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朴梅花教授:再认识濒死儿复苏策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朴梅花教授带来题为“再认识濒死儿复苏策略”的精彩学术报告。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初Apgar评分0-1分称为“濒死儿”,死亡率高,即使抢救存活者中14%-60%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因此从伦理、法律及复苏技能等方面考虑,濒死儿的复苏均面临着挑战。我国于2018年修定了《国际新生儿复苏教程更新及中国实施意见》,朴教授为我们解读了新指南,强调:团队、领导和沟通是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复苏时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是肺部正压通气,评估每个环节的有效性极为重要。通过几例濒死儿抢救案例,朴教授分析了救治失败的原因,指出成功复苏的条件包括:充分的准备、高效的团队、现场领导者及时和正确的判断以及需不断评估复苏的有效性。濒死儿的复苏程序不能墨守成规,应灵活掌握。需重视分娩前和分娩时的高危因素评估以及复苏后的护理。停止复苏的时间需结合可能的病因、胎龄、有无并发症、亚低温治疗的作用以及家长对发病风险接受的态度综合考虑。


李笑天教授: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分享“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专题讲座。李教授从病因、诊断、母儿预后及治疗等方面详细讲解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疗。由于妊娠和分娩本身可导致孕妇血流动力学、肺功能、肾功能的改变,所以产科诊断感染性休克面临很大的挑战。炎症及高热均可影响母儿结局,故降温是产科重要的处理原则之一,但需注意严重感染时亦可出现低体温(<36℃)的情况,低体温更危险。李教授分享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强调需在6小时内完成初始复苏,包括血培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置管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液体复苏需考虑心脏负荷;需积极地寻找和去除感染源,把握终止妊娠的指征,因胎儿因素紧急剖宫产时需关注孕妇生命体征;维持阶段需针对性应用窄谱抗生素,维持心肺功能,关注溃疡、高血糖、血栓等并发症;指出剖宫产术前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率。李教授最后总结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为:标本兼治,驱邪扶正,防治结合。


陈欣林教授:我们如何建立湖北省产前筛查和诊断体系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陈欣林教授分享湖北省产前筛查和诊断体系的建设经验。陈教授介绍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的人员构成、机房设计、设施、日常管理、质量控制与阳性病例管理、基地培训等情况。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建立了一套超声检查图像切面及标准,用于超声质量控制,并定期抽查,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对阳性病例的追踪和管理,建立资料信息库;并组建病理实验室,建立胎儿病理标本库。作为我国第一批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骨干培训基地,陈教授分享培训方法、授课及考核的情况,通过与各个产前筛查和诊断机构的长期合作与联系,有望于今年年底在湖北省实现160家医院的互联网+产前超声与诊断,通过远程实现产前超声大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


范玲教授:二胎产后出血的预防时机及联合用药

首都医科大学范玲教授分享题为“二胎产后出血的预防时机及联合用药”的精彩学术报告。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瘢痕子宫人数逐年递增,大大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出血的预防任重道远。范教授指出预防产后出血需要在孕前关注高危因素,第三产程积极处理,关注产后2小时,并强调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是胎盘娩出前。最新中国产后出血指南中提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推荐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延迟钳夹和控制性牵拉脐带以及预防性子宫按摩。范教授指出预防性使用缩宫剂后,不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子宫按摩来预防产后出血,但是接生者应该在产后常规性触摸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范教授指出宫缩剂在第三产程使用能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陈琅教授:松软儿的诊断辨析

福建省立医院儿科陈琅教授带来题为“松软儿的诊断辨析”的学术报告。陈教授从松软儿的概念、病因、诊断思路和诊断流程四个方面讲解松软儿的诊断辨析方法。松软儿表现为肌张力减低,伴或不伴肌无力。陈教授指出肌张力减低不一定伴肌无力,但肌无力通常存在肌张力减低,并讲述了肌张力减低及肌无力的概念与分类。陈教授通过松软儿伴喂养困难、伴呼吸衰竭、伴关节挛缩、伴面肌无力、伴波动性肌无力、伴代谢异常的病例分析,详细讲解导致松软儿不同并发症的特征、临床表现及诊断和处理的要点,并总结松软儿的诊断流程。


胡继芬教授: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2018)解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胡继芬教授为学员们解读“2018年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胡教授从研究背景、概述、生殖领域的应用、防治RSA、应用的安全性、用药过程的监测这六个方面进行解读。低分子肝素(LMWH)在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方面疗效肯定,在IVF反复种植失败和反复生化妊娠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胡教授介绍低分子肝素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着重介绍各种病因所致的RSA、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的RSA及生化妊娠的患者应用LMWH的不同治疗方案。胡教授强调,低分子肝素不易引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属于B类药物,安全性高,但也有许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应严格规范使用,避免超适应症、超大剂量使用。


杨茵教授: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报告的解读和处理

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杨茵教授分享“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报告的解读和处理”的专题报告。通过病例分析,杨教授详细介绍NIPT产前筛查、常用染色体分析检测技术如CNV-seq、VOVS、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的适应症、优点、局限性以及相应的报告类型和诊断报告的提示意义。当前产前筛查和诊断报告的解读存在一些焦点问题,如先天缺陷或遗传病复杂、涉及面广;没有临床遗传学专业设置;科普不力导向偏差;产科各亚专科、各级机构、各级人员培训不系统等。杨教授指出在产前筛查和诊断时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尽可能找出先证者,依法依规做好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要充分有效的沟通,胎儿的去留决定权在父母。


杨斌教授:新生儿复苏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杨斌教授带来题为“新生儿复苏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学术报告。从新生儿窒息概括、发病机制和危害、复苏项目第三周期目标和要求、复苏流程图解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五个方面分析新生儿复苏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杨教授指出当前新生儿复苏存在着严重窒息发病率仍高、重度HIE仍时有发生、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差异大等问题。针对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团队协作差、产儿科协作少等问题,“2018年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提出中国特色CPR培训的“三培”方针、“三训”方案、“三者”方向。杨教授呼吁建立健全的新生儿复苏体系,持续有效的高质量新生儿复苏培训的质控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完善,做到“时间技艺”、“空间技艺”、“人(世)间技艺”。


蔡文红教授: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管理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蔡文红教授从诊断、管理、治疗、随访等方面分享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管理”的专题讲座。蔡教授指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感染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神经系统后遗症及神经性耳聋。蔡教授结合2017年欧洲儿科感染病协会(ESPID )发表的专家共识,总结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管理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解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要点,临床分类及治疗要点,强调治疗过程的监测及后期随访关键,推荐通过普及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


黄慧娟教授:产前诊断中产科医生的角色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黄慧娟教授带来题为“产前诊断中产科医生的角色”的精彩报告。早期流产中50-60%存在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中最常见的原因。黄教授强调应注意自然流产中染色体异常的检测,详细介绍常用染色体变异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临床诊疗流程。早孕期的血清学筛查可以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产前筛查结果为低风险时可能漏检,而高风险时建议产前诊断。黄教授指出当前产科医生的工作重点应从以孕晚期和分娩期管理作为重点转移到孕早期和孕中期管理上,通过合理的筛查和诊断及治疗,早发现、早处理,期盼有更多技术将缺陷问题及早终止。


陈豪教授:单胎妊娠短宫颈、早产预防与筛查

福建省立医院陈豪教授带来题为“单胎妊娠短宫颈、早产预防与筛查”的学术报告。妊娠中期宫颈长度小于等于25mm定义为短宫颈,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缩短者早产风险增加,如果有早产或晚期流产史,短宫颈者早产的风险更大。妊娠短宫颈是一个临床症候,可称之为“短宫颈综合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短宫颈不完全等同于宫颈机能不全,针对短宫颈特别是<10mm的孕妇,采用孕激素时需要密切监测。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预防早产的主要手段,预防性环扎以病史为指征,救援性环扎以体检为指征。陈教授指出对于宫颈长度的普遍筛查与否,根据具体条件和当地的经济水平,酌情处理,有望降低早产发生率。


陈丽红教授:妊娠期与代谢性疾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丽红教授分享“妊娠期与代谢性疾病”的专题讲座。妊娠期体内血脂代谢和糖代谢均发生变化,存在高脂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现象。陈教授指出从代谢的特点来讲,妊娠期女性更易患代谢性疾病。高龄代谢性疾病对母胎健康以及子代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发病机制和诱发因素不明确,尚未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陈教授详细讲解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有相同或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以及有产后母子心血管代谢风险。胰岛素抵抗会造成高密度脂蛋白生成减少。血脂代谢异常可能不仅是子痫前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可能直接与其发病机制有关。陈教授指出妊娠期在关注糖代谢的同时应该关注脂代谢,并呼吁重视对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对风险加以防范。


王谢桐教授:超声介入在产科的应用

山东省立医院王谢桐教授带来“超声介入在产科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王教授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及实战经验,通过结合临床实例及操作视频,简明生动分享了超声介入在侵入性产前诊断(绒毛吸取、脐血穿刺)、胎儿宫内治疗(氯化钾减胎术、射频减胎术、胎儿镜激光消融及胎儿宫内输血技术)及产科治疗(局部注药、穿刺引流)中的临床应用,详细地总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优缺点。强调超声在产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超声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及周围关系、血流灌注情况,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要注重多学科协作,提出产科医生需要有自己的彩超团队,而母胎医学医生更应该熟练掌握彩超相关技能。指出局麻超声引导下细针盆腔脓肿抽吸术,是近年使用创伤更小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很大程度上避免盆腔脓肿二次开腹手术的创伤及子宫的切除。总之超声介入技术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最新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在产科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值得进一步推广、学习与使用。


漆洪波教授:WHO指南: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核心要点推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带来题为“WHO指南: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核心要点推荐”专题讲座。结合我国目前产时管理现状,按产程进展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2018年WHO发布“产时管理改进分娩体验 ”的推荐建议,重点分析其中17条建议,并通过分析相关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更新了部分观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完善我国产时管理流程。指南推荐第一产程潜伏期定义为临产至宫口扩张到5cm以下;活跃期定义为宫口扩张5cm到宫口全开。漆教授讲到第一产程潜伏期的持续时间没有确定标准,产妇间个体差异很大,初产妇活跃期一般不超过12h,经产妇不应超过10h。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领会与灵活应用指南推荐意见的核心精神,而不是盲目遵从,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基于临床循证减少产程中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入产房时,低危孕产妇推荐采用间断胎心听诊器评估胎儿状态,推荐每4h进行1次阴道指检来评估活跃期进展,鼓励产程中适当活动并采取自由体位,对所有产儿推荐延迟断脐(不早于生后1min),从而促进分娩安全,改善分娩体验。


严争教授: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福州市第一医院严争教授从感染性休克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五方面分享题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专题讲座。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身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新生儿休克识别和有效管理是NICU的工作重点。严教授指出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感染性休克病人的病死率。多巴胺治疗早产儿低血压比多巴酚丁胺更有效,但如果是心衰导致的低血压最好选用多巴酚丁胺,常规治疗失败者可选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


夏泳教授:妊娠期间的慢性高血压问题

福州市妇幼保健院夏泳教授带来题为“妊娠期间的慢性高血压问题”的学术讲座。国内研究数据表明,35-39岁及≥40岁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发生风险分别为25-29岁的4.6倍及6.5倍。慢性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并发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17-25%的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但单纯血压升高不能作为诊断并发子痫前期的依据。胎儿生长受限是慢性高血压的并发症,但不能作为并发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数据显示,患有慢性高血压孕妇胎盘早剥发生率为1.56%,而非高血压女性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58%;慢高并发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发生率更是高达3%。慢高的孕期管理应密切关注胎儿监护。孕前管理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血压状况。ACOG建议超重/肥胖合并高血压女性孕前应减少体重。



新生儿复苏比赛


主持风采



精彩花絮


声明:本文为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会务组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