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母儿血型不合是因孕妇与胎儿之间血型不和而产生的同种免疫(isoimmunization)1938年,Darrow认识到胎儿血是致病的抗原。胎儿由父亲遗传而获得的血型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使母体发生同种免疫,产生的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称为新生儿溶血病。这类溶血性疾患仅发生在胎儿与早期新生儿,其致病因素是新生儿溶血性疾患中相当重要的病因。该病因与免疫和遗传有关,故可连续数胎均得病。本病对孕妇无不良影响,对胎儿和新生儿可因严重贫血而死亡,或因溶血所产生的大量胆红素渗入脑组织发生核黄疸症。

  【诊断】

  (一)症状

  (1)孕妇有早产、死胎、流产,其新生儿皮肤发黄。

  (2)新生儿有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皮肤黏膜黄染、胎盘有水肿。

  (二)体征

  母亲产前检查往往无特殊表现,只是在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水肿。

  (三)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母血中抗体测定:一般采用抗A或抗B IgG定量法测定,抗体检查的时间应在第一次妊娠的第16周,或第二次妊娠的28~30周开始,每2~4周测查1次。当抗A或抗B血型的IgG滴度达到1:128,或RhD抗体滴度>1:64或>2.5μg/ml时,提示胎儿可能发生溶血。如果母血抗A或抗B IgG滴度>1:512,或抗Rh D>20μg/ml时,提示病情严重。{NextPage}

  2)羊水中胆红素测定:当母血中抗体水平升高时,应行羊水穿刺做胆红素测定。通常在28~30周时进行,3~4周后再复查一次。羊水胆红素ΔOD450吸光度>0.06为危险值,0.03~0.06为警戒值,<0.03为安全值。晚期妊娠时羊水中胆红素定量检查时水平应为“0”,如果妊娠36周后羊水胆红素值增至3.42μmol/L以上,提示胎儿有溶血发生。羊水中Rh抗体效价>1:8时,提示胎儿宫内溶血,>1:32时提示病情严重。

  3)脐带血穿刺:因B超引导下的脐带血穿刺术有1%左右的流产率和一定的并发症,因此在羊水检查能充分诊断的情况下,一般不做该项检查。胎儿脐带血的检查有两个主要作用:①早期鉴定胎儿血型。如果胎儿血型和母亲一致,则不需要进行其他处理,但为防止取样时对母血的污染,应再复测母血抗体一次。 ②可以准确测定胎儿血液循环中的抗体水平和胎儿血的血红蛋白值,以及脐血中的胆红素水平。

  2、特殊检查

  1)B超检查:通常每月一次,如果母血抗体升高,应增加检查次数。B超图像在严重病例可表现为典型的胎儿水肿状态,胎儿胸腹腔内积液、头皮水肿、心脏扩大、肝脏扩大、胎盘水肿增厚。

  2)产后检查:分娩时可见胎盘明显水肿,增大增厚,苍白。新生儿贫血貌,全身水肿。若脐带血血红蛋白<140g/L、脐血胆红素>51μmol/L、新生儿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06、有核红细胞>0.02~0.05、出生后72小时血胆红素>342μmol/L,即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出生后1~2日应严密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和程度。新生儿出生后2~7日,应严密监测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变化,以及胆红素血症的进展。当间接胆红素浓度达308~342μmol/L时,可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新生儿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下降、吸吮反射消失、脑性尖叫、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等。

  (四)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在胎儿期出现重度贫血、水肿,重症者出现全身水肿、腹水、肺水肿、胎盘水肿、甚至胎死宫内。

  2、体格检查 常规产前检查母亲无特殊。

  3、辅助检查 产前常规进行配偶双方得血型ABO和Rh血型鉴定。{NextPage}

  1)母血中抗体测定可发现有ABO抗体或Rh D抗体;羊水中胆红素测定可发现有胆红素不同水平的升高。

  2)B超检查时,严重病例可表现为典型的胎儿水肿状态:胎儿胸腹腔内积液、头皮水肿、心脏扩大、肝脏扩大、胎盘水肿增厚。B超引导下的脐带血穿刺可早期鉴定胎儿血型,测定脐血中的胆红素水平。

  (五)鉴别诊断

  典型的母儿血型不合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新生儿黄疸症状要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出生后2~3日出现,4~6日最明显,10~14日内自然消退。一般情况好,无伴随症状。未成熟儿生理性黄疸往往较重,可持续2~3周。

  2、新生儿感染或败血症 各种感染或败血症都可以出现黄疸,多有感染病灶,伴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可鉴别。

  3、先天性胆管闭锁 初生后可无黄疸,在1~2周后出现,进行性加重,肝大质硬、尿色深、粪便灰色或淡黄,血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4、新生儿病毒性肝炎 常在生后1~3周出现,病程缓慢,表现生理性黄疸已消退又出现,或持续或加重。多半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肝脾肿大等。多项肝功能异常。

  5、其他 维生素K3、磺胺等药物中毒,半乳糖血症、呆小症及先天性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等,均可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

  【治疗】

  (一)妊娠期处理

  1、综合治疗 在妊娠24周、30周、33周各给予25%葡萄糖液40ml加维生素C 1g静脉注射,1次/d,共10日;吸氧2次/d,每次30分钟;维生素E 100mg,每日2次口服,可提高胎儿在宫内分解代谢胆红素的能力。{NextPage}

  2、促胆红素代谢 孕38周始,苯巴比妥(鲁米那)30mg,3次/d口服,以促进胎肝细胞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能力,缓解病情。

  3、子宫内输血 孕33周前,当胎儿有宫内危险时,在B超引导下,向胎儿脐血管或胎盘血管灌注安全的红细胞,可提高足月胎儿的存活率。

  4、注射Rh抗D丙种球蛋白 对Rh血型阴性的母亲,在任何有可能造成母儿血液交换的情况下,如人工流产、胎盘早剥、羊水或脐血穿刺等手术的同时,给抗D丙种球蛋白(Rh-IgG)300μg肌内注射,可中和可能进入母体的抗原,避免母体抗体的产生。

  5、血浆置换 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应用血液细胞分离机置换胎儿含高效价抗体的血浆,可用于宫内或出生后的患儿,特别适用于Rh抗D效价>1:64的病例。

  (二)产时处理

  1)向刚出生的新生儿脐静脉内注入20%葡萄糖2~4ml/kg、维生素C100mg、地塞米松1mg,推注速度每分钟1mg。

  2)保留脐带10cm长,以备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或输液用。

  3)胎盘剥离后,可给Rh血型阴性的母亲在产后72小时内肌内注射抗D丙种球蛋白300μg,以中和进入母体的Rh阳性抗原。

  (三)新生儿期处理

  1、综合治疗 对较轻型的患儿,输血浆20~30ml,25%人血清蛋白20ml静脉滴注,葡萄糖静脉滴注,以及苯巴比妥5mg/kg,每日分3次口服,共5~7日。

  2、光照疗法 波长425~475nm的蓝光照射后,能明显加速间接胆红素水解成双吡咯和胆绿素从尿液排出。以20W或40W的蓝色荧光灯8~10支弧形环绕排列,对裸体及戴眼罩的患儿(男婴应保护睾丸),距皮肤35cm处照射,每次光疗8~12小时,可降低胆红素17~34μmol/L。一般对溶血病例持续照射96小时。治疗中注意,体温>38℃或腹泻较重则应停止照射,光照时应给予足够水分和补充维生素B2(核黄素),并注意皮肤颜色和皮疹等,“青铜皮肤综合征”为肝脏不能排出胆红素的氧化物所致,停止光照后能自愈。如果光照后胆红素不降,提示病情严重,应考虑换血。{NextPage}

  3、血浆置换 指征:① 严重贫血、水肿或腹水、肝脾肿大,出生后72~96小时的胆红素值,成熟儿达342μmol/L,早产儿达257μmol/L;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著; ③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 ④对缺氧、酸中毒或低蛋白血症者应将换血指征放宽。方法:Rh血型不合者选用Rh阴性和新生儿同型血,ABO血型不合者选用新鲜O型红细胞和AB型血浆,或血浆抗A(B)抗体效价<1:32的新鲜O型血。可经脐静脉进行换血治疗,每次血浆交换率不低于70%,每2分钟交换1次,每次20ml,以新生儿体重3kg激素,交换450~600ml血,可清除85%~90%的致敏红细胞。换血过程中,防止输入过多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气栓或血栓形成、电解质和代谢紊乱、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