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感染(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是指通过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所引起的感染。据《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STI8种,即梅毒、淋病、艾滋病(AIDS)、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

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性病为淋病、梅毒、AIDSSTI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病最广泛的传染病。STI是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1.  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及现状

1.1世界范围内流行情况近年来,STI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高,危害大。STI在近些年已经成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作为隐蔽性的流行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AIDS出现后,STI的控制才得到高度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1549岁人群中可治愈的STI发生率欧洲为12%,东南亚为20%,美洲为33%,非洲为24%。在1549岁人群中,2008年仅4种可治愈的STI就有4.989亿新发病例,比2005年新增11.3%,包括梅毒1060万,淋病10610万,沙眼衣原体感染10570万,滴虫病27 640万。在全球范围内,STI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卫生和经济负担。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性传播疾病(不包括AIDS)是导致1544岁女性失去健康生活的第2位原因。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1900万新发STI病例,其中约半数的感染者为年龄在2024岁的年轻人。2005年美国报道的10种最常见的疾病中有4种是STI。在美国,STI每年直接的医疗费用约为147亿美元。几十年来,STI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成人就医的前5位病因之一。

1.2我国女性STI发病情况

1.2.1发病率逐年上升、构成比出现变化  我国自1980年以来,STI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1991-2000年全国8种报告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175 528例(报告发病率为15.48/10万),增至2000年的859 040例(报告发病率为68.91/10万),年均增长19.30%(增长幅度范围2.59%36.88%)。全国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江地区、东北三省、京津地区和重庆地区,发病较低的地区为华北与中原部分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人群分布: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逐渐缩小,由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1.60:11.69:1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3511.40:1;以203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80%以上。

    近年来,我国AIDS、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淋病略有下降。2011年我国报告AIDS发病数为20 450例,2012年我国报告AIDS发病数为41929例,发病率增加16.71%[发病率不包括既往已报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转化为AIDS病例]2011年我国共报告梅毒发病数为395 182例,2012年为410 074例,增加3.27%2011年我国共报告淋病发病数为97954例,2012年为91 853例,减少6.68%

    2008年全国105个性病监测点报告显示,5种监测性传播感染的发病数为1 19 955例,总发病率为156.07/10万,其中包括梅毒44 989例,发病率为58.54/10万;淋病21228例,发病率为27.62/10万;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24821

例,发病率为32.29/10万;尖锐湿疣22 556例,发病率为29.35/10万;生殖器疱疹6361例,发病率为8.28/10万。2008年首次在全国105个性病监测点开展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病例报告。

    目前,我国STI流行已从沿海蔓延到内陆,从城市向农村发展,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蔓延。我国200831个省区市3种主要性病(AIDS、淋病、梅毒)的发病率资料分析显示,全国性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高发区,而低发区发病特点不明显,更接近一般发病水平。

    近年来,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解放前,我国梅毒患病率高达5%~10%,在北京、上海等地85%的妓女患有梅毒。解放初,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梅毒控制措施遏制梅毒的蔓延。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基本消灭了性病。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近年来,梅毒发病率连年攀升,1999年报告80 406例,年发病率为6.50/10万;2009年报告327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14.3%2006年我国梅毒发病人数跃居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的第4位,首次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性病。2009年、2010年梅毒发病人数均居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的第3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报告梅毒358534例,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6.43%;死亡69例,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0.64%。梅毒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性,发病人群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农民工、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梅毒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广西和上海6

省市梅毒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5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梅毒流行形势日益严峻,防控任务艰巨。

1.2.2高危人群包括:(1)性从业者,是STI的高危群体。(2)妇女有婚外性行为或丈夫有婚外性行为。(3)丈夫或性伴有STI者。(4)流动人口。(5)本人或性伴吸毒或为静脉毒瘾者。(6)接受不规范的输血或血制品者,如某些地区的HIV感染较高与其采用不正当的献血方式有关。

2.女性STI的防治

    在过去的100年里,STI研究领域的重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性病,如淋病和梅毒,转移到与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的综合征,最近则转向由HIV引起的AIDS。除AIDS外,STI往往对女性造成比男性更严重的长期后果,并发症包括:(1)患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的生殖道肿瘤的风险增加。(2)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生殖能力的丧失和异位妊娠。(3)妊娠并发症,如自然流产、死产、绒毛膜羊膜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4)将严重或致死性的感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目前国内外基本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性传播疾病的治疗指南》及2000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治疗STISTI的治疗应规范化,但预防和筛查更为重要。女性生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使其较男性更易感染,而女性STI50%60%常常无明显症状,易被患者及医生忽略,从而不能及时诊治而致疾病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所以有高危因素的妇女,

应考虑到有STI的可能,需做必要的筛查:(1)有生殖道溃疡性病变者,应考虑有无单纯疱疹病毒(HSV)、梅毒及HIV等感染可能,应做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检测(RPR)HIV抗体检测,但需注意即使RPRHIV阴性,也可能处于窗口期,必须随诊。(2)宫颈分泌物脓性,阴道清洁度Ⅲ度,未检查到滴虫者,应考虑到宫颈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感染,做相应的检查。(3)不同类型的全身皮疹,手足心有色素斑,但无自觉症状如瘙痒等,应考虑到梅毒疹(二期梅毒),应做RPR与梅毒体血凝试验(TPHA)检查。(4)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应做官颈刮片,检查有无上皮内瘤变。如有条件者,应测HPV DNA的类型,如为HPV16183133型等高危型感染,则应治疗并密切随诊,警惕宫颈癌的发生。(5)吸毒尤其静脉毒瘾者,必须做RPRHIV筛查。

    目前,STI中有的可治愈,而有些则难治愈,甚至产生耐药,淋病奈瑟菌的感染即属于此类。数据显示,我国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然是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局部地区出现了头孢曲松耐药率上升的现象(8%),应引起高度重视。国外难治性淋病奈瑟菌感染报道较多。2004年,西欧地区12个国家首次淋病奈瑟菌联合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有较高耐药性的药物包括:环丙沙星(30.9%)、青霉素(21.3%)和四环素(59.8%),而阿奇霉素的耐药性超过了5%,显示出低耐药性。在美国CDCSTI诊疗指南中已不再推荐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淋病。

    鉴于许多STI治疗的难点,专家们在预防方面加强了研究,例如对阴道局部使用抗微生物制剂的研发,在性交前置人阴道或肛门可有效预防AIDS和其他STI,该药物可以是凝胶、乳膏、栓剂、片剂、药膜、缓释的海绵或阴道环等剂型。安全套的使用是预防难治和目前不能治愈STI的有效措施,但是使用率普遍偏低,需加强实施使用安全套这一有效措施。近年,HPV疫苗(四价疫苗和二价疫苗)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HPV疫苗能降低HPV相关肿

瘤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率,HPV四价疫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列入孕期B类用药,并被美国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列入推荐的免疫计划中,建议≤26岁的妇女给予HPV疫苗接种。

    总之,女性STI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值得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阻断传播途径:推广使用避孕套,主张对性伴侣同时进行诊治。(2)早诊断、早治疗。(3)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尤其是衣原体感染。鉴于性传播疾病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家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应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措施,努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