

 

梁志清教授:腹腔镜保留神经的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术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梁志清教授讲述了“腹腔镜保留神经的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术”。手术中保留神经最早由日本人提出,梁教授首先结合绘图、手术图片生动形象的讲解了盆腔神经的走行分布。然后,向大家普及了保留神经的妇科手术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科肿瘤团队在Fuji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技术——“间隙解剖法”的腹腔镜手术策略。此外,梁教授还先后讲解了保留神经的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策略、手术路径及手术的适应症和选择。最后,梁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腹腔镜手术视频。

 

凌斌教授: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争议

中日友好医院的凌斌教授讲述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争议”。首先,教授从医学模式的转换角度讲解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结合手术视频和哲学理念讲述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除等)手术方式、手术范围、手术途径中存在的争议,如:宫颈锥切对生育能力是否有影响、保留宫体的价值、宫颈还扎是术中还是术后等。最后,凌教授指出我们临床医师要注意手术中“保护的问题”。

 

陈春林教授:中国十年宫颈癌手术治疗现状调查及未来手术发展方向的思考(1538项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陈春林教授讲述了“中国十年宫颈癌手术治疗现状调查及未来手术发展方向的思考(1538项目)”。首先,林教授从手术收录覆盖情况、地域分布、年龄分布、手术类型的变革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十年宫颈癌手术治疗现状。然后,林教授从基于在体盆腔淋巴结三维重建的选择性切除、基于前哨淋巴结的选择性切除、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宫颈周围韧带的个体化切除、手术导航等方面讲述了对未来手术方式的思考。

 

王建六教授:肿瘤治疗决策:强调无瘤生存or注重生活质量

北京人民医院的王建六教授分享的讲座是“肿瘤治疗决策:强调无瘤生存or注重生活质量”。王教授在讲座的开始提出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是注重生活质量还是无瘤生存,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肿瘤治疗的原则包括无瘤原则、根治原则、综合治疗,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即治愈肿瘤、控制肿瘤、肿瘤未控,但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王教授指出,肿瘤病人首先是一个人,临床医生不能只考虑让患者生存下去,更应该注重患者术后生存的生活质量。且从国际来看,目前生存质量已经成为肿瘤临床试验和慢性病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另外,王教授结合盆腔廓清术的典型临床病例对肿瘤多脏器复发转移对患者生理功能和精神心理的影响给予了震撼人心的解说。

 

陆安伟教授:NSRH相关问题的思考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的陆安伟教授讲述的是“NSRH相关问题的思考”。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保留神经是一个有很多问题的手术,陆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了7个问题:NSRH的适应症是什么?NSRH的安全性?标准NSRH术式是什么?Q-M关于NSRH的分类手术是否正确?RT有NSRH吗?术中神经保留一边,还是两边?有无统一的术后评估方法?并对上述问题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指南、共识,给予了个人解答:NRSH对于IB1、IIA1是可行的,IB2、IIA应慎重,因此,选择合适的适应症NRSH是安全的;NRSH的标准术式要先精确,再简易;对于IB1期2-4cmRT患者,建议NSRH,NRSH术中神经保留一侧或两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用尿流动力学进行NRSH术后评估,没条件者用临床评估也可。

 

吴玉梅教授:宫颈腺癌的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吴玉梅教授对“宫颈腺癌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对宫颈腺癌的治疗策略、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

 

崔恒教授: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意义与合理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崔恒教授讲述了“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意义与合理应用”。崔教授指出,卵巢癌的新辅助化疗是有经验的妇科肿瘤意识高度怀疑病人为卵巢癌,但由于存在高风险合并症或疾病因素不适合立即接受手术,经组织病理学正式为大块病灶型的IIIc期及IV期的患者,可以先给予3疗程左右化疗,之后再进行初始的间歇性细胞减灭鼠,术后继续化疗。并先后讲解了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要点、必要性、与我国国情的相关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存在的争议等内容。

 

李秀琴教授:卵巢癌精准治疗探讨与思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李秀琴教授讲述了“卵巢癌精准治疗探讨与思考”。李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先后讲述了四大方面的内容:1.肿瘤的本质是系因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2.上皮性卵巢癌各组织病理学亚型及分子特征,3.上皮性卵巢癌的精准治疗实践与探索,4.高级别上皮性卵巢癌精准治疗分享。其中,李教授重点介绍了TP53突变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作用,并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典型卵巢病例的诊治经过。

 

吴小华教授:晚期(IIIc-IV)卵巢癌:个体化手术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讲述了“晚期(IIIc-IV)卵巢癌:个体化手术治疗”。晚期卵巢的治疗,不论是先手术还是先行新辅助化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R0。因此,为了达到卵巢癌治疗能够达到R0的目的,充分精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医师的手术技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教授用一卵巢癌病例的诊治经过,重点为大家介绍了FUSCC晚期卵巢癌术前评分系统,并详细介绍了CT评分和Fagotti腹腔镜评分。

 

赵霞教授:妇科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赵霞教授讲述了“妇科肿瘤免疫治疗进展”。免疫逃逸是肿瘤新增的重要特征。目前免疫治疗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免疫细胞疗法,包括LAK、TIL、NK、CAR -T、CIK等类型;第二种是免疫负向调节分子阻断剂,目前有CTLA-4、PD-1/PD-L1抗体等类型。赵教授重点对CAR -T定义、优势等做了精彩讲解。同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将是癌症的未来趋势。通过赵教授的讲解,又为在座各位妇科医师的妇科肿瘤治疗打开了一扇窗。

 

刘从容教授:“腹膜假粘液瘤”临床病理进展-妇瘤医生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的刘从容教授讲述了“腹膜假粘液瘤”临床病理进展-妇瘤医生应该知道的那些事。腹膜假粘液瘤(PMP)是指粘液性肿瘤所致的腹腔内粘液聚集、粘液具有特征性的再分布现象,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阑尾。该病发病罕见,临床表现特异,原发部位和肿瘤性质不定,粘液形式、聚集部位和方式多样。刘教授从粘液聚集、来源、再分布现象3方面系统解析了该病的定义。卵巢转移性粘液癌的原发部位主要在消化系统,卵巢原发性粘液性肿瘤的主要来源包括畸胎瘤、Walthards细胞巢、Brenner瘤、输卵管腹膜移形处。此外,刘教授还详细讲解了PMP粘液成分和生理病理意义、病理分级、治疗和预后。

另外,刘从容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盆腔高级别浆液性癌原发部位的认定原则”的讲座。主要讲述了卵巢癌二元论的修订和拓展、修订后卵巢癌二元发病模型、“输卵管伞端”再认识(粘膜与间皮交界处,属干细胞巢穴;输卵管炎症、卵泡液刺激;粘膜下丰富的淋巴管等)、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分子遗传学(BRCA突变和p53突变)等方面内容。

 

段华教授:子宫内膜癌宫腔镜特征与识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段华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癌宫腔镜特征与识别”。子宫内膜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宫腔镜诊断的优势包括可直视探查宫腔、更准确评价宫颈受累。子宫内膜癌宫腔镜下特征性改变包括:不规则的增生或占位、组织糟脆或坏死、异型血管。子宫内膜癌的特征性病变包括裸枝状血管;增生与血管怒张;增生与血管粗细不均/杂乱无序;增生与树枝状血管;增生坏死与异型血管;微小局灶增生与异型血管。此外,段教授还结合临床研究回答了膨宫与灌流可否造成子宫内膜细胞播散的临床争议。

 

孟元光教授:机器人卵巢癌手术的初步探讨

解放军总医院的孟元光教授讲述了“机器人卵巢癌手术的初步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内腕”的灵活性。孟教授结合解放军总医院妇科机器人卵巢癌手术的数据,和临床典型病例,对比分析了卵巢癌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的安全性、优缺点。并展示了机器人腹主动脉及骶前淋巴结清扫、阑尾切除、大网膜切除的精彩视频。并总结分析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临床价值,机器人在卵巢癌分期手术中安全可靠,手术效果同腹腔镜类似,较腹腔镜更有优势,且处理复杂手术更有优势。

 

黄向华教授: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治体会与思考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黄向华讲述了“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治体会与思考”。首先,黄教授提出了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卵巢囊肿,选择腹腔镜还是开腹?病理差异大,面对冰冻结果临床如何决策?单侧肿瘤是剔除还是切除?双侧肿瘤还能保留生育功能吗?交界性肿瘤,是否都要完成分期术?都要切除大网膜和阑尾吗?术后是否化疗?随访多久?然后,黄教授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系统的梳理了BOT临床特点、BOT生物学特性及病理特点、BOT分类、BOT的肿瘤标记物、S-BOT病理类型、各种类型粘液性交界性瘤的处理、冰冻诊断的准确性、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是否均需切除淋巴结、要不要切阑尾、要不要化疗等方面内容。

 

郭红燕教授:妇科化疗及相应消化道副反应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郭红燕教授讲述了“妇科化疗及相应消化道副反应管理”。化疗是妇科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妇科化疗的消化道副反应,尤其是CINV需要引起重视。郭教授指出数据表明CINV明显降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为顺利完成妇科肿瘤化疗治疗,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掌握止吐治疗方法。郭教授为大家依次讲述了CINV的模式与类型、解剖学、产生途径、参与CINV的神经递质、预防治疗等内容,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外指南对各种止吐药物(阿瑞匹坦、奥氮平)给予详细比较分析讲解。

 

徐冰副主任医师: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与卵巢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徐冰副主任医师讲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与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高发病,内异症恶变在1924年提出,至今仍存在诸多不明甚至误导信息。徐教授结合多个典型临床病例,详细讲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相关因素、检查诊断手段(MRI)、治疗方案(手术指征、方式)、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相关医学知识有了详细的了解。

 

梁华茂副主任医师: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争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梁华茂副主任医师讲述了“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争议”。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是指对一些特定的人群进行预防性的输卵管的切除,而不破坏卵巢组织。特定的人群包括具有卵巢癌家族史妇女、因某些妇科良性疾病需要切除子宫的妇女等。梁主任先后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卵巢癌的输卵管起源及发病机制,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的理论基础(干细胞理论、输卵管通道理论),卵巢癌的输卵管起源学说,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结扎的意义,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选择,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政策性变化、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梁主任的讲解大家对预防性输卵管切除的临床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除上述精彩讲座外,在肿瘤会场还有关于“宫颈癌?内膜癌?诊断与处理”和“卵巢交界性肿瘤复发与恶变”两场精彩的病例讨论。




以下为其他分会场学术盛况

生殖医学与辅助生殖技术一会场

生殖医学与辅助生殖技术二会场

辅助生殖技术护理管理及新进展会场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