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眼里,她是医术精湛的专家,面对诸多患者慕名而来的期待和不断加号的央求,她总是不忍拒绝,一加再加,常常错过了吃饭,错过了下班;对同事,她总说,大夫的本事都是患者“教”的,我们要善待患者;在家人看来,她是个“工作狂”,每天早出晚归,常年都是来去匆匆……

    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段华教授。

 

“金眼科,银外科” 她却钟情“妇产科”

 

    段华出身于医药之家,自小就了解父母在医院工作的忙碌和辛苦,即便是节假日,家人也是“聚少离多”。医院里川流不息的患者让她深切感受到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段华希望自己能像父母一样,解除患者的痛苦,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高考时,她报考了医科大学,从此踏上了从医之路。

    毕业后,段华被分到众多实习生梦寐以求的心血管内科工作,在父母和外人看来,内科不用出急诊,工作相对轻松,再适合女孩不过了。可是,天生善于动手,性子干脆利落的段华却执意要去妇产科。“金眼科,银外科,又苦又累妇产科”是流传在医院中的一句行话。在所有的科室里,妇产科不仅事情琐碎,常见病、多发病使工作非常繁忙;遇到急诊或难产的产妇,大夫一忙就是通宵。父母虽然心疼,却拗不过女儿的坚持,在心内科工作一年以后,段华终于如愿来到妇产科。

    初到妇产科,段华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准确的判断力。独自值夜班的第二天,一位产妇夜里赶到医院分娩。本来产程进展得十分顺利,眼看孩子的头快出来时,产妇宫缩乏力,怎么也使不上劲儿。眼看着胎儿心率减慢,段华果断实施产钳助产,等科主任闻讯赶来时,胎儿已经顺利娩出。第二天,一向严厉的科主任在晨会上对段华大加赞赏:“我看她行!不仅果断还敢干,就应该留在妇产科!”这件事给了段华很大信心。

    为了尽快熟悉妇产科工作,段华没少在背后下功夫。利用一切机会向上级大夫学习,无论科里哪位前辈出诊值班,她都主动请缨,加班跟着学。在做妇科医生期间,一位卵巢癌患者接受了卵巢癌分期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术后由于脂肪液化导致腹壁切口裂开,段华每次给她换药时,看着腹部20多厘米长的切口,心里不免有些难过。段华想,“疾病已经让她经历了摘除器官的痛苦,还要再忍受久不愈合的手术切口带来的折磨。要是切口能够小一点或者没有切口就能治疗疾病,该有多好?”

 

学习推广“钥匙孔”手术 致力造福万千女性

 

    在老百姓眼里,腹腔镜手术又被形象地比作“钥匙孔手术”,如今虽已司空见惯,但在20年前,肚皮上只需打三个小洞,对着电视屏幕就能完成盆腔内的手术可绝对是个新鲜事儿。段华还深刻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腹腔镜手术操作的情景。那是199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美国教授演示腹腔镜手术,医生通过腹腔镜,对着监视器把囊肿剥除,还能完成缝合、止血等操作,术后患者腹部只留下很小的创口。台下的医生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段华更是兴奋不已。兴奋之余,段华想到,传统的开腹手术会在腹部留下长长的疤痕,腹腔镜手术只在腹部留下两个小眼,没有大的瘢痕,首先解决了美观问题。而伤口小,患者疼痛轻,恢复就快,若能在国内普及推广,必将造福更多女性病患。段华暗下决心要尽快学习掌握这项技术。

研究生阶段,段华先后师从于我国宫腔镜诊治医学的奠基人夏恩兰教授和国内知名妇科肿瘤专家邓小红教授,主攻妇科微创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及妇科肿瘤。宫腹腔镜技术起源于欧美,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开展;我国妇科临床于90年初期开始应用腹腔镜、宫腔镜技术,1993年成立了国内首家宫腔镜诊疗中心,开始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虽然国内的宫、腹腔镜技术比欧美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1998年,段华作为国内早期接触妇科内镜手术的医生,受国际卫生组织资助,赴新加坡K.K妇婴医院对妇科宫腹腔镜技术进行访问学习。期间,段华学到了微创技术的先进理念并且实践了大量内镜手术操作。回国后,她把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临床,凭借丰富的妇科微创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数以万计的妇科疾患在微创伤技术下得到治愈。

    创伤小、视野清晰、出血少、脏器干扰少、患者恢复快……如今,内镜手术的诸多优点已经使其成为妇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内镜手术作为妇科手术的高级阶段,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手术基本功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并且严格按照规范实施。“只有规范的手术操作才能保证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达到在微创伤环境下治愈疾病的目的。作为卫生部妇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卫生部首批四级妇科内镜培训(北京)基地主任,段华参与制定了妇科内镜诊疗操作规范等教材,并且连续多年举办“全国妇科微创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全国妇科内镜技术学习班”,指导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医生。

 

捍卫子宫 呵护健康 甘当“护花”使者

 

    都说“女人如花”,花儿总是美丽的,但女人的一生,从青春期开始,要不断经历备孕、怀孕、避孕,即使进入围绝经期和老年期,也要经历女性特有的磨难和考验。子宫,作为女性独有的器官,不仅被视为孕育生命的“摇篮”,也是卵巢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对于维持女性体征和月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子宫还是女性盆腔的重要支撑器官并且在性反射活动中也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子宫健康对于女人一生都意义重大。在利用微创技术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子宫,保护、恢复其功能是段华给自己定的专业目标和研究方向。

    “对于子宫良性疾病,毫无疑问要保留器官和功能;对于年轻患者,即使子宫恶性肿瘤,我们也在努力尝试保留器官,并且已有成功先例。”段华告诉记者,过去,一旦被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都是进行全子宫切除,对于年轻患者,不仅是失去器官,失去生育能力,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女人应有的生活质量。目前利用微创技术,年轻的宫颈癌患者可以保留子宫,只进行宫颈切除手术,术后还能正常怀孕生育;对于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只将癌变的内膜切除,配合药物治疗,也有成功生育的报道。然而,医学领域的未知数还有很多,相关研究还在探索之中。多年来,段华一直致力于子宫疾病的研究,希望在宫腔粘连、子宫腺肌病以及早期子宫内膜癌等子宫常见多发疾病治疗中,在生育功能保护与重建方面有所突破。

    近年来,由于考虑不周全或准备不充分,不少女性怀孕之后进行人工流产。因人工流产导致的继发不孕的现象屡见不鲜。段华表示,怀孕以后,子宫内膜变得柔软疏松,刮宫很容易使子宫内膜遭受破坏,引起宫腔粘连,导致不孕。段华提醒女性朋友,对于生育的态度要严肃,要有计划的孕育,怀孕后要爱护自己和胎儿,不要轻易进行人工流产。

 

立足临床治疗需要 潜心研究 矢志不移

 

    “大夫,这个病怎么能预防?”

    “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复发或者少复发?”

     这些问题,妇科大夫几乎每天都会被问到。“我们很希望从疾病的源头上医治患者,或从病因上给出患者建议。但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未解的难题。拿子宫内膜异位症来说,尽管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其病因仍然没有结论。”但是,正由于患者的期待和治疗的需求,才促使临床医生对未知领域的孜孜探索。

    近年来,段华带领她的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项目科研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妇科疾病与微创治疗领域里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执行人负责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她围绕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治疗,带动学科发展,更好服务病患。

    “身边朋友总是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每天都很晚回家?”记者粗略算了算,段华每周出两个半天的门诊,平均每天三到五台手术。此外,还要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研究、组织实施课题,指导十几位研究生,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段华都是和学生们在会议室边吃盒饭边度过的。其实,只要把患者的病看好,工作之余不做研究也无可厚非,但段华告诉记者,“每每看到患者期待的目光时,我都有种强烈的愿望,想尽快找到更好的方法治愈疾病。”

    身为女性,段华更能理解患者的不易。“女人不仅要照顾子女、赡养老人,还要像男人一样承担社会责任。”也正因如此,每每遇见患者的央求着加号,她总是从患者角度考虑,心想别让她再跑一趟了,加吧!加得多了,上午的门诊常常要看到下午。高强度的工作让段华少有闲暇时间,常年手术使她累出了颈椎病。身边人都劝她少安排点手术,但只要一想到等候手术的患者已排到几个月之后,段华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多帮患者解决些问题。“虽然总有干不完的工作,但我并不觉得这些是任务,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分内之事,尽可能多干一些,哪怕对社会有一点贡献和帮助,让患者觉得满意,我就知足了。”

    “我们要善待病人,医生的本事都是病人教我们的”,这是段华经常和同事说的一句话。的确,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慕名而来要求做微创手术,促使医生向更有难度的手术挑战。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指征也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病患能通过微创伤手术重获健康。每当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段华便忘记了一身的疲累,内心充满了欣慰。

 

后记

 

    采访段华教授实在不容易,约定好的时间都因为临床工作和临时会议不得不一推再推。见到段主任当天,她刚从手术室出来不到五分钟,来不及换衣服便接受访谈。

采访结束后,记者跟着段主任查房,每位患者的病情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她总是认真倾听,耐心告知手术情况,细致叮嘱注意事项。和蔼的语气、周到的解释让患者连连道谢。

    在病房走廊的墙上,一幅十字绣分外醒目,红底儿黄字赫然绣着一个“家”字,这是一位患者出院后用两个月亲手绣出的礼物。在患者眼里,她是解除病痛,能托付生命的人。想必,只有爱院如家,待患如亲,才能换来患者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言谢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