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产科医生,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工作诠释着一名救死扶伤、全心为民的天职。她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个经她诊治的孕妇从孕期到分娩都平安顺利;她是一名学者,视科学如生命,用孜孜以求的信念和追求,不断地向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进发;她是一位领袖,视妇幼健康事业为己任,她留下的每一滴汗水和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谱写围产医学事业的一阶音符。近30年来,她始终致力于中国围产医学事业发展,严格要求自己,辛勤研究,精益求精,伴随着生命诞生的历程,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围产医学大家。她,就是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

“杨”门女将——巾帼英雄不让须眉
    初见杨慧霞教授,短发,大眼,英姿飒爽。笔者不禁暗赞,好一个女中豪杰!笔者在医学领域从业多年,得知多数领域的分会主任委员都是男性,而杨教授却是为数不多的担任重要分会主任委员的女性专家之一。担任学会的领袖,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目光长远、勇当表率、技艺精湛、号召力强。她不仅承担了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兼职工作上也十分出色,从《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到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都是她工作努力的见证。
    1995年,杨慧霞教授被推荐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学术秘书,毫无疑问,这对年轻的她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她怀着敬畏、感恩的心,倍加珍惜、愈加努力,这份工作成就了杨教授最初的梦想,同时也为她日后成为《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打下了基础。1998年,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严仁英教授创办了《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杨慧霞教授成为最年轻的编委。这是对她这些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她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她始终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 其他编委们对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工作敬业、拼命,她的这种勤奋和努力让编委们感动并寄予厚望。
    杨教授深感重任在肩。“如何把围产领域最新的学术进展、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通过杂志传递给广大临床医生?”“如何让广大读者、业内专家认可杂志,让杂志成为妇产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这些都是一贯精益求精的杨慧霞担任主编后思考最多的问题。她推动和见证了杂志的每一步发展:从季刊到双月刊再到月刊、从最初的非核心期刊到中国核心期刊再到今天的双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和北大方正核心期刊),《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和关注度在不断提升。2009年,为提高杂志影响力,促进围产医学事业发展,杨慧霞教授带领杂志编辑部同仁创办了“全国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这个以杂志为平台的全国围产医学会议,为杂志遴选出了许多优秀的稿件,也为众多致力于围产医学发展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了培养围产医学领域的青年医师,杨教授在全国围产医学会议上设置青年医师论坛,让年轻的围产医学工作者能够有充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年轻医师设计研究方向和方案,让优秀的青年医师能够脱颖而出;同时,她也重视学科之间的融合,全国围产医学新进展会议主要针对的是产科和新生儿两科医生,两科医生的主要结合点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群体——胎儿,对于临床上胎儿疾病的认识处置两科医生会不一致的时候,对此,杨教授专门建议设置一些有争论的话题,将产科和新生儿科医生邀请到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真正实现围产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作为产科医生,杨教授深知参会医生平时临床工作的忙碌,外出参会的压力很大,所以,每年的会议都选择在不同的城市召开,并对会议举办地的医生减免注册费,还特别对甘肃、宁夏、西藏、新疆等西北地区医生的注册费予以一定程度减免,希望能帮助这些地区的围产医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杨慧霞教授就是这样一个细心、又周全的人。她说,作为《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不仅仅是一个职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光是要把杂志做好,最重要的是把围产医学的精髓传播出去,让临床医生受用、患者受益。
    历经时间的洗礼,伴随杂志的发展,杨慧霞在学会担任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的学术秘书,到常务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委、候任主委。2012年底,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召开了委员会换届改选大会,杨教授众望所归当选为第七届主任委员。
    现在,作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的杨慧霞教授,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学会工作和临床工作完美结合,从整体上推动围产医学的发展。她说:“我担任围产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首先要感谢同道们的信任。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的角色,协调调动学会的同道,大家一起推动我国围产事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计划组织围产医学领域的专家和《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一起,选择围产方面的热点问题,编写该领域的专家共识和临床诊疗规范等,以此来规范临床产科医生,特别是基层产科医生的医疗行为。”
    中国围产医学的历程虽短,但是发展很迅速,杨教授深深知道,目前中国围产事业取得的成绩更多得益于前辈们所做的工作,作为年轻的传承者,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与全国围产同道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围产医学事业的发展。

 

“慧”临绝顶——学贯中西 业内翘楚
    从医近30年来,杨慧霞教授一直活跃在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到产科相关疾病诊治和研究工作中。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优秀的科室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每一份成就都让同行称道。

    1981年,杨慧霞顺利考入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成为一名医学生。在这里,她认真学习各门课程,饱读医学书籍,5年的大学生活给她未来的医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她很幸运地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工作后,她一如既往地刻苦和努力,199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她受邀美国哈佛医学院Brigham&Women医院任访问学者并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5月作为特邀教授参观访问密西根大学附属医院。
    在学术研究之路上的一丝不苟,使得杨慧霞教授不断攻坚克难,勇攀学术高峰。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妊娠期糖尿病(GDM)临床基础研究,围饶着GDM发病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GDM诊治水平以及改善母儿结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带领我国GDM的诊疗管理实现从零到国际水平的飞跃式发展。她把自己与GDM的缘分理解为当初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杨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断管理工作,不断摸索适合糖尿病孕妇的血糖管理方法,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引入我国临床,使得糖尿病孕妇血糖得到了良好管理,明显改进了糖尿病母儿的预后。2005年,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成立,杨慧霞教授被推选为组长。担任组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牵头组织由全国18家医院的糖尿病中心参加的16000多例GDM病例研究,这项研究结果对于当时促进国内妊娠糖尿病认识以及GDM规范化诊断提供很大帮助,为我国“妊娠糖尿病的诊治规范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随后,杨教授将这次研究结果的一部分文章陆续发表在国际糖尿病医学杂志上,引起了全球同行的重视。2007年起,杨教授组织起草制定我国GDM临床诊治规范,负责卫生部“妊娠糖尿病的诊治规范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2008~2009年,杨慧霞教授作为中国唯一代表两次受邀参与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织(IADPSG)及2010-2012年WHO组织GDM诊断标准制定专家组会议;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中国GDM相关研究。自2010年获得世界糖尿病基金项目经费支持,用于开展我国GDM规范化诊疗促进合作项目,主要目标在大中城市建立起妊娠合并糖尿病规范化诊治中心,同时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其对妊娠期糖尿病诊治能力,从2010年10月至今,三年多时间内,该项目已经在全国近20个城市组织GDM的专题培训,完成了5000余名医务人员培训工作,使我国GDM诊治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并逐渐和国际接轨。
    2011年,杨慧霞教授开始将国际妊娠期糖尿病(GDM)新的诊断标准及早引入临床,及早干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母婴健康。为使大量新发现、新识别的GDM孕妇能及时进行血糖监测、合理管理孕期营养等,她借鉴国内、外管理经验,于2011年5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GDM一日门诊,从孕期营养和孕妇体重管理入手,及早干预高危孕妇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及时管理糖尿病孕妇、减少高危人群GDM发生的积极作用,并将此成果在国内一些医院逐渐推广应用。近些年来,她的课题组完成了大量GDM基础和临床相关研究,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项目“妊娠期糖尿病母儿的筛查策略及其推广应用”获得医药卫生行业的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2011—2012)二等奖;“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诊治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杨慧霞等“规范化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以改善母儿结局”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临床工作之余,杨慧霞教授还积极探索如何把国际前沿的学术精髓带回国内,她担任国际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OHAD)组织的理事和中国DOHAD联盟的共同主席,十分关注DOHAD关于健康疾病发展起源的相关研究,她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并致力于将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并向全国推广。早在2005年,杨教授就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国际都哈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大会(developmental origin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在会上,她和从事健康疾病发展起源研究的国际知名的专家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人类健康疾病起源和早期的宫内环境有关,和出生后前两年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关系,即围产医学生命早期1000天有关。杨慧霞教授敏锐的认识到这个概念正好跟她从事的围产医学非常吻合。都哈理论认为除遗传因素,如生命在发育过程早期(包括胎儿和婴幼儿期)经历不利因素(如营养或环境不良等),将会增加其成年后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甚至对几代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随后几年,杨教授便开始关注和参与健康疾病起源学科的研究,并下决心把这个学科和理念引入到中国。2008年,中国成立了都哈联盟,杨慧霞教授担任中国都哈联盟共同主席。
    杨慧霞教授在国内积极推广健康疾病发展起源理念得到了国际都哈联盟的支持。2010年,北京国际都哈大会召开,基于杨教授在这个领域的巨大贡献,她被国际都哈联盟纳为理事,成为由30名国际权威专家组成的理事里唯一的中国人。2013年,她又应邀参加了在新加坡召开第八届国际都哈大会,并对中国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现况、诊断标准的变更及国内目前进行的孕妇早期干预研究做了专题报告,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对中国GDM研究的关注。杨慧霞教授对于健康与疾病发展起源的研究,以及都哈理论在中国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13年,她牵头主编了《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起源——DOHaD在中国》一书,全面介绍了中国都哈研究的整个历程以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杨慧霞教授历年来在临床研究中屡获殊荣,成为学术领域内的领军人物。目前,杨慧霞教授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在领域内担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全国产科学组组长;国际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OHaD)学会理事成员、中国DOHaD联盟主席。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妇幼临床杂志》、《妇产与遗传》及《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同时还担任国际《 J Maternal Fetal Neonatal Medicine》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ine Journal》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评议专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国际医学妇产科分册》等常务编委;《中华妇产科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
    端庄优雅、自信睿智的杨慧霞在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身兼数职、学贯中西,一次又一次的站在国际妇产科医学交流会的舞台。在中国业界,她是围产医学界的翘楚;在国际舞台,她是中国妇产科的一张闪亮名片。

 

“霞”之大者—妙手仁心,悬壶济世
    在临床工作中,杨慧霞教授有颗大医赤诚之心。 “一丝疲惫,许多欢喜,把降临的天使揽入怀中,分享新生命的快乐,是我一天最开心的时刻!”这是她在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数不胜数,前来就诊的每一位准妈妈都会牵动着她的心,她与她们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业务上,她不断汲取养分,努力充实自己。胎儿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秉承“胎儿是患者”的理念,把还在妈妈子宫内的宝宝作为医疗的主体,涉及基础医学及围产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儿科学、外科学等多个领域;妊娠、分娩、受精、胚胎、胎儿的各个方面,近年来胎儿医学在国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提高胎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人类健康素质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的胎儿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设有胎儿医学中心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在杨慧霞主任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妇产科努力组建了属于北大医院自己的胎儿医学队伍,包括:胎儿镜组,产前超声筛查及诊断组,产前生化及分子遗传诊断多个组成部分。北大医院胎儿医学学组已经常规开展的产期筛查和诊断项目包括:早孕期超声NT检测和早孕期唐氏综合症筛查,中孕期唐氏综合征筛查,孕中期超声筛查,III级超声会诊,绒毛活检术(经腹或经阴道)、羊膜腔穿刺术,经皮脐血穿刺等。通过对整个孕期胎儿生长发育进行严密的动态监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医院胎儿畸形的检出率和胎儿疾病诊断率。为进一步推动胎儿医学事业发展,她不断组织派遣科室年青医师到美国等医疗机构参观学习相关技术,回国后陆续开展了在超声引导下和胎儿镜下的宫内治疗,如:妊娠中晚期减胎术以及胎儿镜下活检术,激光手术等。
    作为科室带头人,她使终坚持医疗、科研、教学并重,加强院内的横向联系和团队建设,为科室的发展不断努力。近年来,她带领整个团队在疑难重症患者的处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有剖宫产史再孕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甚至侵及膀胱的病例不断增加,北大医院产科团队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多学科合作,成功减少了手术中出血并为患者保留子宫的案例屡见不鲜。特别是整个团队处理危急重症的应急机制非常完备,挽救了很多产妇和胎儿的生命.
2014年7月26日晚8时,一位幸福的妈妈及其家属和在场的医护人员满怀欢喜的迎来了一个六斤半的女宝宝顺利出生。7分钟后胎盘顺利娩出。新生命的诞生给忙碌了一天的医护天使们些许的安慰。然而幸福的时刻并没有延迟太久,分娩1小时内,患者阴道出血600毫升,在经过一系列针对产后出血处理之后。阴道出血仍无法完全停止、血液亦无法凝固,产后2小时,出血累计约900毫升且心率150-160次/分。为何产后出血仅900毫升就出现凝血障碍、心率如此快无法代偿呢?此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弥漫性凝血功能障碍(DIC),立刻被判定为“羊水栓塞”!—— 一种罕见、严重、不可预测、死亡率高的产科并发症。“抗过敏治疗”、“凝血障碍纠正”、“贫血纠正”,“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启动”,张岱医生三线迅速到场组织抢救;请示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后,迅速召集了妇产科、麻醉科、血液科、产房、儿科、内科、手术室、血库、药房、行政总值班等相关科室、相关主任专家到场进行抢救。麻醉医生负责维持血压、心率、呼吸,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血液科医生负责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药房、血库、医务处提供药物、血液、行政上的支持。所有人完全抛开了一天的疲惫,迅速投入到了抢救的战斗状态。考虑到该患者的羊水栓塞以产后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为首要表现,经各种保守治疗仍阴道活动性出血、血压下降,产后出血已经达到3000ml,杨慧霞教授当机立断决定积极抢救的同时立即为患者行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结束时已经是凌晨4点,东方破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出血停止。自分娩至此时,累及出血达5000ml,共输血4000ml、血浆2200ml、血小板6000分。整个抢救历时8小时,在场的所有专家、医护人员筋疲力尽,彻夜未眠。产后10天,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无感染征象,伤口愈合好,无神经后遗症,无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顺利出院。
    笔者后来询问了很多医院的工作人员后了解到,这种很多老百姓只能在荧屏上观看到的尖峰时刻,其实在北大妇产科内随时都有可能上演。他们就如战士一样随时待命,捍卫生命,与死神相搏!
    还有一位孕妇,第一次怀孕产下一个9斤多的巨婴,婴儿出生后很快便夭折了;第二次怀孕,她做孕期检查时就发现了血糖偏高,但是因为基层医疗水平有限以及她自己知识的匮乏,当时也没做孕期规范化的血糖控制,最终导致胎死宫内。她第3次怀孕后从外地转到北大医院,在杨慧霞及其团队的精心的血糖管理下,她于38周后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的女婴,提到这位“糖”妈妈,杨慧霞的眼中充满感情。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孕期用药多有顾虑。对此,如何通过健康宣教说服患者配合治疗,便是一门大学问。“曾经有位GDM患者家属对糖尿病不重视,还认为胎儿越大越好。我就跟他讲,孕妇血糖高,不仅会导致胎儿超重,难产,还会对胎儿胰岛细胞造成负担,将来罹患肥胖和糖尿病机会也将增加。”

    杨慧霞教授坦言,除了每天要从事超过十余个小时的高强度临床及管理工作,偶尔还要承受患者的不理解。但她深信,只要医生心存患者,随着时间推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理解医生。
    从医近30年,杨教授一直工作在第一线,尽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她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地投入到每项工作中。她把所有时间几乎全部交给工作,主动牺牲陪同家人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舍小家为大家。家人对她的工作鼎力支持,同事对她无不感到敬佩。“患者信任我,同行尊重我,家人支持我,这样的生活是平淡,不更是快乐、幸福的吗?”杨教授说道。

 

后记:水准原点 一切从这里出发
    走出杨教授的办公室不远,已是黄昏。在北大妇儿医院的楼宇之间坐落了一个不起眼的古朴建筑——北京市水准原点。相传这是民国时期建立的标志着北京市海拔水平高度的基点,所有的建筑的高度测绘都以此展开。于是我又想到这是否是偶然让这个原点的标志出现在北大妇儿医院的角落?杨教授的学识和医者仁心不也是一个标志和衡量一名优秀产科医生的原点?我想偶然是没有的,但是杨教授和所有北大妇儿医院的天使们,肯定得到了水准原点的鞭策和鼓舞。把自己毕生的学习和事业都定义为立志成为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标杆基点。于是杨教授在病房的辛劳、门诊的奔波、灯下的撰稿、讲台的举手投足都应和着她慈祥的笑靥。不断闪现在我的脑畔。当然,杨教授只是万千的中国围产医务工作者的缩影和代表。不断的积蓄力量,不断的向难关挑战,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当然,一切就从这里出发……
     “‘霞’之大者,‘慧’临绝顶,巾帼之气,医者仁心”,这便是杨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