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有三大功能,即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行业文明与进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因此,学术会议本身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的核心价值可以用12个字概括:寻求真理,繁荣学术,培养人才。


参加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很有启发,对韩雅玲院士组织的“五会合一”的模式很赞赏。五会联办是把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年会、辽宁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年会和沈阳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年会合并成一个会议。会议内容很前沿,形式很丰富。有大会报告,有学术专场,有国内外大专家讲座,有中青年医生互动讨论,有现场演示,有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多种方式,现场近万人参会,场外数万人共享受益。


这种办会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还减少了参会者舟车劳顿,值得推广和大力提倡。


当前,全国有很多的学术会议出现了偏离,说到底是会风出了问题,有四种不好的现象。


一是追求规格。产品的规格是以质量标准来衡量,而会议的规格常以来宾的身份界定。为了提升会议规格,组织者会想尽办法邀请主管领域职务高的领导出席,如果能邀请到国家级领导出席,那就成为了会议特别成功的重要标志。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请到的领导和专家越多越大,会议就越成功。


二是追求规模。会议需要相应的规模,规模是基础,本身没错,但一味追求大规模则是错的。现如今的网络传播水平和能力,已经不需要追求现场人数规模。有人说,现在国际会议喜欢扎堆到中国开,是因为中国人可以像炒房价那样把会议的规模和讲者的身价也炒起来。中国人开会讲排场,对外来与会者往往打点周全,而且保障他们的食宿高档。在国际会议会展中,中国基本已经成为免费的代名词。“到中国开会去!”这是英国一名记者为外国人到中国参会而宣传制作的口号。


三是追求“大师”。逢会必邀“大师”讲课,“大师”的名气越大越好,最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或者行业名人。因为有“大师”站台会吸引听众、吸引参会者、吸引企业支持。也因为会议都在追“大师”,“大师们”特别忙,“跑会”成了“大师”的任务或常态。个别专家成了“空中飞人”,每年上百场报告,犹如演艺圈里的“走穴”一样。有人说,专家的时间就是金钱,一字一珠玑,一句话就是一沓钞票,讲课就是点钞。个别专家的水平停滞在他晋职评任之前,因为一旦评上某个很高的荣誉、职称,他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做研究和实践。


四是追傍“大款”。没有企业支持难以办好大规模会议,企业便成为了主办者的追傍目标。企业支持会议目的性很明确,一为名,二为利,推销品牌,扩大影响。但是会议多,学、协会等行业组织也多,企业支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不得罪专家和行业组织,只能把“蛋糕”切开再切开。中央和政府一再倡导为企业“减负”,行业更不能给企业“增负”。学术会议需要企业支持,但不能依赖企业。


纠正当前学术会议出现的偏差,需要改进会风。


改进会风,要“简”也要“减”。一位老院士对我说,现在学术会议太多,内容重复,质量不高。改进会风应从“减”字开始,像东北心血管病论坛一样,同类的会议合并召开,作会议整合。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会议次数、减少参会人数、简化议程、缩短会期以及避免与会者舟车劳顿。会议还要简办,才能真正做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术会议是把双刃剑,办得好,是正面效应,办得不好,会成为行业的“隐疾”。拒绝参加没有价值的会议也是一种办法。有一次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乔布斯参加一个会议,但乔布斯拒绝了,原因是他认为这次会议目的不明确,是浪费时间。


改进会风,要提高质量,减少空话、套话和大话,反对形式主义。提高质量,重在会议主题和研究讨论问题明确;重在提高会议吸引力,有高质量论文,多选原创性文章,多选包容和可操作性文章,多选交叉学科的文章;重在学术水平、学科进展及前沿动向。


改进会风,要让学术会议有学术味道。会议,会议,重在“议”,现在有的会议有会无议,有议无争,这是学术领域的大忌,真理是争论出来的。有的研讨会有研无讨,迷信权威现象严重。虽学术权威云集,但后起之秀缺乏。


改进会风,要改进会议模式,应该既要有报告式,也要有提问式,既要有座谈式也要有讨论式,学术会议不要开得很严肃,应轻松、民主、自由。要体现与会人员参与性、主动性和台上台下互动性,既要畅所欲言又要不偏离主题。


总之,会风是社风、党风的外在表现,学术会议亦是如此。我们一定要以改进会风入手,改进社会学术风气,为寻求真理,繁荣学术,培养人才这个目标,做实际的工作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