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妇产科的理论基础的奠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内经》,其中对生殖器官的命名,妇女生长发育以至衰老各时期的机理,以及对一些妇科疾病的诊断、治则等都作出了相应记载。在此之后的《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等典籍,逐渐完善了中医对妇产科的一套足以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直至近现代,中西医的融会贯通,更为中医对妇产科疾病的诊疗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提出,形成了现代中医学对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治法、遣方的一个较为齐备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的在多种妇科疾病中的优势

  中医治疗妇科病强调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古云“万病不外虚实两端,万方不离补泻两法”,妇科病的中医治疗亦不离补虚泻实。中医药在治疗月经病、妊娠病、妇科痛证、绝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

  月经病重在脏腑气血。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肾主封藏,肝主疏泄,在脏腑、天癸、冲任的调节下,胞宫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因而形成了有规律的月经。故虚者多责之于脾肾,实者多责之于肝。健脾益气、补肾填精,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则血海充盈;疏肝解郁,通调气机,使肝血得养,肝气得疏,脏腑得养,气血匀调,则胞宫藏泻有度,血海蓄溢有常。

  妊娠病着眼固护脾肾。妊娠病的发生,多因致病因素和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特殊改变影响脏腑、气血、冲任、胞宫、胞脉或胎元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肾旺自能萌始也。”《女科证治》云:“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而气血全赖脾胃化生和运行。故,妊娠病当着眼固护脾肾,补肾健脾,调理气血,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本固血充,则胎可安。

  妇科痛证之病机以肾气亏虚,肝郁气滞,冲任瘀阻为主,或正虚,或邪实,或本虚标实,影响冲、任、督、带气血之运行而致。经行腹痛、慢性盆腔疼痛、妊娠腹痛……以上诸妇科疾患,论部位多在带脉之下,小腹正中及两侧,乃冲、任、厥阴、少阴经脉循行之部位,故妇科痛证之病,多围绕肝肾两经。故治疗上,需详查病机,虚则补肾,郁则舒发,瘀则消散,当藏则藏,当泻则泻,肾充肝平瘀消,疼痛自止。

  绝经前后诸症之病机以肾虚为本,肝血不足为辅,阴液亏虚,君相火旺;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水不涵木,肝气郁结,而见阴虚于下,阳浮于上、于外的证侯特点。故治疗上,是以补肾为其精要,不忘“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绝”之古训,肾阴阳同补。兼顾心、肝二藏,酌加清、疏之药,对证施法,则每获良效。

  慢性盆腔痛之病机及治疗理论

  《济阴纲目》“论经病疼痛”言:“经水来而腹痛者,经水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NextPage}也……痛之因众,尤宜详审。”指明此类腹痛(即现今所提之慢性盆腔痛)的特点是非经期下腹部经常疼痛,但与月经也有一定关系。女性慢性盆腔痛,其主要病机以正气不足,瘀热互结为主。正虚邪实,阻滞冲任,影响冲、任、督、带气血之运行而致。正气不足,病邪瘀阻于胞宫、胞脉,使胞脉之气血运行受阻,气行不畅,血行瘀阻,“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而发为痛证。中医学认为,正气和邪气是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相关的两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慢性盆腔痛或因病程较长,迁延难愈,耗散气血;或因医者过用寒凉之品,或过用攻伐之品,使得正气更虚,病势缠绵。故患者多表现有疲倦劳累,劳则复发。

  治疗上重视肝肾气血:疏肝理气散瘀血,方用逍遥散加减,药味精当,药量轻灵,则轻可去实;补益肾气以平为期,可选用补肾填精之药,以免壮火伤阴,滋腻碍气,可选用果实种子类药物,以平为期;针对湿瘀互结之病机,酌加祛瘀化湿药味,使湿去而气机顺畅,瘀去而新血自生:清肝疏理调气血,固肾藏精益冲任,行气通经祛瘀滞,务使任通冲盛,则疼痛可除。

  中药治疗盆腔炎后遗症的理论基础

  盆腔炎后遗症中的“反复发作”和“慢性盆腔痛”(旧称“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诱因有流产、产后感染、不洁性生活史等。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经期产后,不慎房事或感染外邪,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或平素忽视外阴清洁卫生,湿邪浸注下焦,湿瘀互结,留注冲任、胞宫而致。故湿热夹瘀型为盆腔炎后遗症中的“反复发作”和“慢性盆腔痛”(旧称“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证型,由于湿与瘀俱为阴邪,湿可致瘀,瘀可致湿;因湿致瘀者,是因湿为阴邪,阻碍气机,血滞脉络,导致瘀血;因瘀致湿者,是因瘀阻隧络,气机不畅,水不化气而生湿。湿瘀日久可挟瘀化热,积聚成症瘕,而致下腹、腰骶疼痛,盆腔包块,带下量多,色黄,舌红或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证候。而中药金刚藤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祛风解毒之功能,恰对其病机,故能成为治疗湿热夹瘀型盆腔炎后遗症中的“反复发作”和“慢性盆腔痛”(旧称“慢性盆腔炎”)的有效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