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超过77.3岁。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儿科、精神科、老年病等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


县域内就诊率将提高到90%左右


《规划》提出,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届时,“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将基本实现。


实行分级诊疗,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针对各省专科现状和发展需求加强薄弱专科能力建设,降低省外就医率。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传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 中医等临床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同时,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提高及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发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和价格政策,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将军队医疗机构全面纳入分级诊疗体系。


鼓励社会办医,参与建设儿科等服务


为弥补医疗资源不足,《规划》还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推动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上水平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儿科、精神科、老年病、长期护理、口腔保健、康复、安宁疗护等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大力推动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等。


同时,推动健康医疗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体检的规范化管理。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


另外,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社会力量可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等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应对全面两孩,将新增产科14万医护人员


《规划》提出,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2020年总和生育率预期在1.8左右,总人口预期在14.2亿左右。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大医院频频出现产科“一床难求”的情况,妇幼保健等资源趋紧。


规划对此提出,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省、地市、县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新增产床8.9万张。


另外加大妇幼健康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广泛开展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妇产科诊疗能力建设。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有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养老及老年人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对此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


同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另外,还将进一步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病管理、中医药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降低失能风险。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