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面的当天,泉城济南暴雨如注,一扫积累几日的酷暑与炎热。

  “不好意思,我刚做完一台手术。”来人正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师前教授,虽说一身风尘仆仆,却精神抖擞,毫无做完手术后的疲惫感。

  他,是个“多面手”,多种身份在他身上随时转换:既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妇科学专家,每天在手术台上连轴转;又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带着14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对他们谆谆教诲、耳提面命;还在国内及山东省内多个社会学术团体中担任学术职务、兼任多家学术期刊杂志的编委;同时还运营着自己的医学微信公众账号——张师前,账号拥有6000多个粉丝。

  “我有一个医学博士梦”

  年届五十的张师前出生于临沂市兰山区一个农村家庭,家中姊妹五个,自己排行第三,上头还有两个姐姐,时任村会计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对于他的学业鼎力支持。身为寒门子弟,张师前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本村学校,老师也是本村的民办教师,但自幼不甘命运的安排,学习刻苦,初中毕业后恰逢教育改革,有幸获得进入县城临沂二中读书的机会,高考成绩是全县的佼佼者,虽说与自己的第一志愿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失之交臂,却被当时的山东医学院(现在的山东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起为何学习医学专业,张师前思忖片刻,说跟自己的高考经历有关:“高考三天,正好撞上发烧,自己一直带病坚持完高考,学医既可以医自己又可以医别人。”

  大学毕业后,张师前颇有远见,怀揣着一个博士梦,又打算考硕士、读博士。他说选择妇产科学作为自己的硕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己经过多方考量的结果。妇产科学是当时山东医学院为数不多的博士专业之一,同时妇科为广大“半边天”女性服务,服务范围广,自己的医学技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博士梦”为“指挥棒”,以过硬的临床技能为“敲门砖”,张师前考取了当时的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殷立基教授的硕士,两年的硕士学习后,又经过临床技能考核,考取了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江森教授的博士,圆了自己的博士梦。

  援助非洲 传递爱与文明

  时光荏苒,1994年博士毕业后,张师前留院成了一名妇科医生。1999年,张师前的心里摆着一把天平,一边是国家组建援助非洲医疗队的号召,另一边是自己牙牙学语的女儿和左下肢截肢需要照顾的父亲。非洲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也有着特殊复杂的病患情况,自己的医疗水平在非洲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于是,张师前心里的不安定因子开始作祟,舍小家为大家,他毅然决然地收拾行囊,漂洋过海,踏上了前往非洲东部国家坦桑尼亚的道路。

  从1999年8月到2001年8月,张师前在坦桑尼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援助工作。这期间,他总共做了700多例手术,值得一提的是,他开展了该国第一例先天无阴道患者的阴道成形术,通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为坦桑尼亚的一个18岁的女孩构建了阴道,坦桑尼亚的国家电视台ITV和国家报纸《Daily News》都进行了报道。

  在坦桑尼亚原始落后的生态环境下,张师前就像是一个传递现代医学文明与人文关怀的布道者。他亲自创办了英文版的《中坦医学杂志》,自己担任主编,刊登中坦两国的医学学术文章,为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成员和坦桑尼亚的医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医学水平的提高。鉴于在坦桑期间工作的成绩,张师前受到坦桑尼亚议会议长和卫生部部长亲切接见,被卫生部长阿布达拉女士赞誉“为坦桑尼亚留下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2005年阿布达拉女士访问中国时还特意到山东看望了他。

    教研相促 产学结合

  张师前目前已主持妇科相关研究课题6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0篇,主编著作多部,主编出版教材11部,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5项,2016年又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说起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张师前侃侃而谈。做科研要能沉下心来,“把心放到肚子里”,像古人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科研要高瞻远瞩,有战略思维与高度,“不仅有眼前的科研文章,还有诗和远方”;做科研要薪火相传,传承师哥师姐们的研究,同时将研究工作手把手地传授给师弟师妹们。

  张师前坦言,自己是一名“严父”型的导师。他笑着说:“不少学生都不敢报考我的研究生。”俗语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每月“充电”的读书报告会和翻译英文的医学文献、文献综述和科研文章的写作,来磨砺学生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精神。

  身为一个妇科医生,张师前每天都在与女性患者打交道。他就像是一位勤劳的园丁,用柔声细语与涓涓细流,呵护着园子里成群成堆的“女人花”,修剪病枝残叶,松土施肥,让“女人花”开得更灿烂,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