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生病花钱,着急上火,想要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却时有失望;医院里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却时常得不到患者的认可……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白衣天使,这些词语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殴打医务人员甚至杀医案见诸于媒体;而另一方面的报道却是年富力强的医务人员——医院的中坚力量病倒甚至猝死在临床工作岗位上……让人震惊,心痛!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怎么办?!!!
    ——“巴林特小组”!

    一个很多人还很陌生的名字! “巴林特小组”活动——  一种全新的医护心理自助小组。聚焦医患关系,缓解职业压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帮助医生护士们心理成长。
    巴林特小组由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和他的妻子社会工作者艾米丽.巴林特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伦敦。巴林特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繁忙的医疗服务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很少有长时间交谈,大多数医生没有时间去“发掘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巴林特医生在他的著作《医师、患者和疾病》中提出“The drug,doctor”医生即药物的基本理论颠覆了现代医疗的理念。当患者被不明原因的病痛困扰折磨,只有在医患关系良好的基础上,才能体察症状的意义,判定导致疾病的情绪因素,治疗才可以呈现疗效,那就是对患者的倾听和关心可以起到类似药物的作用。这一观点很快被欧洲国家接受,1969年伦敦成立第一个巴林特协会,1972年成立巴林特国际联盟,2011年中国巴林特联盟正式成立。
    医者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是潜在的伤者和患者,也需要关爱和呵护。
    中关村医院在院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6月组建“中关村医院巴林特医护心灵港湾”,旨在为医护心理健康护航,打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为辛苦工作的一线医生护士补给心灵养料。小组核心成员由本院心理医学门诊负责人陈瑾医师(中国巴林特联盟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孟祥娥(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云(医务科,心理学本科)组成。
    2015年5月18日下午阳光明媚,每月一次的巴林特小组活动第七期在中关村医院心理科门诊如期举行!漂亮的塑胶垫颜色交错拼接平铺在地上,中间摆放着舒适柔软的抱枕,还有各式的茶点和冷水、热水,温馨又贴心。参加活动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院内各个科室,有时也会有外院的同行来参加。今天巧的是来的都是女性医务工作者,她们是高压力群体,肩负着工作、家庭的双重责任,她们愿意到这里给自己一个放松身心的时间和空间。
    巴林特小组的组长陈瑾老师和副组长孟祥娥老师,为了让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活动的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收获,更好的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关爱身心,会在“巴林特小组”活动讨论之前和之后增加一些医务人员身心放松的活动,如冥想、正念减压、舞动治疗、情绪操及心灵成长的自我对话等等。
    五月既有护士节又有母亲节,本次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冥想:与身体对话;二、“巴林特小组”讨论;三、“与妈妈连接”的自我对话。给每一位参与者带来了精彩的活动体验。
活动开始了,大家围坐一圈,陈瑾老师首先邀请大家逐一做自我介绍。在互相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陈瑾老师“轻轻的”将大家引入了安静、祥和的冥想之中,开始了“与身体的对话”…..,大家跟随着引导语,缓缓的做着呼吸、放松,体会绷紧身体、放松身体的感觉,与自己的每一个身体器官对话,这时,它们不再是一个任由你驱使的器官,而是一个一直在默默陪伴你、支持你,却被你忽略的伙伴!“你为你的身体做过什么?你有没有伤害过它?你有没有好好的关心过你的身体?”这种全新的与身体的对话方式深深触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让每天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对于自己的身体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解读。冥想过后,大家都纷纷表示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甚至感动得落泪。

 

    活动的主要阶段是“巴林特小组”讨论,陈瑾老师是“巴林特小组”的组长。此次小组活动由六部分组成:1.请组员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病例;2.选出最具代表性病例的人作为报告者,并由其他小组成员对此病例提问;3.报告者回答问题;4.报告者暂时退出讨论(禁言)在一旁倾听,其余组员自由表达对信息中提到问题的看法和感受;5.报告者回到组中做总结发言;6.最后由组长陈瑾老师做结束语。巴林特小组时长约90分钟。

 

    在陈瑾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将这个特殊的病例做了细致的分析。大家把病人就诊中的的行为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比如性格、家庭背景、成长背景等;对于案例报告的医生,作为同事,大家给与了保护、肯定,谈了自己不同的感受。案例报告的医生回到组内反馈:通过大家的讨论,打开了新的思维视角,发现了患者身上的一些被自己忽略和没有意识到的部分,有了不同的理解,再去面对患者时,就会有不同。同时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了自己的心灵成长,非常有收获!

    短暂的茶歇之后,活动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最温馨的,孟祥娥老师亲切的称之为“与妈妈的连接”。大家再次闭上眼睛,静静的围坐在一起,情景仿佛回到第一个冥想阶段,此时孟老师沉稳、祥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在座的人都跟随着孟老师的引导语,进入了一个只有妈妈和自己的宁静、隐秘的内在空间……妈妈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是爱的源泉,大家毫不吝啬地用无数的赞美和感恩的语言与妈妈对话;用拥抱和爱抚,与妈妈做着肌肤以及感情的交流。各位大夫们都陶醉在与妈妈的零距离接触中。接纳妈妈,带着那份爱、力量与支持,过好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绽放,这是对妈妈最大的回馈!

    时间过的好快,以至于在结束时大家纷纷照相留念以及不舍的互相拥抱,感到医院为医务人员提供这样一个放松身心的时间和空间太好了。活动过后大家怀着各自的感慨不禁细数今日的收获,都感觉在心理上真是享受到了“身体—工作—情感”全方位立体的呵护,并体会到了:重新认识了自己多年的老友--自己的身体;对于重新认识到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定位--学习把患者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及看到背后的故事;建立起与母亲建立感情交流全新的方式,可能大家得到的还有更多。。。。。。正像活动后孟老师所说的,巴林特小组并不是要解决组员一时的问题,而是要让大家学着安静、坦然的去接受这样一个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

 

往届回顾

背景资料:
巴林特小组是1950年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米歇尔?巴林特和他的妻子初创立的一个专门针对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培训和研讨小组。他认为医生自己就是一剂药物,即“医生药物”效应。
通过促进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增进医患沟通能力,缓解职业压力及职业耗竭,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发挥“医生药物”的正效应。通过小组培养,在为医护人员减压的同时,提供了一个了解医生、了解患者、了解自我的氛围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