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医学界已经对其有了更多的共识和理解。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周期性或非周期性下腹痛,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阻止病程进展、改善生存质量和保留生育功能的关键。

    妇产科在线网有幸采访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秀峰副主任医师和大家分享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诊疗经验。最后,黄秀峰医师还为年轻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于如何学习和运用指南里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妇产科在线:黄主任您好!第一届国际子宫内膜异位疾病和慢性盆腔疼痛热点问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成功召开,作为妇科团队的核心成员,请您谈一谈整个妇科团队在此次会议中都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黄主任:这次举办的国际性会议主要关注两大热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和盆腔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深部浸润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颇具挑战性,如何应用手术技巧切除病灶并最大程度避免并发症是DIE手术的中心环节。另外,内异症最令人困扰的是盆腔疼痛,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是内异症的特征性症状;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大部分由子宫内膜异位疾病引起,阐明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基础以及疼痛信号传导关键分子并予以干预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为了使妇产科同仁们及时了解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此次会议特邀国内外相关专家采用专题讲座、病例讨论、手术演示等方式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还设计了大会的Logo,希望这次会议能促进本领域的沟通和学习, 搭建一方交流平台,成为一个良好开端。

 

    妇产科在线:在不少人看来,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很难有人把这个病和少女联系在一起,请问导致青春期就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是什么?

 

    黄主任:我们之前更多关注育龄期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在应该在更早的时间维度上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生殖道畸形导致经血逆流的患者中内异症发生率是很高的,这支持最经典的内异发病机制学说——经血逆流理论。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一些青春期女性内异症的发病紧随着月经初潮,甚至先于月经初潮,这些病例较少见,世界上报道的最小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是8.5岁。这类病人的发病机制无法用经血逆流来解释,可能需要体腔上皮化生学说;青春期女性的发病因素与她的家族史有关,有研究提示,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女性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提高6-8倍,所以将研究方向转移到遗传易感性上可能会在遗传背景方面获得一些成果。因为青春期或者成年发生的疾病有可能在胚胎期存在某些高危因素。

 

    妇产科在线:诊断及治疗方面,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成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不同之处?

 

    黄主任:青春期内异症比成人内异症更容易出现延迟诊断的情况,因为内异症的诊断本来就比较困难,而对青春期女性,社会更多重视学业方面,相应的体检项目中也不包括妇科检查,只关注生长发育、视力等,在躯体疾病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把一些妇科检查作为体格检查常规项目来进行,这样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类似疾病。现在超声检查作为一种较便宜的辅助诊断手段,绝大多数家庭是能够承受的,在月经初潮前后的时间段里进行超声检查对于尽早发现其他疾病的概率也会提高。

    在治疗方面,青春期内异症患者与成人患者的确有些不同,需要给予额外的关注。因为她发病早,以后的病程会比较长,同时还有保留生育能力的要求。内异症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除非切除卵巢,但是对青春期患者来讲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所以要给她一个长期疾病管理的理念,要学会跟疾病一起生活。手术方面尤其要重视对卵巢功能的保护,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对骨密度的影响,女性在16岁左右骨密度通常会达到一个峰值, GnRHa类药物在16岁以前应用可能会降低这个峰值,导致以后中老年期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孕激素的长期使用也可能导致骨质丢失;雄激素类药物容易导致不可逆的声音改变因此不推荐使用于青春期女性。所以未来应该倡导大家对这个疾病的科普认识,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妇产科在线: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指南已经修订了,这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您认为这些医生应该如何将指南共识与临床很好的结合,请谈一下您的经验。

 

    黄主任:一个临床指南的发布和修订凝聚了许多专家的心血和经验,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第一,年轻医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对于指南首先要仔细阅读和深刻理解,指南给出的是原则性的框架,临床工作应该尽量在这个框架内规范进行。第二,年轻医生要注重不同证据级别之间、不同推荐之间的考量。在具体诊治方面,个体化原则和差异是必然的,这也是对医务工作者更高的要求;第三、如果年轻医生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话,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相关临床研究中去,为我们自己的医学数据积累贡献一份力量,为以后指南的完善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