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到有无继发的原因引起便秘,对患者进行全而系统的评价非常必要。主要是观察有无器质性的损伤、有无代谢和系统性疾病,有必要时还要了解结肠和盆底肌的运动功能情况。首先应该从病史和一般检查开始寻找继发的原因。如未发现明显的原因,可以有针对的选择特殊的检查方法来诊断功能性便秘。
一、分型
      围产期便秘可为偶发性或慢性便秘,偶发性便秘易于治疗,有自限性,无需过度紧张,调整饮食和配合盆底肌的治疗/锻炼。但往往围产期便秘引起重视的时候已是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以及药物诱发性(回忆用药情况,很多会引起便秘的药物会有所注明或者处方医生会进行提示,因围产期用药一般都很谨慎,多关注为妊娠而服用的钙剂、铁剂等补充类药物)。
      慢性便秘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而能造成器质性便秘的原因是分繁杂:肠道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等。之中分支几十种,但围产期便秘主要讨论功能性便秘(如果是妊娠或生产造成的器质性便秘医生大都会另外关注)
      功能性疾病致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有关。按照目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混合型便秘(MIX)、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 NTC)。
二、诊断与鉴别
      目前各国消化学界对便秘的认识不尽一致,但仍以Rome III诊断标准为基础,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国的便秘诊断标准。我国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在2002年制定了我国的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并于2007年于杭州进行第一次修订、2013年于武汉进行第二次修订。
      病人病情自述: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可伴有腹痛、腹胀、肛门直肠疼痛等不适。
      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严重程度、患者对便秘症状的感受、便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合并的慢性基础疾病、用药史、饮食结构、精神心理状态等。
      进行体格检查: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和肛门直肠指检。(此类检查在此不详述,需有经验医生检查)。
      如有报警征象,还需要部分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
      除此之外,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测:直肠传输实验、测压法、球囊逼出实验、排粪造影等。但其实很多并不适合围产期妇女,到这一步的患者不多,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在除去盆底方面引起的器质性便秘外,大都围产期慢性便秘为功能性便秘,下面是Rome III中相关诊断标准供大家参考:
功能性便秘
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25%的排便为球粪或硬粪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

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如果大家有疑惑,下面是三级诊治流程: