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点半左右接诊的一对夫妇,夫妻俩已经44岁了,他们来到我面前时,夫妻俩都低着头,妻子似乎欲言又止,落座的那一刻,他丈夫轻轻叹了一口气。我翻开病历,看到上面记录着:1997年曾顺产一男孩,2017年12月在学校打篮球时猝死……,我突然明白这位父亲的一声轻叹里,包含着对孩子的思念,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惆怅。


根据这对夫妻的检查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我告诉她:“从医学上来看,你的卵巢功能还不算太差,总体来说还是有希望的。”听到这话,这位母亲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下,这时我又听到了那声轻叹,还是他的丈夫。我转头看到了他极其瘦弱的身躯,倚靠在墙边,眼神望着地面似乎不愿意直视我。看得出,儿子的离去给了这个家庭极大的打击,而那无力的身躯,躲避的眼神以及一声声无奈的轻叹,都说明这个本应最坚强的男人,本应成为妻子靠山的丈夫,现在,却已经被击垮了。


我拿出一张纸,一笔一划地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对这位父亲说:“你过来看,这个人,是一个撇,一个捺,你妻子是这个撇,你就是这个捺,你们两个需要互相支撑才能成为一个人,也只有你们两个互相支撑起来,你们底下才能再加上两个小人,‘三’个人才能形成一个众,才能是一个家啊。”


我边说边观察这位父亲,他面部的肌肉开始慢慢舒缓,不再那么紧绷,眼神里的痛苦和忧郁也在慢慢减少。我说:“每个人一生中该经历多少磨难也许是一定的,你们前面受了这些苦,过去了这一段,就已经翻过去了,你们两个应该互相支撑着,组成一个大写的人,往前看,一起坚强地走下去!”


大概两点四十左右,门诊接近尾声,他们两个人又回到诊室,因为知道他们下午要赶火车,对面的助手连忙问:“用药情况不明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解答。”


这时候只见这位母亲鼓足了勇气上前一把抱住了我,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抱着,把头靠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站起身,双手拍了拍她的后背,她开始抽泣,轻声地说:“任大夫,没有什么事,我只是想回来对你说声谢谢!谢谢你!”


我明白这位母亲经历了无数个暗夜的挣扎,在此刻,她需要的仅仅是一次拥抱,一个肩膀,一份温暖。我拥抱着她说:“你放心,我们共同努力,我们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咱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个孩子。”她哭得更厉害了,似乎要把所有内心的压抑苦楚都奔涌释放出来,她的肩头不断颤抖着,我不断安慰着……临走时这位父亲深深鞠了一躬,在他直起身我们眼神对视的那一刻,我知道,他真的站起来了。这个男人,有了他应有的姿态!


我想讲这个故事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位患者还没有怀孕,我们也不能确定她是否一定能够怀孕,未来的治疗效果还是未知数,但在现在这个阶段,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在医学上给他们最大的支持,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


今天的门诊结束后,我回忆着刚才的场景,想起了一句医学上的名言,这也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任春娥写于2018年8月10日深夜


作者简介:任春娥,潍坊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潍坊医学院生殖医院院长,潍坊医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潍坊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潍坊市生殖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