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上午,第17届女性生殖免疫及相关疾病学习班继续展开精彩的学术讨论。早产分会场由珠海医院潘石蕾教授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道成教授主持。小编在现场为大家带来现场精彩报道。


【早产专题】

朱元方教授:再论宫颈环扎术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朱元方教授分享了“再论宫颈环扎术”。宫颈机能不全是引起中期妊娠习惯性流产及早产的常见原因,而宫颈环扎术是处理宫颈机能不全最有效的方法。朱教授详细阐述了预防性、应激性、紧急性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手术路径、方式和手术要点,并指出在没有明确指征时,经阴道手术更合理;而紧急环扎术可两倍减少34周前的分娩。另外,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对环扎后成功维持妊娠尤为重要,但手术存在风险,应个体化,全面咨询、决策并实施。


王谢桐教授:双胎妊娠其中一胎远离足月胎膜早破的处理

山东大学省立医院王谢桐教授分享了“双胎一胎儿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延迟分娩”。王教授详细阐述了母体、胎儿和新生儿并发症评估及保守治疗或立即分娩的处理对策。在胎儿状态的评估方面要重点监测绒毛膜羊膜炎羊水培养以及母血C-反应蛋白。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处理应采取个性化评估原则。延迟分娩要选择适当的病例,并做到充分知情同意,一定要排除延迟分娩胎儿的宫内感染。


李瑞满教授:如何把控彩超多普勒异常与医源性早产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瑞满教授阐述了“如何把控彩超多普勒异常与医源性早产”。母体、胎儿、胎盘因素以及羊水、脐带等都是引发医源性早产的原因,彩超多普勒是医源性早产的重要监测手段之一。李教授针对子宫动脉、脐动脉大脑中动脉、静脉导管和脐静脉的检测方法及各种临床症状对应的多普勒变化进行介绍,并重点讲解了各类检测的临床意义。


郑博仁教授:早产:预测、预防、预备

台湾长庚医院郑博仁教授分享了“早产:预测、预防、预备”。早产既往史、多胞妊娠、子宫宫颈失能是早产的三大风险因子,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可有效减损伤害。早产既往史与宫颈长度偏短是早产的重要预测因子,有紧密且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郑教授对各类早产情况给出对应预测及预备建议。并针对早产预测提出远景展望:阴道微生物组形态改善能否降低早产风险?但由于研究结果分歧,目前尚无定论。


冯玲教授:早产的感染因素及抗生素的使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冯玲教授分享了“早产的感染因素及抗生素的使用”。感染导致早产早已定论,宫内感染约占全部早产的25%-40%,在早产机制中冯教授重点介绍了“蜕膜时钟”学说。另外,胎盘有独立的菌群定植,胎盘的微生物群与早产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后,冯教授强调要重视GBS筛查及治疗,关键做到尽早、足量、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并适时终止妊娠。 


张卫社教授:辅助生殖技术与晚期流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卫社教授分享了“辅助生殖技术与晚期流产”。数据显示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约为40%,活婴率达到30%-35%,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ART后流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和BMI、控制性卵巢超刺激方案、周期类型、移植数量胚胎和囊胚卵裂期。张教授针对ART后流产的预防及处理进行深入探讨,并表示妊娠是一个连续性,阶段性,有明确结局要求的综合管理系统。


陈敦金教授:未足月胎膜早破-还有许多问题兼谈一点早产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分享了“未足月胎膜早破-还有许多问题兼谈一点早产问题”。陈教授首先指出中国医生在临床和书写病例中常碰到早产命名问题,因此早产定义亟待修改。另外临床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降低“不必早产”以及孕37-39周分娩发生率。针对高危因素靶点干预,产后对早产儿随访与指导。同时加强孕前及孕早、中期高危因素识别。


郑剑兰教授:早产的病因研究及进展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郑剑兰教授分享了“早产的病因研究及进展”。郑教授同样提到国内临床针对早产定义引发的各类问题,早产定义急需修改。早产可造成27%的新生儿死亡和各类近远期并发症。早产诱因较多,近年来针对早产发病机制提出各类新学说。郑教授对早产病因、发病机制、预测和手术及药物治疗特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详细讲解。


钟梅教授:D-二聚体在妊娠期的临床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钟梅教授带来了“D-二聚体在妊娠期的临床意义”。钟教授首先讲解了D-二聚体的来源、临床意义与常见的检测方法,并通过临床数据展示不同孕期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终得出目前推荐用于筛查正常人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并不适用于妊娠人群的结论。对于无高危因素且孕期及产褥早期无临床表现的孕妇,不推荐常规筛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排除VTE。最后钟教授强调判断是否存在血栓疾病应综合患者临床症状、高危因素、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单纯D-二聚体升高不应该作为抗凝指征。


牛健民教授:妊娠期代谢综合征与复发性流产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牛健民教授分享了“妊娠期代谢综合征与复发性流产”。牛教授指出GMS是特殊人群、特殊阶段的MS。GMS是可定义、可诊断,同时又是值得探讨的开放性科学问题。GMS可以导致血栓前状态、子宫内膜蜕膜化不良、黄体功能不足以及母胎免疫紊乱。血压、孕前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增加流产风险;但相对妊娠期单一代谢异常,代谢异常聚集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


至此,大会圆满结束,再次感谢各位教授的分享!


【精彩瞬间】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