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办的“红房子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已经进入第三天了,相信前两天的内容已经让大家应接不暇,今天的内容依然干货满满,现场学员学习热情也更加火爆,妇产科在线继续为大家带来乳腺及支撑学科分论坛今天的精彩内容。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育龄期女性乳腺肿瘤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研修班、以爱婴医院政策为导向的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中国产科超声检查指南》解读学习班、妇产科用药与风险管理论坛的精彩内容,名家携手,为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献计献策,现在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分论坛的精彩现场吧!


育龄期女性乳腺肿瘤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研修班


杨其峰教授:前哨淋巴结的精准解剖

山东齐鲁医院杨其峰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乳腺癌淋巴引流功能解剖与前哨淋巴结精准活检的精彩报告。目前,临床上对于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存在一些争议,主要在于其精准解剖定位与术中精准活检。杨其峰教授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他在大会上与大家分享了这方面的经验。杨教授指出,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淋巴结的数量需要根据实际的引流情况,而数量并不是刻板教条的。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背阔肌变异的病例中,该部分存在前哨淋巴结的转移,而这方面,国外很少有报道,他亲自实践的经验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发表了论文。另外,他发现在临床操作中,经常将前哨旁淋巴结一并切除,但实际上这些淋巴结很多情况下没有转移,过多的切除会造成不必要的术后淋巴水肿并发症。他的这一研究发现也将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不仅如此,他还在手术前创新性应用CT三维重建来标记淋巴管行径,以求更精准的解剖定位前哨淋巴结。他的精彩演讲,为在座医生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可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极大的反响。


王水教授:术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水教授发表了主题为术前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评估的精彩报告。近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已成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标准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保腋窝的效果,在取得淋巴结分期的同时,避免术后上肢功能障碍与淋巴水肿的并发症。但是,对于淋巴结转移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仍然是绝大部分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因此,术前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尤其重要。王教授指出,术前淋巴结状态的评估有利于精准筛选病例,提高手术的效率。他分别阐述了临床体检、PET-CT、MRI、超声造影对腋窝淋巴结评估的优势与相互间比较。尤其是MRI,对于不同加权图像上,影像学特点的改变,对淋巴结状态评判的特异性较强。此外,超声造影通过对于淋巴结血供的显影,可以很好地鉴别淋巴结的转移。与此同时,他分别概述了不同染料造影剂对于前哨淋巴结示踪的特点与前景展望。他的实践经验,值得乳腺外科医师的借鉴与应用推广。


Lee Eun Sook教授:乳房重建的韩国经验

外籍讲者,Lee Eun Sook教授分享了韩国乳房重建的临床实践经验。Lee Eun Sook教授来自于韩国国立癌症中心的首席专家,获得多项殊荣,在乳房重建领域有着权威的地位。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女性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乳房重建已经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对于合适的患者开展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不仅有利于重塑患者的良好体型,更有利于术后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乳房重建技术的掌握是新时代对于乳腺外科医生提出的全新要求。Lee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些较新的理念,包括,不断升高的预防性乳腺切除率,新辅助化疗后取得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豁免手术。其次,对于新辅助化疗后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结合自己中心的病例,做了随访分析。从韩国的乳腺癌发病趋势看,与中国呈现相似的趋势,从2012年起,乳房重建比例迅速提高,可能与医保的覆盖有关,而且以假体重建为重要构成。她分享了重建术中常见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她的演讲在现场引起强烈反响,学员们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积极提问交流,获益匪浅。


吴克瑾教授:育龄期乳腺癌患者生育意愿调查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吴克瑾教授做了主题为育龄期乳腺癌患者生育意愿调查的精彩报告。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以及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亦是育龄期发病人数和肿瘤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与其同时,我国以及众多发达国家的平均首次妊娠年龄普遍推迟,这样便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在诊断乳腺癌时尚未完成生育。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妊娠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吴教授指出,患者妊娠意愿与实际生育的落差,除了患者的观念因素之外,许多医务人员也存在错误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大量的临床证据提示,乳腺癌术后妊娠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而且,对胎儿、新生儿的结局没有显著的影响。患者的妊娠意愿转化为生育现实,需要医生与患者积极地探讨治疗前生育意愿、生育功能保护,专业的团队,紧密地配合,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消除患者错误的顾虑,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吴教授的演讲,引起了现场专家与学员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在这一领域,可以积极合作,发挥妇幼系统的优势与特色,做好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


邵志敏教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共识与争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共识与争议的精彩报告。前不久,中国抗癌协会制定了关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共识。今天,邵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这一最新共识的临床解读,对新辅助治疗的众多临床循征证据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在目前临床中,对于应不应该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后的保乳手术开展以及新辅助化疗后的前哨淋巴结活检等争议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邵教授指出,新辅助化疗需要开展,但是不能忘了初心。分子分型并不是作为新辅助化疗的绝对依据,对于早期可手术的患者,应对积极地开展手术。对于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患者,新辅助化疗是标准的治疗方式。对于HER2过表达或三阴性乳腺癌,可以考虑实行新辅助化疗。但是要积极评估疗效,当疗效不佳时,要积极地开展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他的精彩演讲,为参加此次学习班的学员梳理了思路,也为临床上规范化诊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王颀教授:超声优化乳腺癌筛查数据分析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颀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中国农村基于超声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数据分析的精彩报告。中国的乳腺癌筛查,不同于西方国家,这不仅与经济条件相关,也与人种的差异相关。对于经济较不发达,依从性较差的农村地区,乳腺癌筛查有着特殊一面,超声的筛查方式效果较好。但与此同时,这也依赖于建立一个优化的流程。今天,他在大会上与大家分享了这方面的经验。王教授指出,中国乳腺癌的筛查需要考虑到地区差异,资金的投入,基层超声医生的水平,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的投入需要更大。筛查的目标需要做到整体检出率的提高和漏诊率的降低。他希通过加强超声医师的培训,优化超声检查的流程,使得更多疑似患者能够进入下一步的筛查阶段以尽早明确诊断。他的精彩演讲,值得在场所有学员的思考,借鉴优化的超声筛查流程,提高筛查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并积极制定适应自身的诊疗筛查模式。


陈益定教授:中国BRCA基因检测的特征与现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益定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中国年轻乳腺癌 BRCA1/2、PALB2 突变特征与诊治现状的精彩报告。陈教授指出,中国人群乳腺癌BRCA1/2, PALB2胚系突变概率5~6%,<1%。中国人群的BRCA2基因的突变较西方人群高;其次,中国人群乳腺癌BRCA1/2 , PALB2胚系热点突变位点不同于其他国家,NGS测序十分重要,需要做全外显子的检测。再者,目前缺乏中国人群BRCA1/2, PALB2胚系突变的相关临床研究,只是参考欧美数据,需要积累我们自己的大数据。他提到,针对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实行预防性对侧乳腺放疗,预防性对侧乳腺切除,辅助治疗方面,对于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应用PARP抑制剂已逐步成为诊疗规范。他的精彩演讲,让在场的专家深有同感,体会到加强检测的重要性。其次,对于预防性乳房切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红霞教授:三阴性乳腺癌的分类治疗进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红霞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三阴性乳腺癌分类诊治进展的精彩报告。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依据分子分型开展。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疗靶点,往往以化疗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复发转移较早、预后差。尤其是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王教授指出,近年来的研究将三阴性乳腺癌做了进一步的分类,主要包括基底样型,免疫突变型,肿瘤干细胞型等。针对不同的类型,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分类治疗。铂类作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方案,效果优于紫衫类药物。而对于BRCA突变的患者,PARP抑制剂成为靶向治疗的新型药物。另外,对于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王教授团队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前期的数据,在会议中,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她的精彩演讲,向参会学员展示了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前景与方向,大家对基础临床转化研究也充满了兴趣,积极提问,场面热烈。


以爱婴医院政策为导向的产科医疗机构哺乳顾问师资培训学习班


丁焱教授:高级实践专科护士的角色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丁焱主任以母乳喂养团队为例,给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高级实践专科护士的角色”的精彩讲座。她分别向大家介绍了高级实践专科护士的定义、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高级护理实践的拓展思路。建议各医疗机构在院内开设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岗位时,需结合医院的大环境和实际需要,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接着,丁焱主任以母乳喂养专科团队为例,从团队组建、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和体系建立等多个层面介绍了医院母乳喂养高级实践专科队伍的成立与发展情况。最后,向与会者介绍了医院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设置、聘任与管理的相关举措。勉励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在妇产科护理领域发展好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团队。


王靖主任:产科护士眼中的成功母乳喂养十步骤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靖主任,在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产科护士眼中的成功母乳喂养十步骤”的精彩授课。她指出,母乳喂养的好处众所周知,中国虽然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爱婴医院,但母乳喂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临床上,护士是母乳喂养开展的最主要参与者,而现实中改变护士的观念和理念却困难重重。王靖主任还介绍了一项她近期开展的关于产科护士对“成功母乳喂养十步骤”看法的调查,调查发现:在对产科护士开展母乳喂养培训的过程中,普通的一对多的授课模式已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认真分析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当中。随后,她又以“产后2-3天,婴儿夜间吵闹,产妇需要休息可以添加配方奶粉吗”、“家庭不支持母乳喂养,护士该怎么办”、“喂养是家庭的自由,护士应不应该干涉”这几个关注比较多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最后,她还提出了要根据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实时调整培训和教育的内容,实打实地把护士教育这件事做好,这也引发了与会者深入地讨论与交流。


黄群主任:爱婴医院母乳喂养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黄群副主任护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爱婴医院母乳喂养策略”的精彩讲座。黄主任在讲座中指出,广泛开展母乳喂养的好处毋庸置疑,但目前中国母乳喂养的现状不容乐观,缺乏全程的专业支持是导致母乳喂养不能坚持的主要原因。她强调建立以孕期-产时-产后-社区为链的母乳喂养体系尤为重要,并以此为基础,与大家分享了母乳喂养的促进策略。同时,根据目前我国母乳喂养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黄群主任以母乳喂养门诊遇到的案例为切入点,提出了开展孕期教育,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建立沟通咨询电话等举措,以帮助产妇产后在家也能快速解决问题。 


汪吉梅教授:母婴分离早产儿的母乳喂养

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汪吉梅教授,在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上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 “母婴分离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的精彩讲座。汪吉梅主任首先以我国早产儿的救治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自身几十余年相关工作经验,向与会者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策略,主要包括病人宣教,母亲早吸乳早接触,提供增加母乳吸乳量的方法,初乳口腔护理,NICU袋鼠式护理,奶嘴及乳房的非营养性吸吮,NICU母乳管理,母乳强化剂规范使用,家庭参与式护理和出院前母乳喂养的再宣教等。该策略对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她针对早产儿母乳喂养过程中出现的体重增长不良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


赵缨副教授:围产期抑郁和母乳喂养混合管理模式的构建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赵缨副教授在乳腺及支撑学科论坛上带来了一场题为“围产期抑郁和母乳喂养混合管理模式的构建”的精彩讲座。她从围产期抑郁与母乳喂养的相互作用出发,分析了围产期抑郁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认为围产期抑郁是产后母乳喂养终止的高危因素。强调临床亟需构建改善围产期抑郁心理并给予母乳喂养个体化指导的混合管理模式。同时,她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临床上构建这一混合模式的经验。最后,赵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国内外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评估量表,为相关的临床科学研究理清了思路。


顾春怡主任: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如何开展临床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顾春怡主任,与大家分享了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如何开展临床研究的管理经验。她首先从高级实践专科护士的角色入手,向大家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高级实践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岗位管理情况,并提出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开展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她以母乳喂养为例,向大家介绍了高级实践专科护士是如何在临床上实施循证实践的。再以临床上开展助产士服务模式为例,向大家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高级实践助产士培养和实践模式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护理同仁在临床上开展母乳喂养科研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中国产科超声检查指南》解读学习班


蔡爱露教授:中晚孕期超声指南解析及病例分享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超声科蔡爱露教授作为产前超声专场第一位演讲者,与大家探讨了中晚孕期超声指南解析并做了病例分享。孕中期或孕晚期超声规范化检查是评估生长发育异常、结构异常、胎盘及羊水异常的重要阶段。通过所获得的正常头围/双顶径、腹围及股骨长等切面鉴别胎儿是否存在结构异常。结合多个图像展示,蔡爱露教授对比分析了各切面的正、异常表现。她指出,辨认异常表现的关键是了解中晚期孕周的正常超声表现,以及形成连续合理的扫查习惯。


罗红教授:胎盘异常的超声指南的解读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超声科主罗红教授对“胎盘异常的超声指南”进行了解读。罗红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正常胎盘的发生发展,胎盘的解剖、血供及胎儿循环。她指出,胎盘覆盖或靠近宫颈内口(距离宫颈内口<2cm)是孕晚期阴道流血的常见原因,应考虑到“妊娠风险”,增加超声检查的频次。既往有剖宫产史、有前壁胎盘合并前置胎盘时,应高度警惕胎盘植入的可能。出现阴道流血且超声下存在胎盘与肌层分离的证据,需要作为产科急症予以重视,排除胎盘早剥。


陈倩教授:多普勒超声对胎儿的评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发表了关于“多普勒超声对胎儿评估”的主题报告。孕妇-胎盘-胎儿是一个互相影响的整体。罗红教授讲解了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及静脉导管多普勒检查的技术要求,以及应用多普勒进行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及静脉导管取样的主要难点等方面内容。通过图像分析,陈倩教授指出,多普勒的应用是胎儿医学的重要突破;多普勒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深入了解胎儿及妊娠病理生理学;多普勒可在孕期使用,可以观察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作为筛查或诊断工具使用;中晚孕多普勒检查结果可提示胎盘形成异常,胎儿低氧血症、贫血及行将发生的心衰。最后,陈倩教授强调,操作者应熟练应用多普勒超声,从而更好地评价宫内胎儿的安危。


杨敏教授:超声造影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杨敏教授在产前超声论坛发表了精彩报告,探讨超声造影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杨敏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妇产科超声技术应用发展历程,其次讲解了输卵管通畅性的4种临床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讲述了3D/4D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适用范围及禁忌症。对于子宫疾病的超声造影诊断,可将子宫正常肌层作为参照物比对病变区造影剂增强、消退情况。最后,杨敏教授指出,随着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应用的指南越来越完善,超声造影将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信息。


栗河舟教授:双胎妊娠并发症的产前超声诊断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栗河舟教授发表关于“双胎妊娠并发症产前超声诊断”的主题报告。栗河舟教授讲解了常见的双胎妊娠并发症的超声诊断要点、超声随访频率、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最后,栗教授强调,制定双胎妊娠超声检查技术规范的目的是使超声医生能够规范地进行双胎妊娠超声筛查、并发症诊断及监测随访,及时将可疑或确定有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孕妇转诊至产前诊断中心,为双胎妊娠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持。


严英榴教授: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超声筛查

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专家严英榴教授发表了主题报告,报告围绕“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超声诊断”进行探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过程较长,故不同孕周胎儿脑部正常的声像图表现有所不同。严英榴教授剖析了头部筛查的正常及异常超声特征。她指出,超声需观察颅骨强回声环、观察颅内结构(大脑半球、脑中线、侧脑室、丘脑、小脑半球、小脑蚓部、颅后窝池等),结合多个图像展示,严教授对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进行逐一讲解。最后,严教授强调,在遇到异常表现或异常测值时,应继续完成扫查,在与家长沟通及最终转诊前,应多次测量予以确认。


周毓青教授:早孕期超声指南解析与病例分享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周毓青教授与大家分享了早孕期超声指南解析与病例。周教授主要对10-13+6周之间应如何评估孕龄和预产期,10-13+6周胎儿的正常超声表现及异常情况等进行了超声指南解析。她提出,孕妇应在早孕期进行超声检查,目的在于明确宫内妊娠、确定胚胎数目及孕龄;如果是多胎,需要判断绒毛膜性及羊膜性,还需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了解胎儿有无极其严重的结构畸形。如果能早期发现胎儿严重结构畸形,早期终止妊娠,能尽可能减少对孕妇及家庭造成的伤害。


任芸芸教授:胎儿腹壁及腹腔异常的产前超声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任芸芸教授作为本论坛的坛主,压轴与大家分享了胎儿腹壁及腹腔异常的产前超声诊断。任芸芸教授首先剖析了腹部筛查的正常及异常超声特征,强调需要观察胎儿腹壁、肝、胃、双肾、膀胱、脐带腹壁入口等。其次,任教授对常见的几种腹壁及腹腔异常情况进行了逐一讲解及图像展示分析(包括扫查平面、超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相关异常及预后评估等)。最后,任芸芸教授强调,只有在产科超声检查工作流程多个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切实有效的质量控制工作标准,才有可能提高胎儿出生缺陷的检出率和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减低误诊、漏诊率、减少医患纠纷。


妇产科用药与风险管理论坛


罗力教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药学指标政策解读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罗力教授作为特邀开场嘉宾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药学指标政策解读”的精彩报告。罗力教授长期致力于以健康服务领域大数据分析为主的卫生政策、规划和绩效管理循证决策研究,此次与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上述意见所提出的引导方向、操作原则、支撑措施及考核结果在各方面的应用。


吴文辉处长:最新药政管理相关政策解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吴文辉处长对最新药政管理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鼓励临床药学学科综合改革及临床药师转型升级,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药事管理,加快建立临床药学服务体系,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蔡卫民教授:抗肿瘤个体化用药与风险管理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高度异质性特征决定了精准医疗的重要性。复旦大学临床药学中心蔡卫民教授以精准医疗为切入点,阐述了抗肿瘤药物基因组学相关生物标志物,如药物代谢酶、作用靶点与转运体等,并以他莫昔芬、吉西他滨、紫杉醇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关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伊马替尼等为例分享了各类抗肿瘤药物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蔡教授特别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开展的“多基因网络调控作用下甲磺酸伊马替尼个体化用药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对临床一线标本进行采集和数据分析,验证得出CYP3A4 rs776706、NR1I2 rs3814055 两个基因与伊马替尼谷浓度相关,NR1I2 rs3814055基因与持续性水肿不良反应相关,并对患者提出个体化用药建议。蔡教授的精彩讲解让大家意识到精准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未来人类攻克肿瘤增添了信心。


郑彩虹主任:新生儿分剂量包装风险及管理现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郑彩虹主任在妇幼合理用药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知识及经验积累,并从事缓控释制剂及基因靶向技术研究。她从自身药事管理实践出发,介绍了分剂量包装管理现状,包括低剂量注射液稀释、粉末和颗粒分装、口服溶液临时配置等,指出不同国家或地区新生儿药品分包装SOP存在着差异。之后,郑主任展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分剂量管理流程及特色,并从辅料改进方面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很好借鉴。


卢晓阳主任:肿瘤药物治疗全流程安全管理

肿瘤药物具有双重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细胞也有一定的损害,带来某些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心肌毒性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卢晓阳主任分别从肿瘤药物治疗概述、使用过程风险评估、全流程安全管理实践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肿瘤药物治疗全流程安全管理。卢主任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为例,着重介绍了肿瘤药物全流程安全管理的实践操作,内容涉及组织与管理、选择与采购、药物储存、医嘱开写与转录、准备和发放、给药、检测等多重环节,并通过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进行风险评估,全面加强了大家对于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的意识,鼓励临床药师为肿瘤患者化疗安全保驾护航。


汤静主任:药物临床路径流程管理助力合理用药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最佳程序化、标准化医疗检查和处置流程,并把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性质量提高作为监控手段整合其中,用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药师作用以及如何反向助力合理用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汤静主任向大家分享了经验及成果。汤静主任首先指明临床药师在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可运用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向医务人员、患者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制订标准用药方案,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应与临床路径高效率、高品质和“减少医疗费用、合理运用资源”高度一致。随后,汤主任介绍了红房子医院目前开展的前置审方及事后点评、药学特色门诊、DRGs绩效考核平台用药监控模块等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教研成果,强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合理用药为核心”的重要性。最后,汤主任提出做好临床药学建设以及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的药学调剂工作,是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药学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万生主任:门诊合理用药信息化决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要,国家医政医管局颁布了《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种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陈万生主任为大家介绍了长征医院从全处方点评到全处方前置审核、全程药学监护的实施情况。长征医院从2012年4月起开始实施门急诊全处方点评,2016年2月起开始进行处方实时前置审核,并对非住院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监护,实现了医联体内药学服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复制。陈主任的精彩报告让各位药师意识到了药事工作的重要性。今后应着重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刘继勇主任:孕产妇恶性肿瘤的精准药物治疗

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妇女第二大死因,约每1000名孕妇中就有1名被诊断患有癌症,以乳腺癌、宫颈癌、黑色素瘤及淋巴瘤最为常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勇主任重点讲解了孕产妇合并恶性肿瘤的治疗思路,主要涉及以下5方面: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整体情况、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时机选择、化疗方案确定及相关伦理问题。孕产妇体内药物代谢特征决定了此类患者抗肿瘤治疗方案的特殊性。刘主任通过两例孕产妇合并恶性肿瘤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临床实际用药的决策过程,并着重强调了个体化用药的原则和意义。


汤静主任:基于闭环管理思维构建妇产科患者用药安全文化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汤静主任向与会者详细讲解了前置审方系统规则维护情况,主要包含对药品适应症、禁忌症、配伍禁忌、溶媒选择、剂量范围、过敏信息、相互作用、重复用药、药品浓度等规则的限制,另外结合妇产科医院特色增添专科规则,如妊娠/哺乳期妇女、新生儿、青春期少女、绝经后老年女性及肝肾功能损伤者用药剂量调整等。汤主任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新生儿用药角度介绍了妇产科用药安全文化,并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药物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与思考。最后,汤主任对前置审方、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门诊咨询、临床药物决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冀与展望,鼓励各位药学同仁在纠错中成长。


倪元峰副处长:创新学科人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倪元峰副处长向大家介绍了上海市医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分别从开展党委“一号课题”研究、发布促进科技创新实施意见、编制医学科技“十三五”规划、推进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在编制医学科技“十三五”规划方面,倪处长提出:要以科技引领、需求导向、制度创新、开放协同为基本原则,抓住重点,实施八大战略举措。在推进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倪处长介绍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与评审、上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规划设计、新百人/新优青培养计划再出发、智慧医疗项目遴选与启动、协同创新集群项目实施等主要工作。倪处长表示,学科人才建设是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下一步,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医疗单位的不断协作、共同努力下,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冯欣主任:妊娠、哺乳期患者用药风险评估管理

据统计,约44-99%的妇女在妊娠期间使用处方药,其中近45%的妊娠期患者使用过植物药,79%的孕妇平均服用3.3个药。当对药品用法用量不清楚或使用的药品为“孕妇慎用”时,逾六成妊娠妇女选择向医生和药师咨询,因此,用药标签的改进有助于医师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风险/受益做出决策,以更好地满足该类人群的用药需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冯欣主任就妊娠、哺乳期患者的用药现状及风险分析进行了介绍,并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技术策略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包括患者妊娠或哺乳身份识别、对医务人员实施限权管理、实施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育与培训等。


戴罡老师:妇产科临床药师论文选题与投稿技巧

论文选题与投稿一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关心的重点话题。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社戴罡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妇产科临床药师科研选题与论文投稿技巧。他首先提出:发表论文从选题开始,临床药师在论文选题方面应避免选题过大或选题无新意、研究病例不够典型、临床思维不足、用药分析肤浅等问题;在选刊方面,要尽量多地了解目标期刊的特点、流程等,做到投其所好,可优先选择以前发表过文章的期刊。戴老师还分别针对偏基础研究、偏临床应用方面研究及偏临床用药管理方面研究给出了具体的选刊建议。在论文撰写投稿方面,戴老师表示应避免文题不准确、写作格式不规范、文字能力不足、实验方法不完整、讨论不够深入等问题,努力撰写出具有创新性与引领性的、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实际需求的、内容突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好文章。


吴民淑主任:生物医药论文写作与发表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编审/期刊编辑部吴民淑主任向大家介绍了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技巧。吴主任按照写作顺序分别从文章大纲、结果、材料与方法、引言、讨论、摘要与标题、致谢与参考文献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指导与建议。她强调,结果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应高度归纳、合乎逻辑;材料与方法要写得完整、准确,具有可重复性;引言要重视逻辑性,按条理叙述背景知识、研究现状、未知领域、研究目的;讨论部分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与推理,表明自己的观点及课题的发展设想;摘要是全文的缩影,要精心撰写、具有吸引力,标题应简洁、准确、吸引眼球;参考文献应符合规范,建议使用Endnote软件。最后,吴主任还列举了容易被拒稿的论文常见问题,并给大家提出了提高专业英文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建议,听会者受益匪浅。

精彩瞬间


作者:陈宏亮 盛佳 梁爽 王萌萌 朱佳蕾 蔡琪 陈倩 杨敏

文字校审:李敏 杨石含

声明:本文由组委会供稿,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